据最新中国人民大学招生网和河北招生考试院公布的录取数据,河北高考的考生需要成绩在644分左右,位次排名需要在560名左右,才可以考上中国人民大学,不过每年中国人民大学在河北招生人数不同、试卷难度也不同,所以录取的分数也不会相同。
一、河北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中国人民大学
1、河北高考2022年考生上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最低分需要644分,录取最低位次为97名;
2、河北高考2021年考生上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最低分需要650分,录取最低位次为93名;
3、河北高考2022年考生上中国人民大学的物理最低分需要653分,录取最低位次为560名;
4、河北高考2021年考生上中国人民大学的物理最低分需要666分,录取最低位次为468名;
5、河北高考2020年考生上中国人民大学的理科最低分需要690分,录取最低位次为418名;
6、河北高考2020年考生上中国人民大学的文科最低分需要657分,录取最低位次为91名;
二、中国人民大学在河北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在河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类型 | 选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属于 |
---|---|---|---|---|---|---|---|
2022 | 河北 | 历史 | - | 本科 | 644 | 97 | 教育部 |
2022 | 河北 | 物理 | - | 本科 | 653 | 560 | 教育部 |
2、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在河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类型 | 选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属于 |
---|---|---|---|---|---|---|---|
2021 | 河北 | 历史 | - | 本科 | 650 | 93 | 教育部 |
2021 | 河北 | 物理 | - | 本科 | 666 | 468 | 教育部 |
3、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在河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类型 | 选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属于 |
---|---|---|---|---|---|---|---|
2020 | 河北 | 理科 | - | 本科 | 690 | 418 | 教育部 |
2020 | 河北 | 文科 | - | 本科 | 657 | 91 | 教育部 |
高考录取的流程有哪些
1、模拟投档
每批次正式投档之前,省级招办按照高校确定的投档比例进行模拟投档。
2、确定投档比例
模拟投档后省级招办及时向高校报送生源分数段分布情况,高校根据模拟结果决定是否追加计划,是否调整投档比例。
3、正式投档
省级招办按照高校调档的要求和考生填报的志愿,将符合高校调档条件的考生的电子档案在网上投递给高校。平行志愿按考生成绩从高到低只进行一次投档。
4、阅档
招生高校在规定时间内从网上下载考生的电子档案数据进行审阅,审阅内容包阅括考生的成绩、专业志愿、是否服从调剂选项、体检表以及诚信记录等。
5、预录取
招生高校按照相关规定和招生章程等,将符合录取条件的考生进行预录取,并将预录取和退档的结果上传至省级招办。
6、录取检查
省级招办对高校欲退档考生的情况进行审核,如无异议,则录取结束。
7、打印录取名单
省级招办根据招生高校的录取结果打印录取新生名册,加盖省级招办录取专用章后寄送招生高校。
8、填发录取通知书
招生院校根据录取考生名册填写录取通知书,加盖该校公章后连同入学报到须知、资助政策办法等相关材料一并寄送被录取考生。
高考的省排名有什么用
排名能够说明个人分数在全省学生中的位置,可以根据排名去更好的填报志愿。
高考招生按比例分配录取,把全省排名与各个高校的招生人数与往年录取情况作参照,可以知道自身能报考哪些层次的学校。根据分数按百分比划档,一、二本线不是说考多少分过线就可,其实排名更重要。
排名决定了个人分数段及排名附近分数段人数、密集程度。两者帮助估计志愿报考形势,具体可以进行各种估计揣测,以求报考志愿稳妥。排名和分数段密集程度都是初步划定志愿范围后的参考和辅助。
三、中国人民大学学校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RenminUniversityofChina)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华北大学。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著名教育家吴玉章、成仿吾、袁宝华、黄达、李文海、纪宝成、陈雨露先后担任校长。现任党委书记为张东刚,校长为刘伟。 建校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形成了“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三大办学特色,被誉为“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1950年至今,国家历次确立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位居其中。学校是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中国人民大学早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继续教育为辅助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形成了“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发展体系。学校是我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现有39个学院(书院),另设有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深圳研究院等。学校设有学士学位专业83个,硕士学位学科点186个,博士学位学科点136个。学校拥有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2个,博士后流动站21个。 学校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拥有5个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拥有13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拥有5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拥有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在连续十五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中国人民大学获选29篇,占全国已入选人文社科优秀博士论文总数的12%,在所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位居第一。 在教育部学位评估中心2017年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获评A类学科总数为14个,其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获评A+,哲学、政治学获评A,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获评A-,A+学科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四。与此同时,学校的理工学科建设也取得快速进展,物理学、化学、数学、心理学、环境科学的学科排名、课题经费、成果数量都在快速攀升,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三个学科已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前1%。 截至2021年10月底,学校有专任教师1986人,其中教授768人,副教授777人。学校有全国高等教育领域唯二的“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卫兴华教授和高铭暄教授;有18名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有14名教授受聘为第二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有84位专家入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人数居全国高校首位;先后有504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工程”入选者2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97人;有4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1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1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0人获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中国人民大学名师辈出,俊彦云集,已故名家大师吴玉章、成仿吾、范文澜、艾思奇、何思敬、何干之、何洛、胡华、尚钺、吴景超、李景汉、庞景仁、石峻、缪朗山、李秀林、徐禾、塞风、许孟雄、孟氧、佟柔、戴世光、刘铮、查瑞传、苗力田、吴大琨、萧前、林文益、阎达五、阎金锷、方生、高鸿业、钟契夫、吴宝康、彭明、彦奇、曾宪义、宋涛、萨师煊、王传纶、李文海、许崇德、刘佩弦、周诚、王思治、方立天、郑杭生、夏甄陶、周升业、罗国杰、蓝鸿文、甘惜分、黄顺基、庄福龄、孙国华、李占祥、高放、卫兴华、周新城、胡乃武、陈共等为学校的学科发展、学术繁荣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老一辈著名学者黄达、戴逸、胡钧、严瑞珍、高铭暄、王作富、许征帆、何沁、方汉奇、赵履宽、邬沧萍、陈先达、张立文、钟宇人、吴易风、赵中孚等成就卓著,耕耘不辍,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2021年10月底,中国人民大学共有在学学生28363人,其中本科生11738人,硕士生11615人,博士生5010人;上述数据含学历留学生854人。留学生人数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茅。学校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全国高校数量多、门类全、综合水平高的优势,积极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理论型、管理型优秀人才,培养“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从陕北公学至今,学校共培养了近30万名高水平的优秀建设者和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领袖人才,其中既有许多成就卓著的专家学者,又有许多闻名遐迩的企业家,政绩斐然的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以及卓有建树的新闻、法律、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工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始终注重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在不断发展学术、繁荣学术的同时,积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研究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党的十六大以来,学校已有许崇德、王利明、曾湘泉、黄卫平、史际春、秦宣、李景治、翟振武、杨凤城、郭湛等教授11次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报告;自许崇德教授为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法制讲座作报告以来,学校已有高铭暄、龙翼飞、郭寿康、王利明、林嘉、刘春田、朱信凯、吴晓球等教授10次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做专题讲座,分别都是参加学者最多的高校。一大批教师为中央领导和中央国家机关提供决策咨询。学校先后承担或参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北京2008年奥运会总体影响评估(OGGI)”、“冷中子非弹性散射谱仪的研制”等特大、重大项目。2001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2.05万余项,共获得经费41.71亿余元,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居全国高校第一位、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立项数位居全国前列。学校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持续增长,2004至2020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我校论文数量连续17年保持全国高校第一。自2010年起,学校共有32部学术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截至2021年10月底,先后同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国索邦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等61个国家和地区的304所高校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目前,作为中方合作伙伴,学校共参与了海外8所孔子学院的建设,其中欧洲5家,美洲、非洲和亚洲各1家。学校自2009年始,每年举办暑期学校(国际小学期)。学校还引进、翻译出版了大量适应我国改革开放需要的教科书和学术著作,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主办或承办了包括世界汉学大会在内的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授予哥斯达黎加总统索利斯,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世界知识产权总干事弗朗西斯·加利,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哈桑尼、罗伯特?蒙代尔,阿根廷前总统德拉鲁阿,日本前首相竹下登,巴拿马总统胡安·卡洛斯·巴雷拉·罗德里格斯等14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米切尔?斯宾思、约翰?纳什、泽尔腾、托马斯?谢林,联合国经济政策特别顾问、著名经济学家贾格迪什?巴格沃蒂,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尼克拉斯?斯特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