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考多少分可以上西北师范大学 排名多少能上?附历年分数线

思而思学网 2024-05-08 06:33:15

据最新西北师范大学招生网和湖南招生考试院公布的录取数据,湖南高考的考生需要成绩在432分左右,位次排名需要在143781名左右,才可以考上西北师范大学,不过每年西北师范大学在湖南招生人数不同、试卷难度也不同,所以录取的分数也不会相同。

一、湖南高考多少分可以上西北师范大学

1、湖南高考2022年考生上西北师范大学的历史(历史+思想政治)最低分需要543分,录取最低位次为9273名;

2、湖南高考2022年考生上西北师范大学的历史(历史+不限)最低分需要546分,录取最低位次为8480名;

3、湖南高考2022年考生上西北师范大学的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515分,录取最低位次为57830名;

4、湖南高考2022年考生上西北师范大学的物理(物理+(化学或地理))最低分需要525分,录取最低位次为49625名;

5、湖南高考2021年考生上西北师范大学的物理(物理+生物)最低分需要540分,录取最低位次为46824名;

6、湖南高考2021年考生上西北师范大学的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548分,录取最低位次为40690名;

7、湖南高考2020年考生上西北师范大学的理科最低分需要552分,录取最低位次为40271名;

8、湖南高考2020年考生上西北师范大学的文科最低分需要583分,录取最低位次为7696名;

二、西北师范大学在湖南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西北师范大学在湖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2 湖南 历史 历史+不限 本科 527 14242 省政府
2022 湖南 历史 历史+思想政治 本科 543 9273 省政府
2022 湖南 历史 历史+不限 本科 546 8480 省政府
2022 湖南 物理 物理+化学 本科 432 143781 省政府
2022 湖南 物理 物理+不限 本科 515 57830 省政府
2022 湖南 物理 物理+(化学或地理) 本科 525 49625 省政府
2022 湖南 物理 物理+不限 本科 529 46462 省政府

2、2021年西北师范大学在湖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1 湖南 物理 物理+化学 本科 509 73399 省政府
2021 湖南 物理 物理+(化学或生物) 本科 538 48346 省政府
2021 湖南 物理 物理+生物 本科 540 46824 省政府
2021 湖南 物理 物理+(化学或地理) 本科 541 45987 省政府
2021 湖南 物理 物理+不限 本科 548 40690 省政府

3、2020年西北师范大学在湖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0 湖南 理科 - 本一 507 73908 省政府
2020 湖南 理科 - 本一 552 40271 省政府
2020 湖南 文科 - 本一 583 7696 省政府

查不到录取状态怎么办

录取结果一般在每个录取批次开录后的3-5天内可查询到。但因各高校录取结束时间不一致,录取结果不是一次性公布。

但是重点是:如果,你所报的批次都已经在进行征集志愿了,还是没查到录取信息。这个时候,你就应该去登录考生服务平台系统,填写征集志愿。

如果你无法填报征集志愿,这就代表你在这个批次已处于预录取或录取状态,请耐心等待录取结果!如果能填,证明你所填报的志愿没被录取,这个时候就要慎重填报征集志愿。

二本成绩在省内和去外省的优缺点

1.去外省读大学

首先,如果只是以二本的分数到省外去,那么对比省内相近水平的大学,省外的大学录取分数会稍微高于省内。

例如,在本省可以报往年录取分数在490分层次的大学,那么出到省外,可能只能报480分左右到大学了。很多跨省读大学的同学都是一学期才回一次家的。因此,跨省读大学需要考虑你的家庭经济状况以及你是不是一个很恋家的人。

2.留在本省上大学

二本的分数,留在本省读大学会比出外省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回到本省就业优势更大。在中国任何一所大学,学生来源里最大比例的肯定是本地学生。虽然很多大学都是面向全国招生的,但哪怕是清北这样的名校,来自当地的即北京学生是最多的。

在每年的毕业生就业双选会上,你会发现,来招聘的用人单位多数来自当地!除非,你毕业后想留在外省工作,否则回来的时候肯定是比本省的毕业生竞争力更弱一些。其中的一个因素是,外省的二本在本省比不过本省的二本。

三、西北师范大学学校介绍

【办学历史】西北师范大学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合大学下设的教育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往兰州。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继续在兰州办学。同时,恢复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2020年被列为甘肃省人民政府支持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行列的省属高校。 【机构设置】 1985年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与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1987年,国务院在学校建立了“藏族师资培训中心”。2012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依托学校设立“西北师范大学华文教育基地”。学校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研究院1个,国家级星创天地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研究中心21个,省高校新型智库5个,省创新群体6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9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省级联合实验室3个。学校现设26个二级学院(65个系、3个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3个孔子学院。 【办学条件】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校本部占地面积960亩,新校区占地面积541.8亩、生态实训基地2272.5亩。校舍总规划建筑面积100.5万平方米,其中各类教学及辅助用房30.7万平方米。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2219.25万元,各类文献资源403.85万余册。学校建成了以远程教育、综合教务管理及校园计算机网、通讯网和有线电视网为主体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网络系统。 【人才培养】学校自独立设置以来,已培养各类学生26万余人。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各类学生36064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7389人,博士研究生573人,硕士研究生8697人,留学生366人,继续教育学生9039人。连续六期实施本科教学改革工程。2003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2008年教育部英语本科专业评估获得优秀。2010年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师资队伍】学校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272人,正高级职称人员347人,副高级职称人员793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822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915人。其中专任教师1528人,教授(研究员)32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632人。博士导师182人(含校外兼职导师29人),硕士生导师1506人(含校外兼职导师654人)。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及项目入选67人次,省级人才称号获得者及项目入选184人次。学校聘请了200余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特聘或兼职教授。李蒸、黎锦熙、袁敦礼、董守义、李建勋、胡国钰、吕斯百、孔宪武、常书鸿、陈涌、黄胄、彭铎、郭晋稀、李秉德、金宝祥、金少英、南国农等著名教授先后在学校任教。 【学科专业】学校是国务院首批确定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现有教育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心理学、生物学、美术学、教育博士等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含1个专业博士学位),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6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有79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7个),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 【科学研究】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历来重视产学研结合。近年来,社会科学在中国古代文学、西北历史与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教育、古籍整理、敦煌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自然科学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数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教育技术等领域研究深入,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被SCIE收录论文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收录论文数居全国师范大学10位左右。学校获得了一批高级别的科研奖励,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30余项,其中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1项(其中一等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1项(其中二等奖3项,终身成就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其他省科学技术奖96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567项,省敦煌文艺奖38项。 【国际合作】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美国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苏丹喀土穆大学、英国胡弗汉顿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香港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国外及港澳台地区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与海外70多所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目前,学校已与苏丹喀土穆大学、摩尔多瓦自由国际大学、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萨拉热窝大学分别合作建立孔子学院。 【附属办学】学校建有附中、二附中、附小和幼儿园,均为甘肃省和兰州市示范性学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窗口学校和教育实习基地。 【社会服务】学校充分发挥区位办学优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智库服务、教育培训、成果转化、教育资源输出、文化资源开放为主要内容,不断促进开放办学,拓展社会服务空间,为甘肃乃至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办学定位】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致力于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和引领教育发展的优秀教师。 (数据截止时间:2021年3月)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