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夜晚的月亮作文

思而思学网

美好的中秋夜晚,肯定少不了赏月这项活动,然而,跟不同的人一起,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月亮感受都是不一样的。下面是关于中秋节夜晚月亮的作文,欢迎欣赏。

中秋夜晚的月亮作文【1】中秋明月

都说中秋的月亮像玉盘一样圆,今年的月亮也不例外。

天黑了,一轮明月徐徐升上天空,我和爸爸妈妈出来赏月,因为天气有点阴所以月亮总是忽隐忽现,它好像在和我玩捉迷藏,一会儿躲进云层中,一会儿跑出来,这时我好像看见了三个影子,那个最大的可能是吴刚吧,他现在一定拿着斧子砍着桂树吧。最小的那个,应该是玉兔吧,他现在在捣药吧。中间的那个估计是嫦娥吧,她应该还在思念着后羿吧。

走过小区的花坛,我闻到了淡淡的花香,抬头看看月亮,此时我觉得它像一个姑娘,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嫦娥奔月,曾经天上出现过十个太阳,是一个叫后羿的大力士,射下了九个,并命令最后一个为人民服务。射日之后,后羿娶了一个新娘,名字叫嫦娥,有一天,后羿拜访昆仑山时,遇见了王母娘娘,王母给了他一颗仙药,据说吃下能够长生不老,飞天成仙,可是后羿舍不得妻子,就先把仙药交给嫦娥保管,但嫦娥不小心误食了仙药,飞上了月球,成了仙,后羿很后悔,就经常在月圆之夜把他妻子喜欢吃的东西放在后院里,来祭拜嫦娥,寄托思念之情。拜月的习俗由此传开。

我想月球上还有许多未知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中秋快乐!

  中秋夜晚的月亮作文【2】

中秋节到了!月亮圆圆的!家家的灯光都很亮,周围的环境非常的暗,但到处都有人.欢笑声早已打破了寂寞的环境!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在这古老传统的影响下我国一直有这样的习俗每到中秋家家户户都吃团圆饭,让许多亲朋好友在于今日又聚集在了一起,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这让许多在外地的人们又回到了温暖的家,享受到了家的温馨自古至今有多少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年在外这使得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人们的”悲欢离合”这又让多少人痛心!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这都是千古绝唱!许多游子不都是用月来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感情、对亲人的关怀与思念吗!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拜月亭”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现在不也是有大多数部分的人围坐在桌前”吃饼赏月”吗! 月饼也是团圆的象征.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见当时的月饼已经是具有一定意义的”饼”和”月”了.

中秋节的来历也有人说是当时老百姓们为推翻元朝的暴虐统治把”杀靴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纸条放进月饼里互相传递!到了八月十五元朝被老百姓们推翻了.也许我们现在吃月饼是为了庆祝胜利的喜悦吧!也有人说中秋节是丰收的季节,是农民们体验享受丰收的喜悦与高兴吧!

中秋节是快乐的,是团圆的象征,是充满喜悦的象征,让我们共同欢过这个有”意义”的”中秋节!”吧!

  中秋夜晚的月亮作文【3】

年年中秋年年过,我们又将一个平和宁静的日子里度过又一个中秋,抬头望月圆,低头观花好,或喝茶或吃月饼,思念亲朋,吟读东坡居士那脍炙人口的名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历史与现实,自然美景与人文诗情,水乳交融在一起,月亮在中国,因为被诗意化与节日化,已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主题之一。

要说中国的月亮,很易使人想起那句在过去几十年的流行语: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其实,也有人不是这样想的。荧屏上就曾有一个美国女子说:中国的月亮比外国的圆。此语一出,主持人就追问:为啥?她的回答是:美国人虽登上了月球,但美国人却没有月亮节过。中国的月亮真是太多了??八月十五吃月饼,月饼圆又甜;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又圆又甜又粘口……所以,中国的月亮比外国的圆。她的这番机智之话,虽可视为入乡随俗的礼貌客套语,却也可成为我们就中秋节作一些文化思考的契机。

我们的民俗节日最终多可归结为吃不同食品的节日,中秋节正是这种吃的节日的高峰之一,月饼则是这种节日吃文化中最美、内涵最丰富的具象食品之一,其形状是最完美的圆,饼中有馅,馅可或甜或咸或荤或素,色泽是金黄而油亮着光泽的,可以长久存放(在冰箱尚未发明的那些漫长年代里,这足以令人放心)……用眼看看,用鼻闻闻,耳朵再听听从“七星伴月”到“花好月圆”等等各色月饼的名号,在每一粒米都可以让有良知者念叨农人辛苦的中国古代,原料趋精、制作考究的月饼,堪称高精上的食品,很形象地表明着中国民俗节日文化以吃文化作为归结。有文化学者曾把中国文化视为吃文化,将欧洲文化归结为性文化,此语不全面,却也非全无道理。

当中秋的月亮在中国吃文化中具象化为月饼时,是基础般的形而下,切合民以食为天的思想。而当月亮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思考主题时,月亮还有形而上的意蕴。

阳与阴,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就宇空星辰言,太阳属阳,月亮属阴(月亮又称“太阴”),两者并存表明的正是阴阳协调。或许是与我们民族生活在偏热的生存环境有关,中国文化更偏重于阴性的方面,崇拜月亮就是其中的显例。有民俗学家指出,中秋节起源有二:一是古代的秋祀,即每年一度的丰收祭祀,八月中旬,正是秋粮的收获季节,此时祭祀社神,以报答神的保佑,故中秋节带有庆祝丰收的意义;另一起源则是古老的拜月习俗,古代农耕社会讲究春天祭日,秋天祭月,渐次演变,到隋唐时代就形成了中秋节俗。在国内少数民族如傣、白、苗、瑶、布依、哈尼、拉祜、纳西等民族中,中秋节也很盛行,有的民族更直呼其为“月亮节”,以突出祭月拜月的习俗。古时有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燕京岁时记》)也是可见一斑。

就崇拜月亮而言,中国文化或可称为月亮文化。这种文化不同于西欧的那种崇拜太阳神的太阳文化。在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的中国神话中,这十分明显地落实为一种偏好月亮的倾向,对于月亮,有诗意丰盈的嫦娥奔月的神话;对于太阳,则有后羿射日的传说。民俗节日的方面,有作为“月亮节”的中秋节,而无太阳节……千江有水千江月,中秋的圆月更具亲和力,天涯共此时的我们,在柔和的月色中更能体会到自然与人情的温润。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