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多少分可以上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排名多少能上?

思而思学网 2024-03-18 04:50:03

据最新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招生网和江苏招生考试院公布的录取数据,江苏高考的考生需要成绩在297分左右,位次排名需要在159118名左右,才可以考上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不过每年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在江苏招生人数不同、试卷难度也不同,所以录取的分数也不会相同。

一、江苏高考多少分可以上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1、江苏高考2022年考生上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的历史(历史+不限)最低分需要471分,录取最低位次为56251名;

2、江苏高考2021年考生上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的历史(历史+不限)最低分需要476分,录取最低位次为55510名;

3、江苏高考2022年考生上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的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438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59118名;

4、江苏高考2021年考生上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的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419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49798名;

5、江苏高考2020年考生上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318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43172名;

6、江苏高考2020年考生上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297分,录取最低位次为45915名;

二、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在江苏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在江苏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2 江苏 历史 历史+不限 本科 471 56251 省教育厅
2022 江苏 物理 物理+不限 本科 438 159118 省教育厅

2、2021年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在江苏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1 江苏 历史 历史+不限 本科 476 55510 省教育厅
2021 江苏 物理 物理+不限 本科 419 149798 省教育厅

3、2020年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在江苏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0 江苏 理科 - 本二 318 143172 省教育厅
2020 江苏 文科 - 本二 297 45915 省教育厅

没过本科线能上本科的方法

没有过本科线也是有机会录取本科的,可以通过本科志愿征集来录取本科院校。志愿征集指的是在招生工作当中,原计划报考的人数超过了实际报考的人数导致了位置空缺,这时候部分院校就会向考生公布志愿征集的名额。

这时候只要找准时机,尽管没有达到本科的批次线也可以录取本科,这种机会只适用于离本科分数线不太多的考生。

一些考生,距离本省的本科线可能就差几分,这种情况下一般都只能报考专科院校,无法报考本科。考生可以选择报考3+2专本连读,也就是在大专院校读三年,再到本科院校读两年,毕业后拿的是本科院校毕业证书。

志愿填报密码忘了怎么找回

1.通过手机微信重置密码。考生使用手机添加“省教育考试院”微信公众号,进入密码找回页面,通过人脸识别方式自助进行密码重置。

2.考生使用能够访问互联网并装有摄像头的计算机,登录省教育考试院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进入志愿填报或考生信息查询系统,然后进入“密码重置”页面,通过人脸识别方式自助进行密码重置。

3.到就近报名点重置密码。考生携带本人身份证到任一报名点,通过读取身份证、人脸识别完成密码重置。

提醒考生注意:密码重置完成后,要及时登录系统修改初始密码。考生务必牢记并妥善保管,避免因密码泄漏造成不良后果。

三、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学校介绍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是1999年经原吉林省教育委员会批准,由长春工业大学和吉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2004年被教育部确认为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独立学院。2005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独立学院办学条件和教学状态专项评估,评价是“专家办学,注重投入,重视质量,管理规范,德育特色”。2008年被吉林省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与长春工业大学建立了硕士研究生教育联盟,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学校现有在校生一万余人,逐步形成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六大学科门类,42个本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学中心、质量第一的办学思想,具有培养奉献和创新精神强、专业技能和基础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 公有民办的办学体制 2006年12月,三位创建人陈坚、张兆华、尹长河共同发表声明:“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全部资产归学校所有(含创立时的投入),不归创建人所有,不归其他单位和个人所有,今后永久不变更。”学校成为一所“公有民办”体制高等院校。3月,学校被吉林省教育厅确定为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单位。学校积极探索非营利性办学模式改革,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2016年12月,学校作为吉林省省属高校唯一代表,参加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学校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和层次。学校各学院均有名师担任院长和学科带头人。现有专任教师47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44人,占教师总数的51.3%;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391人,占教师总数的82.1%;“双师型”教师78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优秀教师、长白山技能名师等高层次人才十余人。 完善的办学条件 学校坐落于享有“亚洲最大人工林海”美誉的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校园绿化面积达48.8%,环境幽雅。学校已建成近百个实验室和设计室、9个实训中心(工程训练中心、汽车实训中心、电气电子自动化实训中心、软件实训中心、机器人实训中心、会计实训中心、金融实训中心、工程管理实训中心、外语多功能实训中心)、2个大学生创新室;建有19000平方米图书馆,馆内藏书280万册(其中纸质图书90万册,电子图书190万册),中外文期刊23600余种(其中纸质期刊800余种,电子期刊22800余种),拥有中国知网博硕论文系列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资源平台、马列主义专题数据库、网上报告厅、MOOCS学习平台,先后加入CALIS、CASHL、CADAL等资源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建有标准400米塑胶运动场和多功能体育馆;各类生活服务设施齐全。 坚强的组织保障 学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建校伊始即成立了党委。学校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认真贯彻*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党委班子组织设置和运行机制,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在保证政治方向、凝聚师生员工,推动学校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学校先后被推选为全国民办高校德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全国民办高校党建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近年来,我校先后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2个,“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1个。 “两强”的办学特色 奉献和创新精神强: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推进****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实现学生理论学习全覆盖。以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扎实推进学生“三爱”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国、敬业、奉献、诚信”的品格;以“开展校园文化和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奉献、创新”精神。为鼓励学生刻苦学习,除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单项奖外,学校还设立“陈坚奖学金”,用于激励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专业技能和基础能力强:学校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专业特色,进行深度教学改革,根据人才培养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实施分流分级教学模式,重点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基础能力培养。各专业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实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拥有一技之长。学校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按产业需求调整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修正药业、浙江吉利汽车、金田铜业、一汽国际物流、苏州博众、京东方、阿里巴巴、北京中科软、苏州绿控、北京链家、宁波亚德客、久盛地板、安徽水利等一百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取得较大进展。学校充分利用校内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共同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韩国等国家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留学深造机会,拓展国际视野。 丰硕的办学成果 学校现有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3个,省级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金课1门,吉林省精品课程5门,省级优秀课程18门,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吉林省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3个,吉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学校获得全国“五好基层关工委先进集体”称号;连续多次被评为吉林省“绿化生态单位”、吉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长春市“文明校园”、长春高校文明杯“优胜单位”、长春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长春高校系统“平安校园”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我校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近5年共有2200余人次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800余项。学校已累计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32000余名,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省内高校前列,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一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特别是为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逐年提升,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中国教育报、香港大公报、吉林日报、新华网等媒体广泛报道了学校特色兴校的经验成果,其中《中国教育报》连续6年对学校进行了全方位报道。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