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自考《管理心理学》备考试题及答案1
一、选择题
1.( C )下列关于管理心理学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B.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C.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学科
D. 管理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 C )谈话法和问卷法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3.( D )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的是 。
A.斯特恩 B.斯科特 C.罗利斯伯格 D.闵斯特伯格
4. ( C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中属于 。
A.早期管理理论 B.传统管理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 D.行为科学理论
5.( A )由于缺乏或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被称为 ,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被称为 ,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被称为 。
A.需要;动机;激励 B.需要;激励;动机C.动机;需要;激励 D.动机;激励;需要
6.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主张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的管理理论是 C 。
A.系统管理理论 B.经验主义理论 C.权变理论 D.决策理论
7.( C )下列属于内在激励因素的是 C 。
A.晋升 B.福利 C.责任感 D.表扬
8. ( B )强调环境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的个性理论是 。
A.特质论 B.社会学习论 C.心理分析法 D.个性类型论
9.( D )下列关于非正式组织缺陷的陈述不正确的是 。
A.非正式组织往往是小道消息传播的渠道; B.非正式组织往往会抵制变革;
C.非正式组织是造成员工从众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D.非正式组织减少了员工间相互交流的渠道;
10. ( D )行为发生的原因与行为的预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第一种情况下,如果行为是由 引起的,那么行为是否会再发生则很难确定;如果行为是由 引起的,那么就可以推测出该行为者的许多特点,并对该行为的再次出现进行预测。
A.外部条件;内部条件 B.内部条件;外部条件
C.内部原因;外部原因 D.外部原因;内部原因
11.( D )强化理论以斯金纳的 为基础。
A.操作理论 B.条件反射理论 C.需要层次理论 D.操作性学习理论
12( D )能力具有 与 的特征。
A.跨空间;跨情境 B.跨时间;跨地点 C.跨空间;跨地点 D.跨时间;跨情境
13.( D )勒温提出 ,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人和他们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A.群体气氛理论 B.群体相互作用理论 C.群体效能理论 D.群体动力学理论
14.( C )强化可以分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 。
A.奖励 B.倒退 C.消退 D.激励
15.( A )许多研究发现, 工作取向且 关心人的领导,比其他类型的领导更能促使员工有高绩效和高工作满意感。
A.高;高度 B.高;低度 C.低;高度 D.低;低度
16( B )下列情形中,能最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是
A.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且群体凝聚力较弱
B.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且群体凝聚力较强
C.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且群体凝聚力较强
D.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且群体凝聚力较弱
17.( B )路径─目标理论认为,如果下属的工作是结构化的,则 领导可以带来高的绩效和满意度,而对于能力强或经验丰富的下属, 的领导可能被视为多余的,相信自己能够控制命运的内控型下属对 领导更为满意。
A.指导型;支持型;参与型 B.支持型;指导型;参与型
C.指导型;参与型;支持型 D.参与型;支持型;指导型
18. ( D )根据布雷克管理方格图,下列管理方式中对工作抓的最紧的是 。(注:横座标为重视工作,纵座标为重视员工)
A.8.4 B.3.7 C.2.8 D.9.2
19.( B )某公司的组织设总经理一人,领导三个部门销售部(设经理1人,销售员6名)、采购部(设经理1人,采购员7名)、财务部(设经理1人,员工2人)、人事部(设经理1人,员工2名),则该公司的组织结构为 ,管理层次为 层。
A.直线式组织结构;2 B.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3
C.事业部型组织结构;3 D.职能型组织结构;3
20. ( A )勒温认为组织变革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解冻、变革和 。
A.再冻结 B.激励 C.管理 D.目标
二、改错题
1. 气质有好与不好之分,气质的类型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
2. “评价中心”是用于评价、考核和选拔管理人员的方法。( √ )
3. 需要转化为动机和行为有两个条件,即需要的强度和诱因。( √ )
4. 麦格雷戈认为,管理的任务就在于创造一个可以允许和鼓励每个职工都能从工作中得到“内在奖励”的环境。( √ )
5. 人际关系可以分为四种:亲密形态、互利形态、勉强形态和冲突形态。( √ )
6. 社会知觉即在社会情景中以人为对象的知觉,也称作人际知觉。( √ )
7. 压力能调动个体的积极性,所以压力对于个体是有利的。(×)
8. 两个能力相当的员工,其工作的效果也是相同的。(×)
9. 领导的有效性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及环境的函数。( √ )
10. 只要采取某种方法,传言是可以杜绝的。( √ )
三、名词解释
1、 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探讨、揭示管理活动中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行为和领导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找出激励人的行为动机的各种途径与方法,以求最大程度上的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以实现组织
2、强化:是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除某种行为的过程。
3、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就是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力,群体成员间的心理亲和力,也称为内聚力。
4、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一种原初印象。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
5、心理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
6、能力:能力是个性的组成部分,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个体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7、领导方格图理论:方格图理论也是分析领导行为的二维方法,一维为纵轴称为“对人的关心程度”,一维为横轴称为“对生产的关心程度”,再将横轴与纵轴划分为1至9个标度,作为衡量关心人和关心生产程度的标准。
8、心理压力:简称压力,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在环境中受到种种刺激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
9、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管理主体形式管理职能,经过设计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组织内外环境变化,是组织结构变化的决定性条件。
10、社会知觉:是主体对社会环境中关于个人和团体特征的知觉,包括个人知觉和人际关系知觉。
四、简答题
1、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答:(1)课题的选择、(2)根据课题的研究目的建立假设、(3)调查和实验的设计、
(4)研究的取样、(5)数据的收集、(6)数据的统计分析、(7)做出结论
2、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规模因素、(二)战略因素、(三)环境因素、
(四)技术因素、(五)权力控制、(六)文化因素
3、管理机制有效的条件有哪些?
答:管理机制有效性条件:(1)、参与约束;(2)、激励相容;(3)、信任;(4)、绩效评估
4、心理压力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心理压力的积极作用:(1)保持一定压力,才能集中精力、发挥潜力做好工作;(2)适度的压力,能更好地调动人的智慧和创造力;(3)适当的压力,使体内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调动更多的能量来应付当前问题。
2》心理压力的消极作用:(1)压力过大,会抑制人的行为,使要工作效率更低;(2)持续的、超强度的压力,对身体特别有害。
5、简述影响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
(1)客观因素:宣传者的威信、宣传者的隐藏动机、宣传者的人格魅力;
(2)主观因素:自尊心、智力水平、需要、性格、性别。
6、组织变革的过程主要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1)分析与确定问题;(2)组织诊断;(3)计划并执行变革方案;(4)对变革作效果评估。
7、简要比较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在信息传递活动中的优劣。
答:单向沟通比双向沟通速度快,但双向沟通由于信息的传递有反馈,准确性高,易保持良好的气氛和人际关系。从程序上看,单向沟通安静、规矩,易于保持信息传递的权威性,而双向沟通混乱无秩序。单向和双向沟通各有长短,在组织管理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沟通方式。
8、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答:(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2)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3)实践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4)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9、简述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
答:人际关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群体的团结。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群体成员团结的重要基础。
(2)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提高群体工作效率。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群体的效益。而凝聚力是工作效率得以发挥的前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群体凝聚力的基础。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克服方法。
(一)组织变革的阻力
(1).人们长期从事某种工作,心理上有安全感,而急剧的变革,打破了人们原来心理上的平衡,从而产生抵制变革的心理。(2).组织中多数职工容易安于现状,求稳怕乱,对那些需要冒很大风险的变革往往缺乏坚定信心,这种心理惰性也是变革的一种阻力。(3).无论人事或技术变革,都会涉及到人的地位的变化。他们不情愿失去权力地位,在行动会以各种形式抵制变革。(4).部分人担心改革会影响个人的经济收入,经济利益得失的顾虑往往也是变革的一种阻力。(5).组织因机构需要精简,或因用工制度的变更而调整职工队伍时,会对非正式群体产生冲击,因而遭其反对,成为变革的一种阻力。
(二)克服变革阻力的方法
(1).统一认识。组织变革只有变成全体成员的需要,认识得到统一,才会有群体成员的观念和行为,以克服群体对改革的阻力。(2).积极参与。在组织变革中,吸收组织成员参与变革方案计划制定和实施十分必要,它有利于提高成员责任意识,进而推动变革。(3).威信。组织变革的决策与领导权应由领导能力强的人来掌握,借助其影响力,强化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促进改革顺利进行。(4).心理适应。组织变革需要时间,组织成员需要有心理准备,不能操之过急。(5).群体作用。当群体心理与行为需要变革时,应注意引导,循循善诱,使成员在目标、价值观、情感、行为等方面适应组织变革的要求,以克服群体对改革的阻力。
2、请谈谈公平理论的要点及在管理中的应用?
答:公平理论认为:人的工作积极不公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员工对报酬的满足程度是一个社会比较的过程,一个人对自己的报酬是否感到满意,不仅受到报酬的绝对值的影响,而且也受到报酬的相对值的影响。每个人都需要保护分配上的公平感,只有产生公平感时,才会心情舒畅,努力工作。
公平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1).要求公平是任何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管理者在各方面的工作中是否能做到公平合理,消除员工不公平感,既是衡量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又是能否保持企业安定、人际关系良好、员工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
(2).人们的心理普遍有寻求公平的需要,因此在管理中应该采取一些方法尽可能地做到公平。并重点发挥群众的作用。
3、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改善人际关系?
答:(1).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知识经验的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生经历的变化,人的知识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相应的人的世界观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于是,对人际交往的观念也就会发生变化。
(3).社会角色的变化。人的角色不同,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就不同,由此就产了不同的观点。就必然引起人际关系的重新分化组合。
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1)、加强自我认识。人只有认识了自我,对自己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正确的评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2)、让谦虚感染人,在人际交往中,时时处处表现出谦虚恭谨的美德,势必会博得对方敬重,赢得对方好感。(3)、以合作结交人。为了改善人际关系,我们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同事加强合作,只有这样,人们才愿意结交你。(4)、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人。人总是有优缺点的,优点容易赢得欣赏的态度,但对其缺点也不能都要付之以冷漠和轻视。(5)、寻找双方的共同点。有了共同点,双方会激起交往的火花,会产生心理的共振共鸣,会形成一种互悦互纳的心理倾向。
2018年自考《管理心理学》模考试题及答案2
一、选择题
1.( A )美国心理学家斯特伯格的代表作《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包括三部分,以下哪一部分不包括在内
A.最最合适的时间 B.最最合适的人 C.最最理想的效果 D.最最合适的工作
2.( B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第一次正式将 与心理学引入到企业管理的领域来。
A.管理学 B.社会学 C.行为学 D.经济学
3.( D )管理就是实现计划、组织、领导、指挥、协调、控制,这是 的观点。
A.泰勒 B.伯格 C.孔茨 D.法约尔
4. A 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性特征, 是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个性, 是使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性或潜能。
A.气质;性格;能力 B.能力;气质;性格 C.性格;能力;气质 D.性格;气质;能力
5.( D )在勒温的群体动力学中,公式B=F(P×E),F、P、E分别是指 。
A.个体特征;环境因素;一种函数关系 B.环境因素;一种函数关系;个体特征
C.环境因素;个体特征;一种函数关系 D.一种函数关系;环境因素;个体特征
6.( D )下列关于气质的陈述不正确的是 。
A.气质由遗传、先天的因素决定,是与生俱来的; B.气质不因人的动机、活动的内容变化而转移;
C.气质是人的神经动力特点和心理动力特点的结合; D.气质具有很大的可变性;
7.美国心理学家认为,不同性格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B 方面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方面。
A.心理机能 B.心理活动倾向性 C.竞争性 D.独立性
8.( A )研究发现,如果一个管理者是 人,则其患心脏病的可能性比一般人大。
A.A型 B.电脑不安型 C.电脑过剩适应型 D.电脑恐惧型
9.( B )如果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个肯定的或有价值的特点,那么就会被赋予其他许多积极的特征,这称作 ;认知者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他人分类,把这些人接归属于一些预设好的群体范围之中,这称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将许多肯定的评估赋予评价者身上,肯定评估多于消极评估,这称作 。
A.积极偏见;类化原则;光环作用 B.光环作用;类化原则;积极偏见
C. 光环作用;积极偏见;类化原则 D. 积极偏见;光环作用;类化原则
10.( C )在组织结构中,有一种的特点是在企事业各级行政负责人都没有相应的职能机构。这些职能机构即为行政负责人提供信息和决策参考意见,发挥参考作用,又有权在企业业务范围内向下级行政负责人下达命令和指挥。这种组织结构形式属于 。
A.直线型组织结构 B.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C.职能型组织结构 D.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
11.( C )下列关于管理心理学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管理心理学又称组织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 。
B.管理心理学是在现代管理科学和心理科学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C.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
D.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2.被西方心理学界誉为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和管理心理学的先驱的是 D 。
A.斯特恩 B.斯科特 C.霍桑 D.梅奥
13.( C )下列属于外在激励因素的是 C 。
A.责任感 B.胜任感 C.表扬 D.荣誉感
14.( D )强化理论以斯金纳的操作性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他着眼于行为的 。
A.过程 B.开始 C.结尾 D.结果
15.( D )赫兹伯格的 ,认为满足员工的需要,即保健因素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意,维持他们的工作效率,不能激发其工作积极性,还不能完全消除消极影响,必须重视激励因素对人的作用。
A.需要层次理论 B.期望理论 C.X理论-Y理论 D.双因素理论
16.( B )关于参与决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参与决策可以使参与者对做出的决定有认同感,有利于决策的执行
B.参与决策通过自上而下的目标设置,将组织的目标转化为组织各层次的目标
C.参与决策可以使员工投入自己的脑力和情感,对目标的实现产生更高的责任感,从而带来更高的产量和更佳的质量
D.参与决策可以提供工作的内在奖励,使工作更加有趣,更有意义
17.( A )下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
A泰勒; B赫兹伯格; C艾默生; D韦伯;
18.( C )凯利的三维理论认为,要理解一个人的行为,就必须从三方面来考察,才能获得正确的判断,这三方面是 。
A.统一性;连续性;差异性 B.主观性;内隐性;情绪性
C.一贯性;差异性;普遍性 D.现实性;选择性;发展性
19.( A )以下哪种不是避免冲突的策略 。
A.强调高层次的目标 B.不予注意 C.分开 D.限制相互作用
20. ( A )下列关于职能制组织结构与矩阵型组织结构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相对于职能制组织结构,矩阵型组织结构的适应能力差
B职能制组织结构的稳定性比矩阵型组织结构好
C矩阵型组织结构适用于因技术发展迅速和产品品程较多而具有创新性强,管理复杂特点的企业
D 职能制组织结构的企业适用于中小型的、产品品种比较单一、生产技术发展变化比较慢、外部环境比较稳定的企业
21.( A )下列关于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管理层次也称为组织层次,它是描述组织纵向结构性的特征的一个概念
B. 管理层次也为管理跨度,它是描述组织纵向结构性特征的一个概念
C. 管理幅度也称为管理跨度,它是描述组织纵向结构性特征的一个概念
D. 管理层次也称为组织层次,它是描述组织横向结构特征的一个概念
22.( B )群体内部成员共同的认知和情绪状态,有消极和积极之分。其作用在于能够影响成员的心境,进而影响群体的工作效率,这种称为 。
A. 群体舆论; B. 群体感受; C. 群体风气; D. 群体规范;
23.( D )下面哪些属于敏感性训练的目的的 。
A. 提高移情能力 B. 提高倾听技能
C. 提高个人接受个体差异,应付人际冲突的能力 D. 以上都对
24.( D )在弗罗姆的期望理论的模型中,他认为激励是哪些因素影响的产物 。
A. 效价 B. 工具 C. 期望 D. 以上都是
25.( C )在布莱克和默顿提出的领导方格图理论中,贫乏型管理是 。
A. 9.9型; B. 5.5型; C. 1.1型; D. 1.9型;
26.麦克里兰德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多大的百分比的机会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励人们去取得成就 C。
A. 20%; B. 40%; C. 50%; D. 70%;
27.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认为,须从以下 C 三个方面进行考察,才能理解和判断一个人的行为。
A.一贯性、积极性、差异性 ; B.一贯性、普遍性、合理性;
C.一贯性、普遍性、差异性; D.一贯性、同一性、差异性;
28.( D )在下列组织结构中,部门权力最大的组织结构类型是 。
A. 直线型; B. 直线职能型; C. 灵活型; D. 事业部型;
29.( B )心理学家凯尔曼著名的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的顺序是 。
A同化、内化、服从; B服从、同化、内化; C 内化、同化、服从;D同化、服从、内化;
30.( A )是现代管理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也是管理中最复杂的问题。
A.决策 B.分析 C.判断 D.沟通
二、改错题(T是对 F是错)
1. 需要不是人和动物等一切生命有机体共同的。(F)
2. 期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4年首次提出,简称VIE理论。(F)
3. 动机是能引起人的行为,并使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维持一个人的行为并达到目标的内在动力或愿望。(T)
4. 需要层次理论基于“满足??前进”的逻辑,ERG理论不仅是“满足??前进”,还包括“受挫??倒退”。(T)
5. 期望是激励中的重要因素,但期望并不等于现实结果。(T)
6. 强化理论以弗隆的操作性反射理论为基础的,他着眼于行为的过程。(F)
7. 霍桑实验是在美国芝加哥郊外进行的,主要有社会学家参与的工厂管理的实验研究。(F)
8. 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著名的社会测量学,认为群体的心理活动不是偶然的。(F)
9. 外在激励包括福利、晋升、荣誉感、表扬等等。(F)
10. 公平理论中的“所得”与“付出”是一种客观存在。(F)
11. 动机是比目标更为内在,更为隐蔽,更为直接推动人去行动的因素。(T)
12. 如果员工在企业中产生压力,他的工作就肯定做不好了。(F)
13. 组织发展是组织成员获得解决将来可能出现问题的能力的连续的动态过程。(T)
14. 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认为奖酬是绩效导致的奖励和报酬。奖酬不仅取决于绩效,还取决于对绩效的评价。(T)
15. 心理学中的态度是一种特定的概念,是可以被直接观察到的。(F)
16. 在POX模式中,P为认知对象,O为认知主体,X为认知客体。(F)
17. 人际关系变化的趋向有同向趋动、离向趋动和反向趋动。(T)
18. 沟通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增进了解与相互理解的唯一方法和途径。(F)
19. 组织规模越大,分权的程序就越高,工作效率也就越高。(F)
20. 认知失调理论中的“认知”是个体对环境,他人及自身行为的看法、信念、知识和态度。(T)
三、名词解释
1、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探讨、揭示管理活动中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行为和领导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找出激励人的行为动机的各种途径与方法,以求最大程度上的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以实现组织目标。
2、光环作用:如果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个肯定或有价值的特点,那么就会被赋予其它许多积极的特征。反过来,如果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些不好的显著特征,那么就会被赋予其它一些不好的特征
3、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就是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力,群体成员间的心理亲和力,也称为内聚力。
4、强化:是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除某种行为的过程。
5、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6、社会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7、态度:态度就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认知评价、情感和行为倾向。态度是刺激与个体行为反映的中介变量。态度决定着人们的工作行为和生活方式,是预测个体行为的较好指标之一
8、非正式群体:指非正式规定的,是人们在共的劳动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群体。
9、群体压力:群体有一种迫使其成员在态度与行为上与其他成员一致的压力存在,这种压力就被称为群体压力。
10、领导方格图理论:方格图理论也是分析领导行为的二维方法,一维为纵轴称为“对人的关心程度”,一维为横轴称为“对生产的关心程度”,再将横轴与纵轴划分为1至9个标度,作为衡量关心人和关心生产程度的标准。
四、简答题
1、群体压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是什么?
答:群体压力的积极作用,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保持一定压力,才能集中精力、发挥潜力做好工作;(2)适度的压力,能更好地调动人的智慧和创造力;(3)适当的压力,使体内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调动更多的能量来应付当前问题。
同时群体压力也有消极作用:(1)压力过大,会抑制人的行为,使得工作效率更低;
2、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答:(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2)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3)实践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4)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3、需要、动机和行动的关系如何?
答:需要、动机、行为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人的行为是从需要开始的。当人产生某种需要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紧张的心理,在遇到满足需要的特定的目标时,这种心理就会转变成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力。所以,一个人行动的心理过程,首先是人的需要对自己的机体产生刺激,然后需要才能转化为动机,最后动机作为一种力量推动人采取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4、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规模因素、(二)战略因素、(三)环境因素、
(四)技术因素、(五)权力控制、(六)文化因素
5、凯尔曼的态度形成三阶段是什么?
答:(1)服从,服从是指人们为了获得报酬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顺从的行为;(2)同化,同化是指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和他人或团体形成一种友好的关系;
(3)内化,内化是一个人真正地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主张、观点而彻
6、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如何?
答: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组成的,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一个态度预测他的行为。
态度不一定与特定的行为相联系,人的行为也不一定只受到态度的影响,因为还会有道德规范、法律、传统习惯等的影响,尤其有时候决定行为的因素还会有情境。
我们认为人的态度有时会影响人的行为,态度中的情感因素与人的行为紧密相联系,反过来有时候行为也会影响我们的态度。
7、影响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客观因素:(1)对象本身的因素。刺激物对主体刺激的强度。(2)对象与背景的差异。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就越容易将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3)对象的组合。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合原则,连续原则。(4)动态与静态。(5)重复。(二)主观因素:(1)兴趣;(2)需要和动机;(3)个性特征;(4)过去的经验。
8、管理机制有效的条件有哪些?
答:管理机制有效性条件:(1)、参与约束;(2)、激励相容;(3)、信任;(4)、绩效评估
9、管理机制缺乏绩效评估会产生哪些严重后果?
答:(1)、逆向选择,人力资源逆向选择产生的消极后果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缺乏公平感,士气低落,人员成本费用高,产出效益低;(2)道德风险,人力资源道德风险行为对公司利润肯定会产生消极影响,有时还会导致公司陷入困境,甚至濒临破产。
10、改变态度的方法有哪些?
答:(1)积极参与活动。(2)唤起恐惧心理;(3)选择正确的宣传方式;
(4)逐步提出要求(5)团体规定。
11、组织变革的阻力来自于哪几方面?
(1).人们长期从事某种工作,心理上有安全感,而急剧的变革,打破了人们原来心理上的平衡,从而产生抵制变革的心理。(2).组织中多数职工容易安于现状,求稳怕乱,对那些需要冒很大风险的变革往往缺乏坚定信心,这种心理惰性也是变革的一种阻力。(3).无论人事或技术变革,都会涉及到人的地位的变化。他们不情愿失去权力地位,在行动会以各种形式抵制变革。(4).部分人担心改革会影响个人的经济收入,经济利益得失的顾虑往往也是变革的一种阻力。(5).组织因机构需要精简,或因用工制度的变更而调整职工队伍时,会对非正式群体产生冲击,因而遭其反对,成为变革的一种阻力。
12. 个体在社会知觉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偏差?
答:在社会知觉过程中,个体的某些偏见有时时会影响认知的准确性,使社会知觉发生偏差。这种带有规律性的偏差在许多情况下是难以克服的,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产生,所以作为一个管理者在很多时候就要注意努力克服。(1)光环作用;(2)假定相似作用;(3)类化原则;(4)积极偏见;(5)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五、论述题
1请选择管理情境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并结合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程序、研究方法说明如何进行研究才能获得正确结论。
2、组织变革阻力的来源与具体内容有哪些?如何克服对组织变革的抵制?
(一)组织变革的阻力
(1).人们长期从事某种工作,心理上有安全感,而急剧的变革,打破了人们原来心理上的平衡,从而产生抵制变革的心理。(2).组织中多数职工容易安于现状,求稳怕乱,对那些需要冒很大风险的变革往往缺乏坚定信心,这种心理惰性也是变革的一种阻力。(3).无论人事或技术变革,都会涉及到人的地位的变化。他们不情愿失去权力地位,在行动会以各种形式抵制变革。(4).部分人担心改革会影响个人的经济收入,经济利益得失的顾虑往往也是变革的一种阻力。(5).组织因机构需要精简,或因用工制度的变更而调整职工队伍时,会对非正式群体产生冲击,因而遭其反对,成为变革的一种阻力。
(二)克服变革阻力的方法
(1).统一认识。组织变革只有变成全体成员的需要,认识得到统一,才会有群体成员的观念和行为,以克服群体对改革的阻力。(2).积极参与。在组织变革中,吸收组织成员参与变革方案计划制定和实施十分必要,它有利于提高成员责任意识,进而推动变革。(3).威信。组织变革的决策与领导权应由领导能力强的人来掌握,借助其影响力,强化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促进改革顺利进行。(4).心理适应。组织变革需要时间,组织成员需要有心理准备,不能操之过急。(5).群体作用。当群体心理与行为需要变革时,应注意引导,循循善诱,使成员在目标、价值观、情感、行为等方面适应组织变革的要求,以克服群体对改革的阻力。
3、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说服一个人,使其改变原有态度?
(1)客观因素:宣传者的威信、宣传者的隐藏动机、宣传者的人格魅力;
(2)主观因素:自尊心、智力水平、需要、性格、性别。
人是复杂的社会人,改变人的态度是一复杂的要作。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首先要选一个正确的宣传方式,单方面的宣传即正面信息的宣传,而双方面宣传则是既有正面的信息又有反面的信息;另宣传者是否具有人格魅力也会影响到被宣传者态度的改变,讲话时结结巴巴的人远不及讲话铿锵有力、信心十足的人使人感到可信;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要先了解其原有的态度,然后估计一下新态度和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再采用小步子原则,逐步提出要求缩小差距,原有的态度就会被新的态度所取代。
4、请结合具体的例子谈谈决策的方法与程序?
答:决策的方法:(1)经验判断法;(2)数量分析法;数量分析方法是研究和解决决策中数量关系的一种科学方法,它主要是通过运用数学方法对可以定量化的决策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求得最佳方案。(3)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是群体决策科学化的基础。在群体决策之前,为了使决策正确、无误,就必重视调查研究,重视情报、信息,掌握大量的有关资料;(4)智囊技术。也叫专家创造力法,就是利用智囊人物协助决策的方法。
决策的程序:(1)确定问题和目标、(2)搜集信息、(3)确定决策标准、(4)拟订方案、(5)分析方案、(6)确定方案、(7)实施方案、(8)追踪反馈。
六、案例分析
案例1
尼桑汽车公司(Nissan)面临着一个问题:它在日本招收不到足够的工人。
日本的年青人抵制装配线工作。他们认为这种工作单调乏味、节奏太快、令人厌倦。他们宁愿从事工作环境清洁的服务工作。甚至那些从事了汽车装配工作的年青人中,也有30%的员工会在第一年后辞职。
劳动力短缺意味着工作大量超时,许多员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周六也工作,引起了员工的不满,公司还会因为雇佣临时工人和管理层人员的工作时间太长支出巨额费用,造成了公司运营成本的增加。
尼桑汽车公司能做什么呢?不论提出什么解决方法,他们都认识到这不是一个短期问题。日本人口日趋老化。低人口出生率意味着18岁的年青人会从现在的200万下降到10年后的150万人。而且汽车制造商被日本政府强迫缩短平均工作时间以便和其它工业化国家更一致。
美国卡车公司(USA Truck)也面临着与尼桑汽车公司相似的问题。阿肯色州的长途运输公司为固特异(Goodyear)公司,通用(GM)汽车公司运输汽车轮胎纤维和汽车部件。由于员工的高流动率也面临着卡车司机的短缺问题。当新的管理层在1989年接管公司时,他们决定勇敢的面对这个问题。他们直接去找他们的600名司机员工,征求他们对降低流动率的建议。这成为公司管理层和资深司机之间固定季度性会议的第一次。
美国卡车公司的新管理层从司机那里得到了大量的信息。当工资高时(通常是每年50000美元或更多),司机抱怨工作时间长(其实每周工作70个小时是正常的,而且通常有不少的时间是在路上)。司机强调增加车辆的安全性,要求增装反锁装置和气动装置时,公司安装了。公司在阿肯色州的西孟菲斯市的终点建造了司机住宅小区,并且按照员工的要求建立私人浴室而不是公共浴室。另外司机要求在漫长和横跨全国的长途运输中能有更多的时间回家,公司就延长了司机在路上的时间,并将出差的时间由每星期6次减为2次。
美国卡车公司的这些变革极大的提高了员工的士气,也降低了员工的流动率,但是工作仍然是非常坚苦的。管理层要求按时送货,因为不像大多数运输公司,美国卡车公司对送货时间的承诺是准确到了小时而不是到天。所以在管理层表现出对员工尊重日益增加的同时,并没有减少对司机的期望。公司规定,一年内迟到两次的员工会失去工作。
问题:
1. 运用双因素理论分析尼桑汽车公司的问题,还可以运用其它什么激励理论解决尼桑汽车公司的问题。(双因素,找到尼桑公司给予员工的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激励因素不足,保健因素缺乏的结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另外可以通过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目标设置理论来进行分析)
2. 对比美国卡车公司与日本尼桑汽车公司解决员工短缺的做法,你觉得哪一家公司做得好,为什么?(美国卡车公司,与员工沟通找到问题所在并采取措施改进,在保证原则的前提下进行灵活处理,以员工为本并取得明显成效)
3. 列出尼桑汽车公司可能采取的解决员工短缺的各种措施,你建议他们优先采用哪一个,为什么?(方法有提高工资,提供住户与良好的工作条件,工作设施,工作丰富化和工作扩大化,组建工作自主团队,与员工沟通,调查员工的满意感,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丰富员工业余生活,民主领导方式,加强培训,减少工作时间,提高技术水平,海外生产,引进廉价劳动力等)
案例2
市针织总公司财务处长刘仁退休后,其职务由该公司属下最大的一家针织厂的财务处长李刚继任。
财务处在公司内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原处长刘仁资深能干,待人随和,善解人意。他要求下属互相协作,在没有严格监督下做好各自的工作。长期以来,财务处的工作颇有效率。
李刚正值年富力强,既有学历,又有工作经验,被认为是接替前任的合适人选。新官上任三把火,李刚一上任,就立刻检查财务处的工作情况,对许多地方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强调要用科学和标准化管理的方式来进行工作,要求定期确定工作的目标并直接向他汇报工作,对下属的一些工作方面的问题经常是当面指出并规定其改进的期限。李刚本人也是以身作则,每天第一个到办公室工作,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李刚希望通过他的领导用出色的工作表现向总公司汇报。
一次,李刚急着要用最新的成本资料,两位女职员却屡屡拖延,李刚认为这是故意的。最后一了解情况,原来是这两位职员刚刚中专毕业分配来不久,工作上还未进入正轨,李刚在会上专门就此事发表意见,要求这两位职员要发挥出自力更生,努力自学的精神,迅速了解情况,适应工作要求。
又有一次,由于一位职员老李误报情况,致使李刚在给总经理的一份报告中出现差错。为此,李刚很恼火,当着其他同事的面批评了这位老职员。老李今年46岁,在财务处工作了十几年,由于学历不高而迟迟得不到提升。李刚经常在会议上发现,当他提出什么改进工作的建议时,征求大家的意见时,有的职员有意无意地朝老李看,李刚觉得很纳闷。
有一天刚上班,处里一位年轻的女职员来请事假,说是要去火车站接人,李刚不准假,结果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
如此等等,令李刚深感苦恼。就职两个多月来,李刚觉得财务处的工作效率下降了,不顺心的事接二连三。
问题:
1. 作为新上任的领导,李刚的困窘是如何造成的?(5)(领导方式与非正式群体)
2. 请对领导有效性理论体系作简单介绍,并采用其中的合适的理论解释该案例中出现的情况。(5)(领导作风理论,不成熟-成熟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3. 请你结合组织变革的某一特定方法,谈谈如何改变李刚的行为?(5) 首先通过测量、讨论等方法使李刚了解自己的行为处在领导行为方格图的什么位置,与理想的领导行为的差距是什么?然后制定领导行为改革目标和具体手段,过一段时间后再考察与理想领导行为的差距有多少,如果再有差距,再制定相应的领导行为改革行动步骤,最后直到与理想的领导行为没有差距为止。
案例3
朱迪是一家位于市中心的大型医院的培训与发展部负责人。她刚刚走马上任两个星期,已经开始推动执行一项长期的行动计划,以提高整个医院的雇员业绩。
朱迪觉得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工作满意度。她确信,幸福愉快的员工是富有生产力的员工。她相信,确定人们是否对自己的工作满意的最佳方法就是系统测量他们的工作满意度。但不幸的是,她不知道该怎样去进行测量。她曾经和医院内部的许多同事谈论过此事,并在本市人事协会的例会上同其他的人事经理探讨过此问题。她收到各式各样的建议。其中最普遍的是两条:(1)由每位员工填写一份关于工作满意度的问卷;(2)与医院各部门的员工进行单独的会谈。朱迪不知道这两者之间哪一个是最佳选择,抑或两者都不是。
朱迪还考虑到对调查结果进行怎样的解释分析。要是她发现工作满意度处于一个低水平,这意味着什么?这个结果可以用来解释严重的缺勤、迟缓的工作以及低水平的生产力等问题吗?她并不十分肯定。这就是她为什么一直对收集这些信息犹豫不定,而反过来在另外一些重要的培训方面下功夫的原因。不幸的是,有天早上,朱迪收到了上层领导的一张便条:“我十分渴望获知你的工作满意度研究的结果,请于结果报告一出来就给我传送一份。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能在下个月的董事会例会上向董事们通报这些情况。”朱迪不能确定该做什么,但有一件事是确定无疑的:现在是无法再回头了。她只能尽快测量工作满意度并且为上级做好结果分析报告。
问题
1. 工作满意度高员工的生产效率也高吗?为什么?(不一定,如果工作满意感的方向与生产工作目标,效率不一致的话,不会提高工作效率反尔会影响工作效率,与群体凝聚,群体士气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相似)
2.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有哪些?(工作环境,工作条件,薪酬,奖金福利,人际关系,领导,管理方式,企业形象,工作本身等)
3. 朱迪应如何测量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研究的程序)
4. 工作满意度低的员工是否会经常缺勤?为什么?(士气低落,群体凝聚力低,心理不舒服,感觉不好,对工作不感兴趣,感觉到工作与不工作无所谓,与企业文化不认同,与工作群体格格不入,无责任感,感觉投入与产出不相匹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