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两个凡是”?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同时发表的社论提出“两个凡是”的指导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2. 实事求是同“两个凡是”冲突集中在什么问题上?
实事求是同“两个凡是”的冲突最后集中到一个本属常识但却被搞得十分混乱的基本问题上,即:怎样对待毛泽东的指示和决策才是正确的,检验真理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3.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是什么?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加快了拨乱反正步伐,为党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实现历史转折,作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
4.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在外交上作出了哪两个决断?
一是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一是实现中美建交。
5. 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在上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有两方面的背景。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6. 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什么讲话?
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7. 为什么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邓小平的讲话不但提出和回答了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为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作了总结,而且也为即将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供了指导思想。因此,这篇讲话实际上也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何时召开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12月18日到22日。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的着重点作何改变?
全会决定:及时地果断地结束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群众运动,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上来。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如何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全会决定:我们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这实际上就是把改革开放作为了的总方针。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开始了拨乱反正,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端正了全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的开端。经过这次全会,邓小平实际上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以邓小平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开始走上了建设有的新道路。
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指导思想和我国的有哪些根本性转变?
在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实现战略转移的同时,党的指导思想和我国也开始了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或半封闭到对外开放,从墨守成规到各方面改革的三个根本性转变。这些转变不但将在中国掀起一场彻底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革命,而且还将在世界范围内突破已经落后于时代、日渐僵化的的旧模式,开创具有*的的新道路、新理论。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进入了怎样的历史新时期?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和国家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建设方面有哪些主要成绩?
一是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是恢复和发扬了党内民主的优良传统。
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内外出现了哪些值得注意的现象?
一方面,有些人仍未摆脱“左”的思想束缚,仍然沿用过去“左”的思路看事情、想问题,因而,对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表现出程度不同的不理解,甚至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也有极少数人打着“拨乱反正”、“社会改革”的旗号,曲解“解放思想”的口号,片面地把党的错误加以夸大,散布种种怀疑或反对、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言论,其核心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制度。
16. 《告台湾同胞书》是何时发布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告台湾同胞书》指出: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我们的国家*已经坚决表示决心,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我们寄希望于一千七百万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统一祖国,人人有责,希望台湾当局以民族利益为重,对实现祖国统一的事业作出宝贵贡献。我们认为,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的商谈,结束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的双方的军事对峙状态,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台湾和祖国大陆之间应发展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17. “四个坚持”是何时提出的?其内容是什么?
“四个坚持”是1979年3月1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代表党中央提出的。其内容是:第一,必须坚持;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8. 1979年3月陈云写了《计划与市场问题》的提纲,提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计划与市场问题》提纲指出:整个时期的经济必须有两个部分:1.计划经济部分(有计划按比例部分),这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2市场调节部分(即不作计划,让它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性调节部分),这一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须的。问题的关键是要有意识地认识到这两部分经济同时并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弄清这两部分经济在不同部门应占有不同的比例。
19. 什么是新的“八字方针”?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八字方针”是指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通过的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由于60年代初期中央曾对国民经济实行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
“八字方针”,1979年实施的“八字方针”遂被称为新“八字方针”。调整,这是八字方针的中心,主要是指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改革,指的是改革不合理的经济管理体制;整顿,指的是整顿现有企业;提高,指的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
20. 1979年9月叶剑英代表中央首次对“文革”作了初步总结,他提出了应吸取哪些教训?
叶剑英初步总结了四条教训:第一,取代资本主义,就是要解放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第二,对制度确立以后的国内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的形势,必须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分析,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正确的方针方法。第三,必须正确理解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在社会中尤其重要。第四,必须进一步健全党的纪律和法制,切实保障全体党员和全体公民的民主权利,使党内民主和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21. 邓小平最早提出“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是在何时?
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与外宾谈话时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为什么不能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22. 邓小平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个词来定位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小康”。
23. 党是如何在指导思想领域拨乱反正的?
拨乱反正,最重要的是指导思想拨乱反正。为了把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力集中到上来,党一方面对经济建设和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左”倾错误进行认真清理,一方面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作出科学评价,使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后,能坚定不移地沿着改革开放和的道路前进。
24. 1980年2月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共十二条:一、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二、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四、坚持党性,根绝派性。五、要讲真话,言行一致。六、发扬党内民主,正确对待不同意见。七、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八、选举要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九、同错误倾向和坏人坏事作斗争。十、
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同志。十一、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不准搞特权。十二、努力学习,做到又红又专。
25. 1980年3月邓小平对第二个历史决议的起草提出了哪些指导原则?
邓小平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提出的三条指导原则;第一,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最核心的一条;第二,对建国三十年来历史上的大事,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作出公正的评价;第三,这个总结宜粗不宜细,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
26. 邓小平何时提出干部“四化”要求的?其内容是什么?
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逐步实现各级干部“四化”的要求,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27. 邓小平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第二个内容是权力要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这和权力下放有关。
28. 邓小平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哪三条?
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制度;第二,发展生产力;第三,发扬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29. 1980年8月中央决定在县级以上的单位设顾问,顾问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顾问的主要工作是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帮助党政领导出主意、当参谋,完成党政领导委托办理的工作。
30. 邓小平在1980年8月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揭露了官僚主义的哪些表现和危害?
它的主要表现和危害是: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成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至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上瞒下,专横跋扈,徇私行贿,贪赃枉法,等等。
31. 1980年11月全国计划会议决定对轻工业实行的“六个优先”原则是什么?
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挖潜、革新、改造措施优先,基本建设优先,银行贷款优先,使用外汇和引进新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
32. 80年代初,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创办了多种经济联合组织形式,大体有哪些类型?
主要有八种类型,(1)跨地区,跨省市的联合,(2)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合;(3)工农、城乡之间的联合;(4)不同所有制的联合;(5)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省属企业与地、市企业之间的联合;(6)工商、工贸联合;(7)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联合;(8)生产企业与学校、科研单位的联合。
33. 什么是我们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
“第二个历史决议”即1981年6月底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34. 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是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决议》恢复了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与他的正确思想加以区别,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决议》庄严宣告: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35. 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的正确道路’的主要点进行了哪些概括?
决议通过对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中对这条“正确道路”的主要点进行了概括:(一)在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二)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奋斗,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于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四)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五)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是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六)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七)改善和发展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这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八)在战争危险依然存在的国际条件下,必须加强现代化的国防建设。(九)在对外关系上,必须继续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十)根据“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和党的现状,必须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
36. 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对建国三十二年的主要成就进行了怎样的估计?
建国三十二年,我们取得的主要成就是:一、建立和巩固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二、实现和巩固了全国范围(除台湾等岛屿以外)的国家统一,根本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三、战胜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破坏和武装挑衅,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独立,胜利进行了保卫祖国边疆的斗争。四、建立和发展了经济,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五、在工业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六、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改变,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七、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都有很大增长。八、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九、人民解放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壮大和提高,由单‘的陆军发展成为包括海军、空军和其他技术兵种在内的合成军队。十、在国际上,始终不渝地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倡导和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全世界一百二十四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发展了经济、贸易和文化往来。
37. 拨乱反正取得了哪些成果?
经过几年全面的拨乱反正,十年“文化大革命”和长期“左”倾错误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得到根本改观,国家重新呈现勃勃生机。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加强,优良的传统作风逐步得到恢复。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迈出重要步伐,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开始改变。经济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教育科学文化工作呈现初步的繁荣景象,党同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得到很大改善,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得到加强。这一切表明,党和国家终于从困境中摆脱出来,开辟建设有的历史大转折正在平稳地实现。
38.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对城市商品流通体制进行了“一少三多”的改革,其内容是什么?
“一少三多”即,减少工业品计划管理的品种,发展多种经济形式,采用多种购销方式,开辟多条流通渠道,建立城乡互相开放的流通体制。
39. 1980年9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在理论上有什么突破?
这个文件打破了多年来形成的包产到户等于分田单干、等于资本主义的僵化观念。这是党在农村政策上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
40. 1982~1986年连续五年颁发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有何历史意义?
从1982年到1986年,中央连续5年发出5个中央一号文件,突出了农村改革的极端重要性。它们是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推向全国,指导中国农村改革取得成功的一套重要历史文献。这五个重要的一号文件,以促进农村不断深化改革、促进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为总的指导思想,结合农村形势迅速变化的实际,及时总结经验,推动农村的改革一步步深入,为稳定承包期,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副产品流通,推动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奠定了观念、方向和体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