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高考多少分可以上陇东学院 排名多少能上?附历年分数线

思而思学网

据最新陇东学院招生网和内蒙古招生考试院公布的录取数据,内蒙古高考的考生需要成绩在339分左右,位次排名需要在54657名左右,才可以考上陇东学院,不过每年陇东学院在内蒙古招生人数不同、试卷难度也不同,所以录取的分数也不会相同。

一、内蒙古高考多少分可以上陇东学院

1、内蒙古高考2022年考生上陇东学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339分,录取最低位次为54657名;

2、内蒙古高考2021年考生上陇东学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339分,录取最低位次为49630名;

3、内蒙古高考2020年考生上陇东学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358分,录取最低位次为51004名;

4、内蒙古高考2022年考生上陇东学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429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1271名;

5、内蒙古高考2021年考生上陇东学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457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1136名;

6、内蒙古高考2020年考生上陇东学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477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2723名;

二、陇东学院在内蒙古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陇东学院在内蒙古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2 内蒙古 理科 本二A 339 54657 省政府
2022 内蒙古 文科 本二A 429 11271 省政府

2、2021年陇东学院在内蒙古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1 内蒙古 理科 本二A 339 49630 省政府
2021 内蒙古 文科 本二A 457 11136 省政府

3、2020年陇东学院在内蒙古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0 内蒙古 理科 本二A 358 51004 省政府
2020 内蒙古 文科 本二A 477 12723 省政府

高考志愿不服从调剂的后果

1、平行志愿模式下,如果你被A大学提档,而你填报的专业又非常热门,你的分数达不到专业的录取分数,没有填报专业服从调剂,你就会被学校退档。

退档的后果就是你在这个批次填报的其它BCD等学校都不能投档录取你了,你只能填报征集志愿或进入下一批次投档录取。

2、由于考生填报的专业不平衡,招考办允许学校按照一定比例投档考生,一般的投档比例在1:1.1--1.2之间。所以肯定会有低分考生由于专业填报过高,不能被填报的专业录取。如果这部分考生没有填报专业服从调剂,就会被学校退档。被退档的考生只能填报征集志愿或进入下一批次投档录取。

3、避免投档后被退档的方法就是选择学校时要按照往年学校和专业的录取平均分,这是比较稳妥的一种填报方法。

专业调配和定向调配什么意思

什么是定向调配

报考定向就业招生学校且愿定向的考生,应填报该校定向专业志愿或勾选该校的“定向调配”栏。录取时,若填报定向专业志愿考生的生源不足,学校可调配录取勾选了“定向调配”栏的考生到定向专业。

各批次只在第一志愿中设置定向志愿(平行志愿为A志愿)。报考定向就业招生学校且愿定向的考生,应填报该校定向专业志愿或选择该校的“定向调配”栏。录取时,若填报定向专业志愿生源不足,学校可调配录取选择了“定向调配”栏的考生到定向专业。国家专项计划、省属院校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免费医学定向和定向培养直招士官志愿不受院校志愿序号和专业“定向调配”志愿的限制。

什么是专业调配

专业调配是指如果你报的那个学校没录取你填的志愿专业,但看好你是个人才,想留下你,如果你在专业调配打钩就可以把你分配到其他专业,不打钩就可能录取不到你,打钩就意味录取的几率大些,不打钩可能因分数不够而落榜,打钩就可能调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专业调配和定向调配有什么不同

简单来说,专业调配是在分数满足所报院校最低要求时,优先考虑该院校其他专业;而定向调配则是分数满足所报专业的其他院校的分数线时,优先考虑其他院校的同一专业。

(1)专业调配和定向调配如果你都勾选的话,被录取的机会比较大。

(2)但是如果都勾选,意味着你会被任何一个专业录取,毕业后也可能会被安排到定向单位(一般条件相对艰苦一些)工作。你心理要提前有准备。

三、陇东学院学校介绍

陇东学院是一所全日制综合性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地处甘肃省庆阳市,前身是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庆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庆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庆阳地区农业学校整体并入,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陇东学院。2012年庆阳卫校整体并入。2015年被甘肃省列为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7年被甘肃省学位委员会确定为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实行省地共建、以省为主的办学体制。 学校现占地面积14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9.7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亿元,馆藏图书173.2万册。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684人,面向全国26个省市区招生。现有教职工104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22人,其他各类高级职称人员19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612人,其中博士和在读博士198人,柔性引进博士40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省优秀专家、领军人才、人才工程、“园丁奖”和“成才奖”获得者54人,35人享受甘肃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津贴,1名“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计划讲座教授”,2名“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计划青年学者”,59人获“陇原人才服务卡”;兼任兄弟院校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40人。 学校设文学、历史与地理、外国语、教育、政法、经济管理、数学与统计、生命科学与技术、农林科技、音乐、美术、体育、电气工程、化学化工、信息工程、土木工程、能源工程、机械工程、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个二级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招生专业56个,涉及文、理、教、工、农、管、法、医等11个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生物科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南梁精神概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9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正宁中湾林场国家级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土木工程、小学教育、农学、历史学、经济学、石油工程、物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9个省级特色专业;有机化学、动物生物学、中国近现代史、文艺学、建筑工程5个省级教学团队;化学化工、土木工程、生物学、电气工程、信息工程、农林科技、石油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工程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7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教学名师6人。 学校建有中国史、生物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作物学5个省级重点学科,甘肃省陇东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陇东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黄土工程性质及工程应用实验室2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旱地冬小麦种质创新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陇东旱地作物种质改良及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南梁精神研究中心、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农耕文化与陇东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研究中心3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甘肃省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甘肃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甘肃省陇东地区植物标本展示特色科普基地,陇东道情皮影全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甘肃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南梁精神研究中心。与庆阳市共建陇东冬小麦工程研究中心、现代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抗疏力技术应用研究中心、荒漠化防治研究中心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庆阳市人大常委会共建地方立法研究基地,与兰州大学、合水县人民政府共建子午岭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学校加入了《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先后派出学生到美国、白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波兰等国家留学。学校与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意大利图西亚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工业技术大学、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韩国国立全北大学等23所院校签署了合作协议,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战略联盟发起院校。与塞浦路斯欧洲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延安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招收来自老挝、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留学生来校学习。与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签订校校合作协议。每年选送优秀学生到兰州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院校学习。学校与微软(中国)有限公司、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工程(CSTP)等9家企业联合成立了陇东学院微软IT学院。挂牌成立庆阳数据信息产业研究院。与达内集团、杰普公司共建信息与计算科学(大数据分析与开发方向)等4个专业,与深圳艾比森公司合作,组建“艾比森班”。学校与庆阳市七县一区和中国石油庆阳石化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等单位签订校地校企合作协议,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西安和新疆等地建立产学研合作及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年度平均就业率和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成绩居全省高校前列。 学校扎根高天厚土的陇东黄土大塬,浸润“岐黄故里、周祖之乡”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弘扬南梁精神,致力于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近9万余人。先后获“全国服务三农金桥奖”“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优秀校园文化活动成果奖”,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校园”称号,“陇东大讲堂”荣获“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多次受到教育部、团中央表彰奖励。 “十四五”期间,学校坚持以****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举红色旗帜,走特色之路”的发展战略,坚持“优化结构,转变方式,内涵提升,特色发展”的发展策略,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扩大开放合作办学,全面深化校内综合改革,逐步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不断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努力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2021年7月更新)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