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学习两会心得体会【精华篇】

思而思学网

“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多元多样的开放时代,呼唤平和包容的开放心态。厚植开放理念,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的勇毅开拓进取,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气魄踏浪前行,一定能把未来牢牢握紧在手中。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2017个人学习两会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2017个人学习两会心得体会1】

梳理一段时间以来国际舆论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察分析,两大视角十分突出。一是关注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的“战略决心”。例如,拉美社对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分析性报道指出,中国政府现在更重视环保问题,将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巴西经济学家罗尼?林斯更是对媒体强调,“中国是全球治理环境污染最积极的国家之一”。

另一种视角则聚焦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具体实践。3月11日的记者会聚焦生态环境保护议题,彭博社、《纽约时报》、路透社等国际媒体纷纷就“土十条”、煤炭消费控制、环境保护税等具体政策议题发问。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政策性“投入”与“产出”双双加速,向来触觉灵敏的外媒对此自然也不会“失灵”。德国《柏林日报》日前点评称,环保依旧是中国两会的焦点,北京现在已显得更为稳健。

从全球视角来看,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能够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目前的进步,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少有的。三年多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积极作为,很大程度上以决策者和民众、政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为支撑。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系列论述,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辩证回答了环境和发展的关系,表明中国决策者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达到新的高度。如今,绿色发展成为引领中国下一步发展的“五大理念”之一。世界由此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在生态建设领域的投入不是一时选择,而是自身发展哲学的升华。

广泛共识正在带来真正社会变革。环境问题从来就是一个发展问题。在今天的中国,谋求环境和经济平衡发展已经深入人心。近年来,中国两会关于生态议题的议案提案都占据相当比例,正是社会心理变化的最好例证。无论在哪个国家,社会共识都是极其珍贵的政治资源,力量的汇聚、行动的协同,都有赖于共识的形成。正是因为有了广泛的社会共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才呈现出了跨越性发展的势头。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单纯依靠市场的“自然摸索”,而是国家政治体制行动能力的展示。人们看到,“土十条”在编制过程中,两年多时间修改50多稿,3次征求地方意见,5次征求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决策程序如此严谨务实,正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在今天的世界,能否决策、决策是否科学有效,已经成为考验各国体制竞争力的一条重要标准。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为人民存在广泛的需求,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将继续快步走在路上。

【2017个人学习两会心得体会2】

逆流而上就是竞争优势,主动作为就是创造机遇。在抓改革中学会推动改革,在调结构中学会应对结构性过剩,正是我们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基本态度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经济增速下行压力比较大的形势下,制造业如何迎来春天?怎样挤掉资本市场里的泡沫风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不在结构转型升级中掉队……关于经济发展的诸多问号,人们都在等待两会解码。而通过几天来的采访和观察,我渐渐发现了两会里的“困难辩证法”。

比如,面对经济降速、出口低迷以及产能过剩、成本高企的现实,企业该怎么看、怎么做?“中国最好的企业绝大部分都不是在好形势下出来的”,这几天,一位知名企业家的“金句”在网络上热传。而人大代表中的经济人士也有类似观点:“任何时候的经济形势下都有好的企业,也有不好的企业。越是在困难的时候我们越是应该调整好心态,调整好企业的发展方向。”在滚石上山的关键阶段,迎难而上、克难前行的精气神,绝对价比黄金。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句充满着传统智慧的话,总是被很多代表委员提及。跟一位来自中部省份的代表聊地方发展,他直言,把困难估计足、把问题想全面,不是为了吓唬谁,也不是给不作为找借口,而是为了集合众智找到应对方式。困难和风险思考得越深入,政策和举措才能谋划得越充分,由是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难易之间就这样完成辩证转换。不妄自菲薄,也不掉以轻心,沉下心去为经济发展把脉,为改革攻坚觅招,这是全面深化改革所急需的实干品质,也是社会所深切期盼的为政作为。

“不要把困难就看成困难,其实困难也是机会”。代表委员中的许多企业家,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中觅得了机遇,他们深信,只要能主动变革、创新驱动,困难也会变成机会。的确,行动迟缓坐等问题倒逼,只会累积更多难题,困难和问题“一山放过一山拦”,容不得我们犹豫等待。很多时候,逆流而上就是竞争优势,主动作为就是创造机遇。在抓改革中学会推动改革,在调结构中学会应对结构性过剩,正是我们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基本态度。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从“呼吸中的关切”到“舌尖上的安全”,从“马桶盖上的中国制造”到“天价鱼中的城市关怀”,总有形形色色的难题横亘在前路上。“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改革者应秉持的方法论。如果说改革是中国发展的动力引擎,改革所瞄准的问题矛盾、风险挑战,无疑就是最好的助燃剂。30多年来,正是在一次次地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中,改革助推中国赢得世所瞩目的发展成就。“最重要也最关键的,就是冲着突出问题去改革”,很多代表委员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古人说得好,“上下同欲者胜”。对公众而言,看问题应有过程意识和发展信心。对改革者来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要勇于和善于当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如此,让党心民意同声相应,国计民生同频共振,改革发展同德一心,中国才能爬坡过坎,赢得胜利。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