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中人本管理培养

思而思学网

在企业文化大纲中,员工与客户的关系具体可以描述为“客户至上,以人为本”。现实中,很多企业文化中也都会提到“以人为本”、“人本管理”之类的概念。然而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与实践却存在诸多的不和谐。

一、企业人才理念变迁

昨天,我们企业的人才理念是“人事管理”,这个阶段的人才管理基本滞留在“人与事的结合”层面。人才管理机构大都附属在行政部门之下,如厂办(总经办)、行政部等,其职能也就是办理进出手续、办办工资、管管档案等,没有现在绩效管理等深层职能。

今天,我们企业的人才理念是“人力资源管理”,本阶段的人才管理呈现出“被重视却乱重视”的现象,乱象根源在于概念横行,而其实不附。就如绩效管理制度,本来它就是一工具,结果不少企业把它搞成了目的,企业上下经常为此吵闹不宁。今天的“人力资源管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说到底,本阶段中人才被认为是“资源”,与机械设备、物资材料同质,仍然是实现企业目标条件(工具)。

明天,真正的人本管理的人才理念应大行其道。笔者认为,在人本管理阶段,人才不再只是作为工具的资源,同时也是目的之一。在人本管理理念阶段,组织追求的是企业与个人共同发展。

二、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本管理

简单讲,真正的人本管理,应该是以人性为本的管理。为此,必须搞清楚人性问题。

三、人性问题

笔者认为,谈人性易,而谈人的本性相对较难。

1、儒家性善性恶的观点

孔孟认为的“人之初,性本善”,作为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视为正统的观念,传了数几千年,但是争论从未停息。最大的对立面,如荀子就认为“人性本恶”。比较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孔孟与荀子都是儒家的大师,一个系统里对同一个问题怎么能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呢?于是,有人出来折中,认为孔孟的真正的意思是“人性向善”,而荀子的真正意思是“人性有恶”。

2、告子的“生之谓性”观点

在中记录了告子的观点:“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告子认为“生之谓性。”按照今天的话说:告子的意思是人生而为人,而不是狼,因此人就具备人性,而不是狼性,于是人就不能象狼一样“夜视”,也不能伸出长长的红舌头。可见生之谓性的观点是从人的自然属性考虑的。而所谓善与恶,则是从人的社会属性考虑的。从社会属性考虑的人性善恶必然打上人类主观的烙印,并非至理,同时由于人类社会隶属于自然界,因此从道法自然的角度看,告子的观点价值非常。

3、老庄观点

老子未谈人性,他老人家主张道与德,仁义在他眼里是小CASE.他认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人之道呢?是损不足以奉有余”(整个一个强者恒强,马太效应)。因此他认为人道与天道(自然之道、自然法则)是相悖的,用今天的话说,人类如果要真的2012的话,那是自己找死,不得他怨。那么人要怎么做呢?他老人家认为(在下士看来比较“消极”):人之道,为而不争。庄子将这一点发展到极致,“争啥?逍遥自在就好”。

4、王阳明的观点

阳明先生用全身心感悟人生至理,他将自己的心学凝成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由此可知,阳明先生基本上认同告子的观点,同时他强调了人作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最重要的是在于“致良知”。

5、笔者的观点:人性本中

本来没有“人的本性是什么”这个课题。古代思想家闲来无事,“悊”出这个课题,因此,我们现在称他们是古代哲学家。如果一定要谈人的本性的话,那么我认为“人性本中”。

“人性本中”包括了人的自然属性,即告子的“生之谓性”,不存在所谓人为的是非善恶问题。

“人性本中”同时内含了人的社会属性,导之以善则向善,诱之以恶则为恶。如果涉及到具体的个人,人性本中谈到的就是“这个具体人的人性表现,与他的境遇有极大的关系”,恰如盗跖所言,吾非生而为匪!

四、人本管理的关键

综上,笔者认为:人性本中,无善无恶,导之以善则向善,诱之以恶则为恶。因此,企业人本管理的关键在于:

1、正始。老板的核心价值观如何,这是最重要的。

2、教化。通过教育(培养),留下那些被教而化之的人才,送走那些顽固不化的人才。化的意思是刻在脑子里,融进血液里,落实在言行中。

3、因材施用。人最大的幸福是干那些“在别人看来很难受,而他干起来却很享受”的事情。因此,因材施用的这个“材”首要考虑的是“人才的特质,如志趣、爱好、特长等”,如果强人所难,让人才干那些“在别人看起来很享受,而自己做起来很难受”的事的比例较大,那么这样的人本管理最多也只是人本管理理念的初级阶段。

4、企业与人才共同成长

人,只有在快乐的状态下,才能创造出最佳的工作成果。真正的人本管理阶段,人才的潜能会得到极大的开发,给企业带来的必将是丰厚的回报。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