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温州大学 排名多少能上?附历年分数线

思而思学网

据最新温州大学招生网和青海招生考试院公布的录取数据,青海高考的考生需要成绩在369分左右,位次排名需要在12552名左右,才可以考上温州大学,不过每年温州大学在青海招生人数不同、试卷难度也不同,所以录取的分数也不会相同。

一、青海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温州大学

1、青海高考2022年考生上温州大学的理科最低分需要396分,录取最低位次为8478名;

2、青海高考2021年考生上温州大学的理科最低分需要390分,录取最低位次为9431名;

3、青海高考2020年考生上温州大学的理科最低分需要369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2552名;

4、青海高考2022年考生上温州大学的文科最低分需要465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616名;

5、青海高考2021年考生上温州大学的文科最低分需要463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891名;

6、青海高考2020年考生上温州大学的文科最低分需要476分,录取最低位次为2015名;

二、温州大学在青海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温州大学在青海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2 青海 理科 本一 396 8478 省政府
2022 青海 文科 本一 465 1616 省政府

2、2021年温州大学在青海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1 青海 理科 本一 390 9431 省政府
2021 青海 文科 本一 463 1891 省政府

3、2020年温州大学在青海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0 青海 理科 本一 369 12552 省政府
2020 青海 文科 本一 476 2015 省政府

学院和大学有什么不同

第一,大学和学院的建校规模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二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大学是带有综合性质的,所以一般学校师生人数会比较多,占地面积也大,至少要包含三个学院以上。而学院就不一样了,更加侧重于专业性质,会培养出很多专业的人才。

现在也有不少学院为了改名为大学,而费尽了心思,毕竟改为大学之后,就相当于变相地告诉接以后的考生们,我们学校的实力变得更强了,所可容纳的师生类型也更加的广泛,不再像原来一样仅仅是部分专业师生的“天地”了。

第二,大学和学院的师资力量也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大学教师20%以上要有博士学历,50%以上要有硕士学历,教授人数也要100人以上,但是学院就不一样了,只需硕士学历以上的教师占30%以上,教授人数超过十人即可。

第三,二者培养人才的方向不同。大学的学习更像是带有研究性质的,所以科研成就和成果也要比学院多,而学院更多的是培养学生们的专业技能,以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就业。

不过大学也分好坏,学院更是如此,学生们将来是否能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还是要看学生们的个人能力,个人能力出众,就会比其他人得到更多机会。

理科哪些二本最好

排名院校名称批次
1广东财经大学二本
2贵州医科大学二本
3重庆医科大学二本
4遵义医科大学二本
5上海海关学院二本
6广东金融学院二本
7天津理工大学二本
8西安邮电大学二本
9四川外国语大学二本
10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二本
11集美大学二本
12重庆理工大学二本
13北京联合大学二本
14上海商学院二本
15苏州科技大学二本
16成都大学二本
17福建中医药大学二本
18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二本
19广东医科大学二本
20重庆工商大学二本
21贵州师范大学二本
22厦门医学院二本
23云南师范大学二本
24天津外国语大学二本
25新乡医学院二本
26湖北医药学院二本
27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二本
28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二本
29温州大学二本
30厦门理工学院二本

三、温州大学学校介绍

温州大学是浙南闽北赣东区域唯一的综合性大学、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的温州市。学校由温州师范学院和原温州大学于2004年合并组建而成,办学源头可追溯至1933年创建的温州师范学校,已有88年办学历史,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谷超豪院士曾任校长。**在浙江工作期间,曾语重心长指出:“要高度重视教育和人才工作,特别要办好温州大学等高等院校”(摘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党校出版社)。 温州大学现已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国际合作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并举的办学格局。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设有20个学院。 学校现有茶山和学院路两个校区,占地1973.43亩,校舍面积99.3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8.58亿元,馆藏纸质图书231.57万册,电子图书184.48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和资料数据库104个。学校有专任教师 1273人(博士820人,占64.4%;高级职称698人,占54.83%),拥有全职院士、*、国家杰青、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优青、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国家级人才31人,现有各类省级以上高层次入选人才158人。 学校于200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被列为浙江省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现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建有温州大学瑞安研究生院、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与国内外24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博士、博士后。学校学科特色鲜明,形成了文、理基础学科优,工、经、管、法、商应用学科强的学科生态,是浙南闽北赣东最具综合实力的高校。生态学学科为浙江省重点建设的优势特色学科,化学、中国语言文学、电气工程、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机械工程、生态学、土木工程等9个学科为浙江省一流学科,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重实践、强创新、能创业、善管理、敢担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15年首批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课程18门,其中首批一流本科课程8门,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个、师范类专业认证3个。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学校被确立为国家级创业型人才培养温州模式创新实验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浙江省教师教育基地。学生近五年共获国际奖项40项、国家级奖项1153项。2019年,学校“挑战杯”竞赛成绩列全国第16位,获得“优胜杯”并蝉联发起单位;在最近一届全国“大艺展”中获一等奖6项,一等奖获奖数量位列全国第一,获奖总数量位列浙江高校首位。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深入实施“面向地方、面向一流”工程,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发展,坚持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同步推进,被确立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学校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9个,拥有4个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5个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重大项目10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4项,其他国家项目723项。出版各类著作275部。科研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中国专利金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50项。 学校坚持“学城联动”,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深度开展社会服务。与地方政府共建9个产业研究院、3个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专利转化数列国内高校81位。学校在生态环保、激光光电技术、低压电器等领域的研究已成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器,围绕智能装备、数字经济、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创新优势。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在全国8地建立国家示范工程;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重点专项研发了中国首艘蓝藻水华物理喷射处理船,为攻克世界蓝藻水华治理难题做贡献;中国专利金奖成果“海岛特种电源供电系统”助推国家海岛、港口建设和船舶制造等高速发展;浙江省低压电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千亿级电器产业集群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超快激光精密加工技术解决C919大飞机叶片气膜孔制造难题。加强咨政建言,在金融综合改革、社会治理、公共政策等区域特色研究方面卓有成效。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通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校充分发挥教师教育资源优势,成立基础教育发展中心,拓展附属学校建设,现有直属幼儿园1所、合作办学学校10所,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 学校坚持“内外联通”,不断提升开放办学水平。学校是浙江省唯一创办3所本科院校的高校:与美国肯恩大学合作举办温州肯恩大学;创办的2所独立学院中,温州大学城市学院于2016年成功转设为温州商学院,温州大学瓯江学院于2021年成功转设为温州理工学院。学校是首批“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迄今已与27个国家和地区的125所院校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在泰国东方大学开设孔子学院,在意大利开设温州大学意大利分校。分别与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联合成立“国际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际水资源与水生态研究中心”,与俄罗斯联邦萨马拉国立研究大学、加拿大北哥伦比亚大学、韩国全南大学、群山大学等联合招收博士生。学校是国务院侨办首批华文教育基地,是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温州大学)基地、中国侨联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举办“浙江华侨网络学院”,侨教育特色显著,努力建设成为全世界温州人的精神家园。 学校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大力推进党的建设和文化传承工作。创新思政教育,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互联网+思政“一化六制”综合改革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教师代表应邀参加**主持的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秉持“光大国族、造福人群”的温大精神,弘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设计者、校友曾联松的爱国精神,形成“国旗文化工程”等“三全育人”品牌。加强文化建设,弘扬数学家文化,建成温籍数学家长廊,深化温州学和南戏研究,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学校党委连续3次获“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个党支部获“全国样板党支部”。 学校秉承“厚培德本、深濬智源”的办学传统,弘扬“求学问是、敢为人先”的校训精神,扎根温州、服务浙江、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力争在“十四五”末进入浙江省高水平大学和全国一流高校行列,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发布部门:党校办 发布时间:2021年9月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