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四川文理学院 排名多少能上?附历年分数线

思而思学网

据最新四川文理学院招生网和青海招生考试院公布的录取数据,青海高考的考生需要成绩在345分左右,位次排名需要在15095名左右,才可以考上四川文理学院,不过每年四川文理学院在青海招生人数不同、试卷难度也不同,所以录取的分数也不会相同。

一、青海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四川文理学院

1、青海高考2022年考生上四川文理学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345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5095名;

2、青海高考2021年考生上四川文理学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349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4300名;

3、青海高考2020年考生上四川文理学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370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2428名;

4、青海高考2022年考生上四川文理学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416分,录取最低位次为4411名;

5、青海高考2021年考生上四川文理学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408分,录取最低位次为4422名;

6、青海高考2020年考生上四川文理学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452分,录取最低位次为3083名;

二、四川文理学院在青海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四川文理学院在青海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2 青海 理科 本一 345 15095 省政府
2022 青海 文科 本一 416 4411 省政府

2、2021年四川文理学院在青海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1 青海 理科 本一 349 14300 省政府
2021 青海 文科 本一 408 4422 省政府

3、2020年四川文理学院在青海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0 青海 理科 本一 370 12428 省政府
2020 青海 文科 本一 452 3083 省政府

高考志愿填报注意事项

1.高考考生登陆时需要输入准考证号、报名号、密码、身份证号、验证码等信息,然后点“登录”按钮进行身份验证。只有以上信息的输入全部正确,才能通过系统的身份验证进入网上填报志愿系统。

2.如果考生输入了以上正确的信息后仍不能通过身份验证,可能的原因是系统内初始设置的该高考考生身份证号(或学籍号)与实际有误,请联系老师核对更改后再进行登陆。

3.考生首次登陆网上填报高考志愿系统时,其初始密码为身份证号后6位数。

4.若考生首次登录网上高考填报志愿系统,则登录成功后将进入“密码修改”页面,被强制要求修改自己的初始密码,这是为了确保考生的身份安全;若非首次登录网上填报志愿系统,则登录成功后将进入志愿类别链接页面。

军校毕业后是怎么分配的

军校毕业后分配根据四个原则回到原单位、留校、新成立的单位、志愿

军校毕业后一般是本着哪里需要哪里去、到基层去的原则,没有固定的分配方向。具体到哪个部队,还要看军校毕业当年所在部队对干部的需求,主要是区域政治部干部部向总政打报告,总政具体调配。

1.军校毕业学员根据“计划分配、按需补充、面向基层、专业对口、合理使用”的原则。

2.从地方考入军校的学员毕业见习期满后,其工作单位及其岗位属于现役军官范围的,可按规定授予军衔,工作单位及其岗位属于文职范围的,任命为文职干部。

3.初级指挥专业毕业的学员,大学专科军校毕业定排职,授少尉军衔。大学本科毕业定副连职,授中尉军衔。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学员,大学专科军校毕业的定为专业技术14级,授专业技术少尉军衔,大学本科毕业的,定为专业技术13级,授专业技术中尉军衔。

4.分配到院校、科研等单位并从事教学、医疗、科研工作的,大部分被任命为文职干部,其技术等级的确定与专业技术军官相同。

三、四川文理学院学校介绍

四川文理学院,位于天府之国四川东部达州市,办学历史可溯及清末龙山书院,1976年开始举办高等教育,时称达县师范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日制普通高校,相继更名为达县师范专科学校、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为本科高校,目前是川东地区唯一省管普通本科高校。2016年被确定为“四川省高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单位”,2018年被增列为“四川省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拥有莲湖、南坝两个校区,占地面积710000余平方米(莲湖校区666000多平方米,南坝校区43000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73000多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47万余册,电子图书80万余册,中外文纸质报刊5万余种,电子期刊3万余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25亿元。现有各类教职工1200余人,外籍教师5人,其中专任教师810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2%,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84%),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6人,突出贡献专家3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全日制在校普通学生15000多人,留学生65人,面向全国22个省市招生。 现设文学与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财经管理学院、数学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生态旅游学院、音乐与演艺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康养产业学院等18个二级学院,开设57个本科专业、 12个专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九大学科门类。 学校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环境育人、社会合作”的办学思路,积极探索知识结构模块化、理论实践融合化、教学服务信息化、考核评价常态化的“四化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四年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计划,努力构建学生通识核心知识、通识实践能力 、学科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复合素质培养七大知识体系,培养具有“三心四能五复合”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学校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捷克、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老挝等国家1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每年有300多名师生到海外高校学习交流。与国内100多家地方政府、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建立共建合作关系。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了7万余名大学毕业生,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始终居于全省同类高校前列。 学校实施科研强校战略,注重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建有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青少年文学艺术社科普及基地,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特色植物开发研究实验室,参建“工业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2011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磷资源综合利用工 程技术中心,建有巴文化研究院、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秦巴文化产业研究院、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川东分中心、油气田废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巴山作家群研究院、书法艺术研究院等近30 个科技创新平台;建有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四川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团队”和四川省教育厅“秦巴文化研究传播创新团队”等22个科研团队。 学校坚持以****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秉承“博文大理,厚德笃行”的校训,弘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办学精神,吸取古今优秀教育理念和中外教育改革最新成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川 东,服务四川,面向全国,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和“1234”总体部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努力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致力于“三心四能五复合”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让高度的责任心、持续的进取心、强烈的好奇心伴随学生终身;让良好的表达能力、扎实的实践能力、突出的创新能力、基本的创业能力成为学生成功腾飞的坚强翅膀;让有社会担当与健全人格、有职 业操守与专业能力、有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有历史眼光与全球视野、有创新精神与批判思维的人,成为每一个四川文理人的自觉追求。 学科专业建设 学校坚持“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升水平、错位发展”的原则,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遵循学科建设规律,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形成优势学科群为目标,以规划和建设硕士点为重点,实施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打造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力的品牌学科。对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积极推动文化创意、智能制造、化工环保、教师教育、康养旅游、财经管理、政治法律、生态建筑等八大学科专业群建设。现有省级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和数学与应用数学、文化产业管理、物业管理、行政管理、学前教育等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广播电视编导、机械工程、美术学、小学教育等4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 教学改革 作为四川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项目院校,学校建有基础外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化与传播实验教学中心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以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立项建设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7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 354项,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理论物理、数学建模教研室等34个省级和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数学分析、热学、中国古代史、规划论、中国新文学史、外国文学、高等代数、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版画、材料力学、非线性编辑等9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和88门校级精品(资源开放)课程。近年来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三等奖8项。 学术研究 学校注重科研团队建设,建立科研创新平台,奖励和资助重点科研项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活跃学术空气,促进学术繁荣。开办“秦巴讲坛”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聘请35位名誉院长、特聘教授或客座教授,增强科研团队实力。鼓励教职工申报 高级别科研课题和横向项目,鼓励团体攻关和产学研用合作,提升科技竞争力和服务能力。 近年来,教职工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7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41项,市厅级课题1580多项,获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奖300余项、科技成果奖近10项,获准国家专利近60项,30多项科研成果被地方各级政府领导批示或采纳,出版专著5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500余篇文章被权威检索工具(期刊)转载或收录。 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四川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川陕苏区历史文化研究和秦巴文化研究。中心组建有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团队、川陕苏区历史文化研究创新团队、 秦巴文化研究创新团队,先后完成国家和 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30余项,承担达州市政府课题10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老区建设研究论文200余篇,向省市政府呈报重要成果专报32期,有17期获得达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签批,多期被省委政策研究室《调查与决策》刊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特色植物开发研究重点实验室,主要承担达州及周边特色植物有效成分提取与分离、产品研发、药物筛选与合成、环境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110篇,被SCI收录近40篇。 工业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主要针对企业在水泥、电力、钢铁等生产过程产生的有机固体废物,在满足企业生产要求且不降低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工业锅炉等生产设施,实现固废的无害化处置与部分资源化。 学术资源 学校图书馆拥有馆藏纸质文献147万余册,电子图书80万余册,有中外文纸质报刊5万余种,电子期刊3万余种;藏有《四库全书》《中国野史集成》《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古今丛书,有《大公报》《晨报》《民国日报》等大型报刊影印件和《大成故纸堆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人大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等数字资源22个。建有《川陕苏区文献研究数据库》《四川文理学院数字图书馆》等特色文献资源,与国家图书馆、CALIS、 CASHL等信息机构建立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关系,是川东地区文献资源与情报服务保障中心。 公开出版物 学校公开出版《四川文理学院学报》《四川文理学院报》。《四川文理学院学报》创刊于1987年,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全国地方高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