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

思而思学网 2023-12-18 17:26:50

教师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是大势所趋

社会保障制度是高校人事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两大部分,而与教师切身利益关系密切的主要是社会保险制度。

改革开放之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教师的退休、医疗等问题主要依靠国家统一的政策和国家财政来保障,由教师所在单位来落实。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教师也逐步参加了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这些制度,不仅让教师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得到基本生活的保障,而且也为教师的合理流动提供了制度基础,消除了教师的后顾之忧。目前,人们最关心的是教师退休金制度的变革。

到目前为止,教师仍然在实行建国初期制定的退休制度。这一制度的特点是现收现付,教师个人不缴费,退休待遇是给付确定型(Defined Benefit),即退休金与教师最后一个月的工资水平和工作年限挂钩。这一制度与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的退休制度基本一致。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企业退休制度进行了很大变革,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需要,也为了应对我国老龄化的挑战,企业引入了部分积累式的养老金制度。其后不久,要求统一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金制度的呼声就一直不断。

从长期看,改革教师原有的退休制度不可避免,两种制度的并轨也是大势所趋。但是,并轨并不意味着简单地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替代教师目前的退休制度。因为,目前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不完善,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例如,从社会替代率看,目前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替代率只有45%,远低于制度设计之初60%的目标。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当初设计的多层次养老保险没有实现。目前,绝大多数企业职工仍然只有第一层次的基本养老保险,仅有6%的职工参加了企业年金制度。其结果,企业退休职工的替代率一直在下降,引起了退休职工的不满。因此,为了保证制度并轨后教师的退休待遇不下降,应当设立职业年金制度,作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补充。

这样一种设计也符合全球养老金改革的大趋势。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老龄化的挑战下,为了保证退休后生活水平不下降,纷纷采取了多支柱制度。以美国为例,除了每位劳动者都参加了由美国联邦社会保障署统一管理的第一支柱外,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规模巨大。到底,美国共有各类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总数达68.37万个,有9017万员工参加,资产总额达62456亿美元。其中,以个人账户为特点的401K发展迅速。到底,401K规模达到31468亿美元,占各类企业养老金计划资产总额的49%,参加人数达6137万人,占所有参加企业养老金计划人数的68%。

另外,养老金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资金,特别是个人账户中的资金需要通过投资保值增值,因此,养老金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绝大部分积累的养老金主要用于购买政府债券,回报率不高。如何提高积累的养老金的回报率仍然是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转轨中还面临着妥善处理老人、中人、新人的问题。特别是“中人”,即那些在制度改革前已经参加工作、制度改革后退休的教师,他们在原体制中没有积累相应的养老金。为保证“中人”待遇不降低,必须有特别的制度设计以实现平稳过渡。

只有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构成完整的教师人事制度体系,才能发挥保障与激励作用。(董克用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