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厦门大学 排名多少能上?附历年分数线

思而思学网 2024-01-07 22:18:13

据最新厦门大学招生网和四川招生考试院公布的录取数据,四川高考的考生需要成绩在579分左右,位次排名需要在27357名左右,才可以考上厦门大学,不过每年厦门大学在四川招生人数不同、试卷难度也不同,所以录取的分数也不会相同。

一、四川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厦门大学

1、四川高考2022年考生上厦门大学(定向)的理科最低分需要604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6456名;

2、四川高考2022年考生上厦门大学(医学类专业)的理科最低分需要630分,录取最低位次为7031名;

3、四川高考2022年考生上厦门大学的理科最低分需要644分,录取最低位次为3946名;

4、四川高考2021年考生上厦门大学的理科最低分需要643分,录取最低位次为4814名;

5、四川高考2020年考生上厦门大学(定向)的理科最低分需要619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6131名;

6、四川高考2020年考生上厦门大学(医学类专业其它)的理科最低分需要646分,录取最低位次为6058名;

7、四川高考2021年考生上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文科最低分需要584分,录取最低位次为4239名;

8、四川高考2021年考生上厦门大学的文科最低分需要622分,录取最低位次为439名;

二、厦门大学在四川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厦门大学在四川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2 四川 理科 本一 592 22512 教育部
2022 四川 理科 本一 604 16456 教育部
2022 四川 理科 本一 630 7031 教育部
2022 四川 理科 本一 644 3946 教育部
2022 四川 文科 本一 585 3730 教育部
2022 四川 文科 本一 620 485 教育部

2、2021年厦门大学在四川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1 四川 理科 本一 588 27357 教育部
2021 四川 理科 本一 607 16991 教育部
2021 四川 理科 本一 635 6672 教育部
2021 四川 理科 本一 643 4814 教育部
2021 四川 文科 本一 584 4239 教育部
2021 四川 文科 本一 622 439 教育部

3、2020年厦门大学在四川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0 四川 理科 本一 600 26236 教育部
2020 四川 理科 本一 619 16131 教育部
2020 四川 理科 本一 646 6058 教育部
2020 四川 理科 本一 659 3119 教育部
2020 四川 文科 本一 579 3431 教育部
2020 四川 文科 本一 616 475 教育部

什么是211和985

211工程,即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大、层次高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

985工程,1998年5月4日,时任*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先进水平的大学,985工程一期建设率先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始实施。

高考志愿一定需要填满吗

高考志愿表没有强制规定要填满,但为了增加录取机会,建议考生用好志愿表,充分表达自己的报考意愿,尽量填满每个批次的院校志愿以及每个院校志愿中可填报的相关专业志愿。

专业志愿不填满将会增加考生不被录取或被调剂的风险。因为目前各大院校的专业招生跟计划人数、报考人数以及招生省份息息相关,少填一门专业都会大大提升个人录取的不确定性。

因此,虽然报志愿的时候专业可以不用填满,但建议考生仍要一一报满,尽可能地降低不必要的报考风险。

会被调到没填的专业,如果能填满,尽量还是填满,最起码告诉学校你的专业倾向性。让学校真的要调剂也会慎重考虑。

如果出现了意外情况,就容易出现滑档或退档。所以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前面几个志愿上,还是要多给自己多一些选择。

如果不想耗费大量的时间去选择院校,也可以找类似的或者可以接受的院校找出来,填满剩下的空白。如果用不到最多就是浪费点时间写字,如果用到了也算是给自己的机会。一旦退档可能面临复读或无法读大学的结果,还是比较严重的。

三、厦门大学学校介绍

厦门大学(XiamenUniversity),简称厦大(XMU),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2017年,厦门大学入选国家公布的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建校以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居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建校迄今,学校已先后为国家培养了40多万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厦大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达60多人。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6个学部以及30个学院和16个研究院,形成了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管理科学、艺术科学、医学科学等学科门类在内的完备学科体系。学校现有1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拥有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学校设有32个博士后流动站;3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交叉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学科授权类别,28个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授权类别。2017年,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5个学科入选国家公布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77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04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73.6%(下同));拥有博士学位的有2363人,占85.1%。学校共有两院院士21人,文科资深教授1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27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1人,“*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5人、青年学者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5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7人、教学名师1人、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1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6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8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13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8人;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0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1项、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40000余人(含外国留学生1208人),其中本科生20651人、硕士研究生16712人、博士研究生4737人,本研比约为1:1。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发起的“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优秀原则和创新实践研究典型案例”,我校是中国也是东亚地区唯一入选高校。学校获第六、第七、第八届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5项。4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1个专业(13个项目)入选国家卓越教育计划;24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专业入选首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9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20门课程入选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10门课程入选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44门课程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课程,94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现有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6名教师入选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厦大毕业生是最受社会欢迎的群体之一,年均就业率保持95%以上。学校坚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入选国务院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教育部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首批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牵头发起成立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获“国创计划十周年”最佳组织奖、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优秀组织奖等。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共获13金6银13铜,成功承办第四届大赛,两次夺得总决赛亚军。 学校设有200多个研究机构,其中,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牵头单位),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研究院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近5年,学校自然科学科研实力大幅提升,在《科学》《自然》《细胞》上发表论文12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6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3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3项成果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学校人文社会学科研究实力雄厚,近五年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4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7项;18项成果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其中一等奖1项;在台湾研究、南洋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经济研究、会计研究、南海研究等领域已经形成特色,实力雄厚。 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已与境外250多所高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与51所世界排名前200名的高校开展实质性交流合作。学校积极参与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已与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区的大学合作建立了15所孔子学院,并获批建设“孔子学院院长学院”。在对台交流方面,已成为台湾研究的重镇和两岸学术、文化交流的前沿。7月,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奠基,成为中国首个在海外建设独立校园的大学,被中央媒体誉为镶嵌在“一带一路”上的一颗明珠;已开设16个专业,在校生5000余人、教职员工360余人,专任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80%以上。2017年金砖国家*厦门会晤期间,学校成功举办“美好青春我做主”艾滋病防治宣传校园行——走进厦门大学活动与第二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女童和妇女教育奖颁奖仪式,展示中国形象、福建成就、厦门魅力、厦大风采,受到各方高度肯定。 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服务体系。目前,学校共有三个校区和一个海外分校。拥有纸质图书馆藏451万册、电子馆藏885万册,固定资产总值126亿元,仪器设备总值46亿元。校园高速信息网络建设的规模、水平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成为CERNET2的核心节点之一。厦大校园依山傍海、风光秀丽,已成为公认的中国环境最优美的大学校园之一。 中共厦门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进一步深化了厦门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在建校百年之际,全面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新中国成立百年之际,跃居世界一流大学前列。20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迎来100周年华诞。迈进新百年,厦门大学将持续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上数据截至2020年12月31日)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