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写作部分”对写作内容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能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创意。下面笔者谈谈对作文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要注重写作材料的积累
作文课在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并不十分受欢迎,很多初中生因为作文在语文试卷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才不得不学习。作文课上,有的学生坐在课桌前搜肠刮肚,抓破头皮,却还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总是三言两语就写完了作文。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写作材料不足,因此,要提高写作水平就要注意积累写作材料。
二、添加修饰语
美酒总是要经过长时间的酿造才有独特的芳醇,作文的语言也要经过反复锤炼才会有无穷的魅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使文章内容生动。就像王安石因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好而使这首诗成为杰作一样。在写作中,我们应该不断锤炼语言。
如下文描写淑女的吃相:她端起碗,拿起筷子,夹了菜放进嘴里,吃起来。这样写只是简单地用几个动词,至于淑女的具体表现写得不够生动。可以修改为:她小心翼翼地端起碗,挑了几缕菜叶,慢慢地送到嘴边,害羞似地张开樱桃小嘴,又迅速地合上,极小幅度地嚼着食物,还不停地用餐巾纸擦拭唇角的余油。通过添加“小心翼翼”“害羞”“极小幅度”“不停”等一些修饰语之后,淑女的吃相就非常生动具体了。
再如,记得有一次大扫除,好多人看着那破烂不堪的抹布,脸皱成了苦瓜,后来在班主任威严的目光扫视下,迫不得已伸出一根手指,挑起抹布在桌子上有一下没一下地轻抹,另一只手则死死地捂着鼻子。“没事儿,我来擦!”刚从外面提水回来的她,放下水桶,一把抓过皱成麻花的抹布桌子……这段描写中有修饰语,有动词,把一个认真负责和其他敷衍了事劳动的学生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三、要重视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能力的培养
作文修改是作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势在必行。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作文修改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先通观全篇,从整体着眼,对主题是否突出,观点是否鲜明,选材是否典型,结构是否合理,层次是否清楚,详略是否得当这几个方面做出总体判断;然后,对字、�~、句、标点符号的运用做出推敲,进行修改;最后是对修改过的文章进行润色,以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另外,教给学生简明、醒目、方便的作文修改符号也是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与习惯的重要一环。
四、以读促写
心理学研究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文本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语言知识加工输出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同时,阅读还能为写作提供范例,提供写作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示范。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写作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写作,两者本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写作教学,借此培养学生的迁移与发散意识,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阅读课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不同话题和体裁文章的写作特点,总结规律,并布置相应的仿写任务。学生在完成相关的阅读任务,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也要关注文本结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启发学生的自主思维,强调学生的自我归纳、总结提炼,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写作技巧。这些方法性知识,学生一旦掌握,可以实现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同步提高。读书贵于思,这里讲的“思”其实就是在阅读中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
五、巧设生活化命题,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作文教学就是教师布置作文题,在学生写作前加以指导,有的教师还直接让学生自己想,自己写,这样导致学生对作文的题目理解不清楚,没有写作思路,写起来就难于下笔,最后不得不从参考书上东挪西凑,写到作文本上就算完成任务。这样的作文语文当然不会生动,结构也不会太完整。其实,如果教师下些功夫,学生是完全可以写好作文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启发。教师要多动脑筋,精心挑选适合学生的写作素材,让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事物,指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运用到作文中。例如,在我的班级里,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用来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物或者对于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字数不限定,题材也不做要求,可以写一个故事片段,也可以写学生喜欢的任何人和事情,唯一的要求就是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对人生、社会、对自然的真实想法。作文来源于生活,教师不要干涉学生的写作思路,在定作文的题目和指导学生作文时,一定要把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才能有感而发,写出好的作文。
总之,只要教师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学生作文的良好习惯就会迅速形成,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迈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