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港媒报道,一项调查发现,近三成香港小学生受焦虑征状困扰,部分达杞人忧天的程度,例如担心坏事会发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怕事情不顺利和害怕上学等等;此外,原来家长过分操控孩子,亦会加剧对方的焦虑,有关征状或会延续至中学,令学童“由小惊到大”。专家建议,父母应该多与子女沟通,学校则要协助学童建立归属感,减少孩子的不安感觉。
“浸信会爱羣社会服务处”在今年1月至3月期间,以问卷方式向12所学校共1,022个小三至小六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焦虑征状。调查以儿童焦虑相关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量度儿童焦虑征状,分数愈高,焦虑感愈大。
调查结果显示,本年度小学生的SCARED平均值为22.49分,以西方标准25分来说,是次调查中有近27.8%学童的焦虑程度达到“需要关注”水平;同一机构在今年8月发布的香港中学生研究所得结果相若,有焦虑的学生比率为29.3%,依此推论,香港中小学生受焦虑困扰的情况令人关注。
调查分析指,受访小学生普遍有“分离焦虑征状”,有30%受访学生在过去3个月经常感到“不喜欢离开家人”,另有20%及25%人曾经常梦见有不好的事发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此外,部分学童有“广泛性焦虑征状”,20%人经常担心自己所做的事情不够好及担心事情会否顺利。另有部分学童有学校恐惧征状,例如有9%及7%学童怕上学和在学校时会头痛。
学业成绩最令学童受压
此外,逾12%受访学童经常感到有压力,其中学业相关压力以学业成绩(23%)最令受访学童感到压力,其次为家庭压力来源,如被父母责骂或处罚(21%)。
17%指母“一定不会”安慰子女
调查又发现,家庭压力与学童的焦虑程度有很高的相关度,有17%受访学童反映,母亲一定不会在他们难过时予安慰,亦有14%人指母亲不明白他们的困难和忧虑;另有17%受访学童指母亲经常尝试干涉子女,及有16%指其母对自己太过保护。
浸信会爱羣社会服务处儿童、青少年及家庭服务协调主任李洁露指出,母亲的温暖亲切程度可降低子女的焦虑程度及征状;相反,母亲的控制愈多,就愈容易提高子女焦虑程度。
李洁露建议,家长应多花时间聆听子女心底话,了解他们的思想模式,同时为子女安排自由和玩乐时间;学校应建立关爱校园,增加师生、学生之间的相处及为学生建立归属感。
现就读中一的一名学生,曾在小四时因学业压力和同辈相处问题而出现焦虑征状,上学时会反覆头痛、肚痛,令她逃避上学,一星期试过有三四天没有上学。她曾因患湿疹而缺课一星期,复课后却被老师怀疑她捏造不交功课的借口,令她对老师失去信任。这名学生的妈妈说,她以前是个开心的孩子,但自高小面对升中压力后,性情大变。她为了令女儿不用面对过分的压力,已为女儿选择功课较少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