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0万留守儿童的那声声号啕 撕裂了母爱与乡愁(一)

思而思学网

17日,植大姐说到儿子不禁泪湿眼眶。

17日,邛崃老家,妈妈已返城,峰峰只好与动画片为伴。

16日,峰峰不舍母亲离去。

春节开始进入尾声。短暂的热闹过后,乡村开始恢复冷清。父母返城,孩子继续留守,亲情再次被撕裂。2月16日,成都邛崃临济镇瑞林村,小峰追着即将返城务工的母亲,哭喊着“你们不能这样对我”,喊声撕心裂肺。记者吴小川正好在场,他用手机定格了画面。这一幕,成为这个新年最揪心的一刻。画面在网上迅速传播。它击中了无数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被撕裂的母爱,被撕裂的乡愁。次日,记者再访这对分离两伤的母子,还原出6100万农村留守儿童背景下的“成都镜像”……

  被定格的乡愁

2月16日,大年初九,成都邛崃临济镇瑞林村。40岁单身妈妈植红玉返城复工,不得不与7岁的儿子峰峰又一次短聚长离。这一母子两伤的离分,浓缩并定格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被撕裂的亲情

“你们不能这样对我!”峰峰一直试图拽住妈妈,他的声声号啕,甚至嘶吼,不啻于鞭问。

然而这泪水浸泡的呐喊,似乎很难破涕为笑。

被凝望的历史

2月17日,夜深,成都营门口与邛崃瑞林村。华西都市报记者先后回访了这对已为世人焦点的母子。他们寻常又异乎寻常。他们的生活境遇,让人唏嘘凝噎。

生计艰难的母亲儿子襁褓时,便成了单亲妈妈

昨晚11时,营门口。出租屋不足十平方米,进门就是左边一张简陋的床,床头是台老旧的14英寸电视,旁边放着一张简易的桌子,桌子上还放着剩饭。屋里到处堆放着报纸和衣服,杂乱而弥漫着霉味。

这里,就是40岁的植红玉在城市的寄身之地,也承载着小峰的城市记忆??那些跟母亲相依为命的欢笑,和城市人不足为道的快乐。

生子

25岁之前,植红玉一直在邛崃平乐的老家务农,农村的生活,单调而清贫。这年,怀着城市梦,她跟人来到成都,经人介绍,成了一名报纸投递员,曾经在多家报社的发行公司辗转。

后来,她认识了男朋友李俊(化名),后来,就怀上了小峰。2008年5月,她跟随李俊到了贵州贵定县待产。地震后不久,小峰降世。满月后,她跟李俊再次回到成都,继续卖报纸。后来,她跟李俊分手。大约在小峰四个月的时候,她又开始送报纸。

一边要完成每天的投递任务,把报纸送到每家每户,另一边,小峰还小,需要照顾。怎么办?好的是,这个时候,小峰已经能坐起,她买来一块布,做成襁褓,把小峰裹起来,把襁褓缠在身上,放在胸前。然后,骑上电瓶车,到分发报纸的地方,领取了自己的报纸,然后再骑上电瓶车,到投递报纸的区域,停了电瓶车,一只手抱着孩子,一只手抱着报纸,爬楼、投送、爬楼、投送、爬楼、投送……日子就这样过着。

养娃

只是小峰越来越重了,这位瘦弱的母亲,觉得爬楼越来越吃力。一岁零四个月的时候,李俊把孩子带走,带了两个月,植红玉觉得不放心,又把小峰接回来。随着订户越来越多,报纸也越来越多了,200份、300份、400份、500份,电瓶车一次拉不完,同事看到她带着孩子,觉得有些心酸,主动帮她把报纸拉到投递区域。

生活在城市,就应该有城里人的样子。2010年6月,小峰两岁生日。这天,植红玉征订报纸回来,特意去了蛋糕店,买了蛋糕,在家里打开盒子,摆上简陋的折叠桌,插上两根蜡烛,蜡烛映红着小峰的脸蛋儿,在黢黑的眸子里闪亮,儿子叫着妈妈,妈妈开心地笑着,然后吹了蜡烛,切了一块蛋糕,喂给儿子……

过了第三个生日,植红玉把小峰送到附近的幼儿园上学。但植红玉总被幼儿园老师埋怨,因为她总是不准时接娃娃,这时,她只能赔着笑,想解释,却最终没能开口。

离别

除了幼儿园,母子俩形影不离。在这个城市里,母子俩相依为命,孩子不能离开她一步。

偶尔,征订任务不紧张的时候,植红玉带着小峰,去金牛公园,在池子前,拿起小贩的钓竿,带着儿子钓金鱼,金鱼钓起来,两块钱一尾。这时,母子俩觉得城市真好。

很快,小峰到了读小学的年龄。但小峰是非婚生育,连户口都没有,不能上学。植红玉决定把他送回邛崃读书。

儿子走了后,她觉得很不习惯。早上起床,还是轻手轻脚,掀开被子才想起,儿子都不在身边了。然后等送完报纸,天亮的时候,打个电话给邛崃的爸妈,可孩子已经上学去了。

去年暑假,植红玉把小峰接到成都。6月间,小峰的生日,植红玉请了些客,在外边撮了一顿火锅,很闹热,小峰也很高兴。暑假里,小峰照旧跟着妈妈送报纸、订报纸,让他留在出租屋里看电视,他不干。早上他睡着了,植红玉送报纸回来,老远就听到屋里号啕大哭,哇哇哇哇地不停,开了门,小峰猛地扑进她怀里,扯着她的衣服……

开学了,小峰又被送回邛崃,植红玉给他买了轮滑鞋,心想孩子有个玩的,不会那么想她。送走那天,她说了好多好话,她承诺过年一定早点回邛崃,早点回去陪他,陪他久些……就是在2016,这个猴年。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