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叶儿哗啦啦,育英小学是我的家,学校里面真正好,唱歌跳舞笑哈哈……”清晨,唱着校歌《小小叶儿哗啦啦》,北京市育英学校的学生们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这本来是1940年前后流传在晋察冀边区的一首童谣,后来由学校第一任校长刘建勋改编成了校歌。”在育英学校校史馆里,学生讲解员肖宇钦正在向伙伴们讲解学校历史。育英学校校史馆与复原老校门、影壁墙、问道路等景观共同构成了学校的红色校园文化。
近年来,北京市海淀区实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培育了一大批具有鲜明区域和校本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2015年11月,海淀区举办了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交流活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等8所学校全面展现多年来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
一校一特质、一园一特色
“遵循育人规律、体现核心价值、弘扬学校传统、彰显学校特色”。在海淀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思路的引领下,区内各中小学凝练各自的校园文化理念,让校园文化建设有了生命力。
“明德至翠,笃行于微”便是引领海淀区翠微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据翠微小学副校长周金萍介绍,学校通过教代会和调查问卷,让全体教职员工提出干部、教师、工勤、学生等四方面最值得推崇的德与行,并在专家团队的引领下,提炼出翠微文化的构建方案。“校训要求我们老师践行高尚的教育德行,从细微处入手,从习惯入手,用言行来引导学生。”翠微小学语文教师赵乐林对校训有着自己的理解。而学校的学生们也用校训引导规范自己的言行,学生张采奕说:“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认真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今,拥有“一校四址”办学规模的翠微小学在“明德至翠,笃行于微”核心理念的统领下,已经形成了“一校一特质、一园一特色、一师一特点、一生一特长”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海淀区,像翠微小学这样的学校有很多,五一小学“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北京科技大学附中的“百炼成钢,铸就梦想”,玉泉小学的“德如玉,智如泉”,海淀教师进修附属实验小学的“生生进时时修”等,它们或传承历史传统,或结合凝练精神,或突出办学特色,都为整体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每一面墙都会说话
作为一所有10多个民族学生的海淀区民族小学,学校把“和而不同,快乐成长”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校长马万成说,学校倡导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蕴底气;知晓少数民族文化,铸和气;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成大气”。学校不仅注重“外显”,更重视“内生”,校园文化的各个角落都有这“三气”精神的体现。
海淀区各个学校在大力建设好校园文化的同时,特别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励志故事、科学常识、伟人精神、学生成长、班级荣誉……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在育人,使师生在校园文化的浸润中涵养文化素养。
中关村中学以周恩来“伟人精神”和“院士文化”为校园文化育人着力点;石油附中将“铁人精神”贯穿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塑造五唯文化;农大附中借助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契机,做好民族融合文化教育;六一幼儿院以建院70周年为契机,建设“马背摇篮”群雕,培训校史小讲解员,让孩子们从小传承红色革命传统。
彰显教育改革创新的智慧
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是学校核心价值、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对于凝聚、激励师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十二五”期间,海淀区坚持立德树人,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培育和践行的重要抓手,投入4.5亿元专项资金,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支持学校广泛开展以校史馆、校园雕塑、校园文化墙为主要内容的第一轮校园文化建设。到“十二五”末,海淀区有校园文化墙、校园雕塑和校史馆(厅、角)的学校比例与2012年相比,分别从24%、17%、13%提高到了100%、81%、74%。
中共海淀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傅首清说,“十三五”时期,将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努力让海淀区的校园文化成为引领首都教育发展的一个亮丽品牌,彰显海淀教育改革创新的实力和智慧。据海淀区委教工委负责人介绍,在第一轮校园文化建设结束后,海淀区将鼓励学校加强软件环境建设,包括提炼升华办学理念,梳理完善校歌、校训、校徽,班级文化、教师团队文化建设,进一步挖掘特色、培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