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村精准扶贫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优秀】

思而思学网 2024-01-18 07:16:48

精准扶贫要“看真贫”。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实地考察,特别是要深入最边远、最偏僻的地方,了解掌握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看是不是真的贫困。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基层农村精准扶贫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欢迎大家阅读!

【基层农村精准扶贫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1】

近日听到某县扶贫办的同志说了这样一句值得玩味的话:“扶贫工作,就像点穴治病。我们实施的‘点穴式’扶贫,避免了盲目性,提高了精准度,取得明显成效。”

“点穴式”扶贫,形象生动,实质就是精准扶贫。

点穴治病,识穴为先。识贫,就像识穴,须练就坚实的识功。只有把功夫用在深入调查、反复核对、查缺补漏、认真分析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才能一清二楚、了然于胸。在此过程中不能有一丝懈怠,来不得一点马虎,掺不得一点水分。不难想象,调查走马观花、分析大而化之、统计粗枝大叶,怎能精准识贫?

点穴治病,“点功”为要。精准扶贫,讲究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因人而异,必须“点对点”服务、“一对一”救助、“多对一”帮扶,不摘帽不松劲,不脱贫不脱钩,扶上马送一程。而不是盲目施策,最忌“大水漫灌”、浅尝辄止。真正落实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工程,做到分门别类、分层实施、分兵突围。单就“发展生产”而言,面广量大,方法众多,尤须练好点功。发展什么、怎么发展,效果如何、前景怎样,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稀里糊涂一锅粥,而需要科学评估、审慎决策,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紧抓好。

点穴治病,合力为上。精准扶贫,需要齐心协力、凝心聚力、合力实现。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调运转、协同发力,落实到位、考核到位,而不能各唱各调、各管各段,更不能推诿扯皮、敷衍了事。

点穴治病,祛病为本。点穴的根本在祛病,扶贫的目的在脱贫。精准扶贫重在解扶贫中的难题,破脱贫中的瓶颈。只有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突出协作性,提高实效性,才能真正让贫困群众祛贫根,奔富路。

【基层农村精准扶贫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2】

精准扶贫工作一头连着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一头连着公共服务的民生里子。很多时候,政策是好的,但在层层落实中,往往上演“变形记”,而老百姓又憋在心里没处说,或者是有意见“不敢说”,这样一来,精准扶贫极易成为“自弹自唱”的“独角戏”,没了根基,也就背离初衷,伤及的不仅是干群关系,最关键的是削减政府的公信力。可见,扶贫工作究竟落实得怎么样,应从过去的基层看汇报过渡到群众“说了算”的层面上,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而且为他们提供“发声”与反馈的绿色通道,让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成为常态化,亟需创建完善的反馈机制与评估机制,让群众充分参与其中,行驶监督权和表达权,这样既能赢得他们的认可,也能够倒逼扶贫过程的“货真价实”。

精准扶贫也要适度做“减法”,以对口帮扶建立帮扶记录为例,雷同的记录不但没有意义,也会浪费大量精力。对此,相关部门应从务实出发,减少展板表册挂图,对扶贫档案该删繁就简的绝不画蛇添足,该细化补充的应认真落实到位,腾出更多的精力集中发轫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扶贫档案“靶向精准”,扶贫工作沾泥带露。

精准脱贫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工程,而是循序渐进的精细滴灌。保证扶贫工作不打折扣,应勇于向数字扶贫、单向“输血”、干部驻村走过场等亮剑,包括那些慢作为、有前劲没后劲等脱节乱象,都应集中曝光,露头就打,避免盲目跟风,用问责制度和“摘帽”制度形成双重约束,重塑担当精神与务实作风。当然,必要时可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确保扶贫工作在阳光下进行,最大化保障公平、公正,不留任何死角。

真扶贫就是要把百姓的迫切诉求放在首位,以不怕麻烦和迎难而上的姿态啃下“硬骨头”,并且一“扶”到底,让受助群众参与进来,没有后顾之忧。希望相关部门以此为契机,不仅要以点带面,追查问责,也要强化督导问责与作风整肃,直面扶贫工作的各种痛点,拿出真招实策,凡事跑到百姓前面,逐步建立完善的评估和反馈机制,让群众拥有发言权与话语权。唯有这样,精准扶贫工作才能有序推进,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

【基层农村精准扶贫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3】

扶贫工作中“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只有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息、送信心,方能实现所强调的“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我们看到,改良水稻新品种是干部做的,联系市场也是干部做的,还帮忙卖了公道的价钱,建立以后的供销渠道,可农民脱贫不可能时时处处依赖干部提供帮助,所以,让农户产生自主脱贫的动力和基础才是关键。

人们在看到干部、记者都很接地气的同时,也同样发现了扶贫中的真问题。报道指出,“如果按照当地最高收购价每斤1.8元,老张收成也只有5760元。”“不如把老张的大米一次性推销给丹江口市一家大的餐饮企业,价格每斤比市场高七八毛钱,收成能有七八千元。”为何经由干部联系市场之后,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即便是餐饮厂家也存在参与扶贫献爱心的意味,价格也不该错这么多呀!

这不由让人想起前些年全国大白菜迎来丰收年,批发价虽然很低,但零售价却不便宜,造成大白菜严重滞销。笔者曾建议一方面加强农村行业协会、农产品贩卖商会等民间经济组织、新经济组织建设,一方面严防死守农产品收购环节,严厉打击坑农害农等扰乱市场经济行为,切实避免城乡“剪刀差”的进一步扩大。显然,农产品卖不出公道的价格才是扶贫当中再次发现的“真问题”。

表面看来农村贫困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启发包户干部下村扶贫应当从送信息、接市场上下功夫,可实际上,此举无非是绕开了低价购入高价售出的“中间商”罢了。换句话说,在农产品市场仍然不够规范的状况下,点对点的精准扶贫所能帮扶的毕竟是少数农户。所以,从政府部门考虑,如何通过规范市场秩序,从结构和机制上让更多农民不至于老是在市场买卖中吃亏,方为“精准扶贫”的治本之道。

“精准发现问题”本是精准扶贫的题中应有之意。我们从海量的信息报道中看到,让农产品摆脱滞销的途径越来越明朗,那就是依靠“电商”。电子商务为农民所用,从此让农产品的供求信息更加通畅,并且还完全能够摆脱被“中间商”层层“扒皮”的命运。包村干部在扶贫当中发现“真问题”之后,还应当从宏观层面上提出问题解决的治本之道,唯有通过规范市场秩序、组建农村行业协会、提供电商帮助、畅通信息服务,多管齐下,方能取得扶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