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新三讲话一通报对照检查材料精选

思而思学网 2024-01-18 14:52:44

 扶贫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认真对照检查的问题,进行解决。下面是三讲话一通报对照检查材料,快来围观吧。

三讲话一通报对照检查材料【篇一】

现如今,各种各样的“秀”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秀”为展示,展示给别人看。既然是为给别人看,肯定想让人看到好的、不同凡响的东西。故“秀”有两种:一种是“好酒也怕巷子深”,因怕“养在深闺人不识”,将确实好的、有意思的、有特色的东西展示、推介给人看;一种是本无那么好、本不值得看的东西(甚至根本就没有什么东西),为了使之“看上去很美”或为了让人相信不存在的东西确实存在而想方设法“做”给人看。这种“做”,有的是包装,有的则干脆是弄虚作假。

在脱贫攻坚战中,最应警惕、最该杜绝的,就是弄虚作假的“秀”,要谨防攻坚战变成攻坚秀。

要知道,让眼下几千万依旧贫困的农民真正摆脱贫困,与十几亿同胞一起走上小康之路,是一场实实在在的硬仗。要一个个地攻坚拔寨,需要真刀真枪地干,靠花拳绣腿是绝对不行的。花拳绣腿只能糊弄外人,贫困农民是得不到好处的。

要防止攻坚战变成攻坚秀,首先必须摒弃秀的意识、秀的思维,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不能不承认,多年来,在一些领导干部的观念中,秀的意识太强且已潜移默化,干工作、做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形象是不是高大上,别人特别是上级领导能不能看到,能不能得到上面的赏识进而获得升迁,而不是民众能得到什么实惠、子孙后代能否受益。这种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直接后果,就是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以及弄虚作假行为的泛滥,近年来不时发生的给荒山刷绿漆、给干旱地区的农民造假水窖之事便是典型。脱贫攻坚战尤其要防止此类问题的发生。

既然脱贫攻坚战是场非常难打的硬仗,且已层层下了军令状,就必须防止领了军令状又未能完成攻城拔寨任务的,弄虚作假玩花活儿,做表面文章,搞数字游戏。

近年来,许多领导干部都有自己的扶贫点,这已成一种较为普遍的扶贫方式。领导干部对点扶贫有其天然优势,但须谨防的是今天几封读者来信反映的现象:扶贫点成了领导干部的政绩秀场、真正扶的不是贫困农民而是领导自己,等等。来信中透露,一个被戴上贫困村帽子的富裕村村干部如是说:“我们村被定为市里某领导的扶贫点,村里挺重视的,要是搞不好,那不是给咱领导丢脸吗?”无疑,这个村干部说的是大实话,但这大实话中透露出的是什么信息?领导的脸面最重要。哪怕弄虚作假,也要维护领导的脸面。

由此可见,如果心系的不是贫困农民,权不为民所用又缺少严格督查及真正问责,那么扶贫攻坚战就可能演变成攻坚秀。

如何防止扶贫战场成秀场?对攻坚战果的最终检查验收是关键。如果检查验收时大而化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以贫困农民是否脱贫为唯一标准,不对贫困户脱贫情况逐一认真核查,让做虚功、玩花活儿、搞数字游戏、做表面文章者也可过关且邀功请赏,那么,谁还会全力以赴地去冲锋陷阵呢?

三讲话一通报对照检查材料【篇二】

1、发展问题更为突出。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拧住经济发展不放手,不成功不松手。

问题:“传统农业+打工”是老区村典型的经济模式。老区村大都在偏远的山区,在这些地方,仍然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以锄头为主的手工劳动,多少年来生产力水平没有多大提高,生产关系没有多大进步,看不到现代农业的影子。生产力低下,生产方式落后,没有一个能支撑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这是老区村的共性问题。发展不足,甚至就没有发展,这是老区村贫困的根本症结,是老区村脱贫的根本制约。只有突破发展,才能突破贫困。

建议:每个老区村都要培育起一个有规模、有效益、能吸纳家家户户参与的支柱主导产业,并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形成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这是老区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根本途经。业兴则民富。(1)要把扶持老区村的发展作为攻坚拔寨的主要目标。要把老区人民的脱贫致富从全面建小康的全局工作中凸现出来,作为攻坚拔寨的主要目标,重点进攻,全力突破。老区村的发展之所以没有搞上去,在过去主要是基础条件不具备。经过改革开放多年来的帮扶,老区村的基础设施同其他地方一样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水、电、路等发展条件已经具备,所以,扶持老区村应及时地由主要扶持基础设施转移到主要扶持发展经济生产上来。基础设施变化了,经济建设没搞好,这是众多老区村真实情况的写照。应当说,老区村发展产业,正当其时。(2)要从实际出发精准选择发展产业和发展项目。扶持老区村发展,关键的第一步是选准产业、选准项目,解决干什么的问题。要精准到村,精准到每一户,因地制宜,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宜干什么就干什么。村与村之间、户与户之间,有共性,但总有不一样的地方,总是有差异,应当说这个差异就是要寻找的精准发展产业。把差异做大、做强、做优,使小差异成为大产业,就是大卖点。因此,各级各部门帮扶老区村发展,首先要对每个老区村、每个贫困户进行深入认真的研究,在科学寻找各自特色和差异上下功夫,做到一村一特色,一户一差异,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有区别的错位发展之路。各村各户都走自己的路,而不是一哄而起。当然,老区村在发展自己特色的同时,也要就共性资源,积极融入到区域经济中去。(3)要集中力量,从技术、资金上帮扶老区村把发展的产业和项目做成功。产业和项目选准了,要做成才算。老区村缺乏人才、技术、资金。因此,各级各部门要从各方面扶持他们把产业和项目做成功。从技术上指导,尤其扶持资金要精准发力,瞄准老区村和贫困户的产业和项目。集中使用,不撒胡椒面。不是其他方面的事情不重要,而是应当把有限的钱用在关乎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根本问题上来,抓好主要矛盾。产业发展的成功之日,就是老区人民稳定脱贫之时。应当认真吸取一些地方移民搬迁,找不下活干,造成移出穷窝拔不掉穷根的教训,就地发展,以产业留人,稳定就业,实现脱贫,无疑是一个更好的思路。在发展经济的实践中,十分重视组织和引导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提高科技素质,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人,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2、绿色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更为突出。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使触网销售成为山老区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方式。

问题:我们平顺大山深处,山大坡广,有绿色农产品的巨大优势。一是,山里空气好,水质好,土壤好,没有或极少污染,所有的农产品都是无公害的,原生态的;二是,有许多道地产品,品质独特优良,像漳河两岸的大红袍花椒,东南山的潞党参,赤壁烟驼的俊枣,水峪西坡的核桃等等,这些产品只有在当地特有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才能生长出来,如果离开了,品质就下降。其中有的已经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地理保护产品;三是,小气候多,带来农产品的多样化,小杂粮、中药材的品种繁多,数不胜数。本来,不断扩大绿色农产品的规模,就能形成稳定增加老区人民收入的产业优势,但是,很遗憾,卖不出去。计划经济年代是国家统购,市场经济条件下靠的是一些小贩子,农产品的价格掌握在小贩子的手里,丰产了他们把价格压的很低,丰产不能丰收,歉产了价格也高不了多少,歉产肯定是要少收入的。花椒卖不出去,还能放一放,等待机会,党参一过夏天就虫蛀了,一分钱不值,所以,价格压得再低也得甩出去。靠小贩子销售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是不可能的,广大老区农民进一步扩大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也是不可能的。

建议:优先和加快发展老区电子商务的进程,以“互联网+老区销售”的模式,破解老区农产品销售难的瓶颈。要针对老区制定优惠、优先、优质的电商政策,对于家庭开设网点给予全额帮助。要把电商知识纳入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内容,培养电商人才。加大力度,尽快在老区普及电子商务,触网销售,成为老区人民销售农产品的主要方式。他们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就能把大山深处的农产品介绍出去,对接到全国各地,甚至国际销售市场,能够卖得出、卖得远、卖出好价钱。平顺山区发展绿色农产品的潜力巨大。只要畅通了销售渠道,老区人民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广大的山地山坡,把绿色农产品产业做到最大,并不断地延伸加工产业链,无限做下去。应当说,平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希望就在这里。但是,有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加快普及电子商务。

3、资源闲置浪费的问题更为突出。要多方融资,以吸纳社会资金为主,发展绿色生态的庄园经济。

问题:一方面,由于老区贫困村更加偏僻和贫困,所以青壮年基本都外出打工走了,撂荒的耕地更多。有的村有一半的耕地没人种。另一方面,由于搬迁移民,许多村庄只剩下少数老人,冷冷清清,基本上空白了。改革开放多少年来,几乎家家盖有新房,没人住,闲置了。同时,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搞了“三通(通水、通电、通路)”,还盖起了新学校,都闲置了。老区村资源闲置浪费的问题亟待解决。撂荒的耕地怎么办?空白的村庄怎么办?留下的林牧怎么办?

建议: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庄园经济”。所谓“庄园经济”,就是吸纳社会资金,以空白的村庄为中心,向周边辐射,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打造农林牧全面发展的新模式。山沟闸坝淤地种庄稼,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老区不断做出新贡献。山上植树造林,再现杨柳沿河、林果缠腰、高山远山松柏山的生态美景。林下放牧,宜羊则羊、宜鸡则鸡,形成林养畜、畜养林的生态良性循环。还可以发展旅游业,一处“庄园经济”就是一处旅游景点,或观光欣赏、或休闲、或采摘、或集几位一体,恰是一处处十分悠然的“世外桃园”。“庄园经济”,使老区村闲置的静态的土地、山坡、村庄、基础设施等各种资源都动起来、活起来,得以充分利用,为老区人民增加收入,为国家创造财富。

4、老年人养老的问题更为突出。要抓紧出台实施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和生态补偿脱贫的政策。

问题:一是老年人自己没积累。人生三件大事,供孩子念书,给儿子盖房子或买房子,给儿子娶媳妇。上辈如此,自己如此,辈辈如此。一个地道的老区农民,一辈子打闹下来,只会有饥荒、不会有积累。二是子女没能力。养儿防老这是天经地义的道德伦理,但实际上总是子女们的事情优先。当下,一个四口之家,两个孩子念书,孩子们念书的钱还打凑不起来,子女们拿不出钱来,老人们都很理解孩子们的困难,只好将就过,过一天算一天。有病也不去看、不吃药,硬扛着。不是子女不孝,而是没能力。当然,不孝顺的也有,但仅仅是极少数。三是一些各种原因致无子女的更为困难。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有了几十块的养老补贴,但是,杯水车薪,这几十元钱哪能解决了老人的生存困难?四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女儿可以不尽赡养老人义务。在一些老区村,女儿嫁出去就等于是泼出去的水,没有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闺女们只该做洗洗涮涮、缝缝补补的事。老人们也不指望花女儿的钱。有一对老人养育了7个女儿,老俩口晚年的日子却十分世界 惶,老俩口不说女儿们不孝,只是说她们在家里做不了主。老区村经济落后,思想观念更陈旧。我们在调查中都感到很惊讶,什么年代了,竟然还存在这种现象?

建议:(1)尽快出台和实施社会保障兜底脱贫政策,让没有了劳动能力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年人一辈子在养儿育女的同时,也为集体、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贡献,现在他们老了,落得个穷困潦倒,家徒四壁,这是不应该的。国家和社会应该加倍地回报他们。社会保障兜底脱贫政策,老年人等不得了。(2)尽快出台和实施生态补偿脱贫政策,为半劳力找到增收出路,自食其力。在农村,50来岁的人就开始弯腰驼背了,到城市打工打不动了,但是,栽树管树还完全可以。尽快出台和实施生态补偿脱贫政策,让半劳力由农民转变为造林员、管林员,在造林、管林中获得收益。植树造林,管护森林,营造和修复生态,是在为全社会创造生态效益,凡享受美好生态的,理所应当交纳生态补偿金,或者像开征水资源税一样开征生态资源税。确保农民在建设青山绿水的过程中实现增收,建设青山绿水的过程成为脱贫致富的过程。实施生态补偿脱贫政策,还能把更多的劳力吸引到山上来,使更多的农民脱贫。(3)最大限度地放活土地经营权。在有条件的地方,比如,庄园经济搞的好,农民把土地租赁出去,就是一笔可观的收入。特别是农民到庄园打工,栽树锄草,放放鸡、拾拾蛋,不用费心,也不费多大力气,轻轻松松一年下来就能挣个几千块。(4)发展集体经济。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幸福,使农村的各项民生事业都有所保障,集体经济不能缺位。

5、有关土地的问题更为突出。要坚持深化改革,实事求是解决问题。

问题:一是,30年承包土地不变的政策造成和积累下的问题。由于来人、生人不添,走人、死人不减,有的一户十几亩,却只有两三口人,有的一户只有亩把地,却有五口人。还有很少数的年轻人,一家四口人,寸土没有。现在农村又在搞土地确权,这就意味着地多的将永远地多,地少和没地的将永远地少和没地。地多的不仅有土地实物,还享受许多农业政策性补贴,而地少或没地的则什么也没有。没地或地少的多是年轻人,现在他们在外打拼,还好说,如果有一天在外打工打不下去了,或者将来老了,告老还乡,没有他们赖以生存的一寸土地,咋办?二是,一部分人对土地的依赖度很高,仍是他们的命根子。像50多岁的老年人,他们打工没体力,又没有技术,如果离开了土地,他们就根本无事可做。我们在调查中听到的只有一个声音,就是粮价低,种地不挣钱,但不挣钱也得种,还得年年种,不种地我们还能做个甚?种地是无奈之举。不种地就一分钱收入也没有。越是贫困的山老区,人们对种地的依赖度越高,农业收入的地位越高。三是,土地过于零碎,实现规模经营难度很大。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规模经营,没有规模经营,那来农业的现代化?

建议:(1)把握好当下进行的土地确权机会,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重新调整土地经营权,使“耕者有其田”。30年了,农村的人口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的土地政策也要适应人口的变化而进行调整。(2)实施差别化的粮价政策。适当提高老区粮价,使老区人民在生产粮食中仍有利可图,种粮仍不失为老区人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针对老区出台一些特殊政策,也是应该的,在情理之中。(3)特别重视加大对山地农业机械的研发和制造力度。山地农业不能成为农业机械化的盲区。加快山地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以农业机械化带动土地向大户集中流转,进而带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转移到全面建设山区经济上来。

6、社会事业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要勇于实践探索,反向建设城镇化,在边远的山老区崛起一批特色小城镇。

问题:老区村由于大都地处偏远,村庄也大都规模不大,所以,在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老区村的各项社会事业也往往就成为被舍弃和牺牲的对象。一是学校没有了。不仅中小学,连幼儿都得到乡镇或县里去上。虽然上小学、初中不花钱了,但是租房等开销更大,家庭负担并没有减少。二是卫生所没有了。不要说医生,许多老区村连个会输液的都没有,输液还得到大些的村。三是集体供销社没有了。只有小卖部。四是粮食加工没有了。加工粮食必须到十几华里以外的大村。五是进村公路破损严重,村里维修不起,将会出现新的行路难。老区村普遍十分萧条,偌大的一个村庄就不剩几个人。正在走向消亡。

建议:山老区虽然偏远,但区域面积大,发展空间大,各种资源极为丰富,因此,不能让萧条下去,更不能消亡。(1)调整城镇化发展的思路和方向,反向建设城镇化。即,由引导农民进城调整为引导农民工返乡、引导城里人下乡,由现有城市的不断扩张调整为在山老区建设小城镇。小城镇要更多地向偏远的山老区布局,在这些地方建设起星罗棋布各具特色的小城镇。越是偏远的地方越应该成为城镇化建设的重点。(2)要把撤掉的学校、卫生所等恢复起来,加大教育、卫生扶贫的力度,越办越好,不断提升山老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水平;要不断强化山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种功能,增强山老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辐射力。国家应在这方面投巨资。其实,国家在这方面多下些功夫,并不见得比治理现在的城市病,填了挖挖了填,不断重复投资要多花钱。建设小城镇,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山老区广大而丰厚的资源。催生新的产业,增加就业岗位,使山老区人民稳定脱贫。这样的小城镇,是生产型的,是为国家创造财富的地方。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