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公开的计划日程,我国最早将从2022年起开始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透露,争取年内完成延迟退休年龄方案制订,2017年正式推出,最早于2022年开始渐进式实施。
人口老龄化正在倒逼养老保险制度大变革,包括养老金全国统筹、投资运营、延迟退休等“一揽子”政策将在今后一段时间陆续出台。2012年开始,劳动力供应绝对值下降。这被认为对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改革是一大促动。尹蔚民在记者会上表示,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核心是延长缴纳养老保险费年限,缩短领取养老金年限,以避免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收支危机。
虽然“老有所养”是众人的期望,但延迟退休年龄以保证养老基金收支平衡,民间反对声较大。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认为,反对声大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延退的方案和充分讨论,民众对目前的人口组成状况,养老压力和延迟退休对个人具体意味着什么并不清楚。他对《财新网》表示,尽早出台方案并让公众充分讨论,之后尽快实施,才是良策;预告5年后才开始实施太慢、太晚。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表示,从操作层面讲,确实现在就可以开始;但考虑到社会情绪,有一段适应、缓冲时间比较稳妥。如果按三月十号公布的时间表,2022年启动渐进延退,预计到2065年才能完全延退到位。我国在退休年龄向国际靠拢方面“走得很慢”,推迟退休年龄肯定是大势所趋。
随着世界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和政府养老基金面临的压力,包括英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推迟退休年龄。如果按照退休人口衡量,我国平均退休年龄是54岁,那么已经是“最老”的国家。中国法定退休年龄在世界上偏低,女职工50-55岁,男职工60岁。2010年,中国的实际退休年龄男性58岁,女性不到55岁,提前退休的女性占84%,男性占44%。不少人退休后再就业。
今年2月在北京举办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影响”研讨会上,专家们敦促决策者把养老制度改革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此应对“未富先老”局势。学者普遍认为,老龄化加速到来,而中国制度、资金准备明显不足,养老保险基金面临入不敷出的潜在危机。
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人口首次出现绝对值下降,减少了345万。按目前趋势预测,2010-205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从9.4亿减少到7.1亿。,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为15.5%。按年均增加1000万计算,到2035年,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8.7%。如果按现行养老制度,到2050年就是一个缴养老保险费的人供养一个退休人员。
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副巡视员郝福庆表示,“中国的养老政策体系处在初创和完善阶段,制度准备不足;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项兜底的保障措施,按照当前的征缴和支出水平,以及欠费、统筹、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局部地区存在收不抵支的风险,资金准备不足;人才和养老服务设施等方面也存在不足。”
人社部准备内出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方案。杨宜勇说,县一级统筹就是县政府兜底,省一级统筹就是省财政兜底,全国统筹就是中央兜底;只要下决心全国统筹,很快就能做到。不过,保持养老基金收支平衡还需要多管齐下,除了延迟退休年龄和养老金全国统筹,计划中的措施还包括多方面筹措养老保险基金,基金的保值、增值管理,以及税务上的鼓励等。
对青年就业造成压力,是反对延迟退休的理由之一。人社部长尹蔚民在周二的记者会上提到,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产业机构调整的背景下,今年就业形势更严峻,要完成李克强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的目标“更艰巨”。他承认,青年就业市场“总量压力仍然非常巨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