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论文内容【精华篇】

思而思学网

信息技术及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现实依据

摘要:本文就小学科学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两个方面结合小学科学内容分析来讨论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的依据。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整合;依据

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在探索中。虽然科学课强调学生的亲历,但并不一定必须亲历,而且有些内容也是在现有条件下不可能让学生亲历的,因而才为信息技术的辅助提供一定的空间。但在目前绝大多数的小学科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往往充当一种演示工具或是所谓的获取信息的媒介,当然我们不排除这样的教学也存在它的合理性,信息技术在这样的教学中也发挥了它的作用,但我仍然认为信息技术应有的作用不仅仅如此,而应该能够发挥它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不可替代性”。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的整合不能脱离学科与学生,小学科学课是实施整合的对象,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而从小学科学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两个方面结合小学科学内容分析来讨论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的依据。

1小学科学学科自身的特点

小学科学是《纲要》中规定的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的前身是小学自然。小学科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主动探究、获取第一手资料,十分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得。但是在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的科学知识中,许多的现象、原理、规律是我们看不见的,凭借传统的教学又难以讲清,利用信息技术却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通过可视化的模拟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雨、雪的形成过程。事实上,学生越是不知道、不理解,就越迫切地想探究明白。在学生想知道,而又不能直接地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的时候,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进行间接的“亲历”。这样的教学无论是在科学知识的获得、情感的体验以及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方面都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2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分析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一些内容无法或者很难让学生进行亲历的探究,而往往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辅助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对其进行如下的分析:

2.1抽象的原理

科学教材中的许多隐形知识、原理、规律,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凭借传统教学模式是难以讲清的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有效补充这一教学环节。例如:风的形成过程、雨雪的形成过程等。这类可运用CAI课件或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刺激对象,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其规律,获得深刻的印象。

2.2教学中无法直接观察的现象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很多自然现象或过程是很难在课堂上用语言讲清的,学生无法亲身观察到,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太可能借助昂贵的仪器展示这类内容的真实面貌。比如《人体循环系统》、《人体消化系统》、《人体神经系统》、《人体呼吸系统》、《眼睛的科学》、《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这类内容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暗箱”。在处理这类教学内容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模拟或仿真出事物的真实面貌,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耳朵的科学》一课,耳朵的内部构造是学生不能直接观察并认识的,耳朵接受声波的过程也是肉眼无法看到的,若学生不能很好地认识,那么本课的难点被突破的难度就很大。有一位老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了如下设计:①利用电脑屏幕展示一幅耳朵与脑相连接的剖面图,通过点击耳朵的各部分,让其各部分从中分离出来,然后组成一个耳朵模型。②利用动画直观演示声波的传播路径、耳朵各部分收集和传递声波的模拟图。③直观展示耳、鼻、咽三者相通的位置关系图,解决耳朵“卫生保健”的知识点。又如《血液循环》一课,课件的动画演示能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血液在全身血管和心脏内循环流动,了解到肺循环和体循环的情况。

2.3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才能观察到或课堂上无法观察的内容

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自然现象是学生无法考察或经历的,但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较好地克服这一不足,更好地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让学生“亲身经历”的新理念。例如:《果实的形成》、《种子的萌发》、《煤油和石油的形成》、《星球运动》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对这些内容进行模拟,而信息技术能发挥计算机丰富的表现功能,延时、再现、分解、组合,以及大小、远近的调整,它能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难以觉察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感官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从而克服人类感官的局限,达到突破难点的功效。

2.4受多种变量制约的内容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还存在着这样的一类内容,尽管学生能够进行亲历探究,但探究的结果受多方面变量的制约,而小学生又很难控制这些变量。这时采取信息技术辅助的模拟实验的方法,再配之以学生的亲历探究就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电路知识时,尽管学生可以自己动手组装电路,但学生年龄小有时虽然电路连接正确但某处接触不实也不能使灯泡亮。而借助模拟实验的教学软件,学生就能先在电脑中连接电路看电路是否接通,再来检测自己的电路,这样就能很快地确定电路故障的原因。

3小学生的特点

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这个时期的儿童“开始进人学校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学习逐步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他们“逐步掌握书面语言”,思维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参加集体生活”。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和差异性,心理学家皮亚杰更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论。②有效的学习必须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维“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而在教学方法上就应该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为主,同时也应注意教学既要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又要促进儿童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新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施[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农业生产的应用

摘要:当今时代是大数据的时代,各行各业的创新发展都离不开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农业是第一产业,也是国家立足和发展的根本产业,因此,在新时期来,农业也要利用家算计信息技术来谋求发展,促使农业生产模式从传统走向现代化,最终使农业产业依照经济市场的规律逐步扩大规模,达到新时期新农业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农业生产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带来的优势的探讨来论述了新时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农业的必要性,然后深入分析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各个领域的应用方式,以期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创新发展.

关键:农业生产;计算机;信息虚拟技术;策略

近30年来,信息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时至如今,事实证明,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甚至是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拥有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就能赢得了发展的先机。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在我国整体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就算工业革命以来我国大刀阔斧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但是对第一产业发展依然重视,因此我们应该以计算机为平台,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大力发展信息化农业。

1农业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势及应用机制

1.1应用机制

在农业方面应用信息技术也就是要使“农业信息化”,发展“信息农业”,具体来说,是利用计算机平台使传统农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从而发展出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的农业模式。在运行机制方面,利用信息系统优秀的整合及分析功能,通过计算机来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劣处,然后依据各地特点来发展适合本地的农业,这样,就可以把农业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利用信息技术的科学分析、科学决策来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发展“信息农业”

1.2应用优势

发展农业信息化不仅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改变粗放农业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浪费,更可以节约农业发展的成本,推动节约型农业的发展进程。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一改农业发展中对人畜劳动的依赖,使用现代化及其作为最主要的劳动力,同时,可以提高各种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农业收益再添佳绩。总的来说,就是建立了一个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收益更高型的农业发展模式。

2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各方面的具体应用

2.1计算机数值方面的应用

利用计算机绝佳的分析统计功能来为农业发展选择最佳方案、为农业生产选择最佳配比是利用计算机数值来发展农业的常用方式。在畜牧业方面,可以利用计算机数值分析来选择最有利于家畜生长的饲料配方;在种植业方面,可以利用计算机数值分析来选择最合适的农作物播种时间、地点和方式以及施肥方案;在农产品销售方面,更可以利用计算机数值分析来选择优良的销售方案,以期获得更大的收益。

2.2计算机信息模拟方面的应用

计算机模拟技术最适合用来进行系统研究,应用在农业方面,就是要把农业看作一个整体、一个大的系统,然后把农业细分出的畜牧、种植等行业看作一个个小的生产系统。在进行计算机信息模拟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具体的调查,确保所采用的初步数据和信息的真实性,其次,利用数学建模的知识将系统内的具体情况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相连接,量身定做出农业相关的计算机模拟系统,最后,根据计算机模拟系统的有关结果来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资料,做出最适宜的管理实施方案。利用这种计算机模拟实验,能够极大的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减少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浪费及对环境的破坏,在西方,这种技术已经普遍运用并且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在我国,也要尽快把这项技术的应用提上日程,以求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例如,当今反季节蔬菜的种植规模已经比较大,如果在种植前就利用计算机模拟系统来模拟种植的温度、湿度、土壤肥沃程度等各项相关数据,就能最大程度的避免失误,使蔬菜得到更好的生长,使产业达到更好的收益。

2.3种植业方面对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的应用

首先,我们要明确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究竟是什么,顾名思义,这是一个以计算机平台为支撑,以信息作为卖点的服务于农业的系统,也就是说,利用计算机信息的专业知识来智能的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在农业信息服务系统中,汇聚了有关农业各方面的庞大的知识信息,几乎任何农业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利用它来解决。在种植业方面,这个庞大的系统又可以细分为播种管理系统、土壤管理系统、病虫害防治系统、天气预测系统等多个相关的子系统,这些系统之间协调运作,使种植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播种管理系统可以提供最佳的播种时间和方式;土壤管理系统可以为不同的农作物选择最适宜的种植土壤;病虫害防治系统可以科学判断农作生长的不同时期可能遇到的不同的病虫害并提供优良的治理方法;天气预测系统可以通过对天气的预测来降低不良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通过这一系统,种植业的发展一定能迅速的得到改善,走向现代化。

2.4畜牧养殖业方面对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的应用

与种植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利用相类似,在畜牧业方面,这个庞大的系统也可以细分为优化育种系统、生长管理系统、营养控制系统、疾病防治系统等多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共同铸就现代化的畜牧养殖业。优化育种系统为畜牧养殖业提供基因优良的幼体;生长管理系统可以对家禽家畜的生长进行科学的管控,使他们更好的发育生长;营养控制系统可以及时了解家禽家畜生长过程中缺乏哪类营养并且提供补足该营养的方法;疾病防治系统可以针对家禽家畜不同的生长周期所易发的疾病进行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3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和大数据发展的新时期,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化农业已经成为了需迫切开展的课题,我国应该努力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段家豪,杨卓翰,项凌威.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6,47(10):82-82.

[2]甘秋维,董咏林.新时期农业生产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2015(02):207-209.

[3]孙瑾.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2017,7(03).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