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流动人口管理论文【荐读】

思而思学网

 社区流动人口多会影响社区的正常秩序,所以必须要得到管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些社区流动人口管理论文吧!

一、沈阳市外来流动人口基本状况

根据访谈的社区数据,沈阳市各社区人口平均约10600人,其中外来流动人口平均为1340人,外来流动人口占社区总人口的比例平均为12。6%。占比最小的社区为0。06%,主要因为该社区内均为高档小区,流动人口很难支付得起高房租;占比最大的社区为52%,主要由于社区处于沈阳繁华商业街区,流动人口规模比较大,其中农民工约占流动人口的65%。外来流动人口中男女比例约为2:1,比例最大的社区为4:1;有46。9%的社区表示外来流动人口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40岁之间,还有35。9%的社区认为其年龄主要集中在20?30岁之间,说明外来流动人口趋于年轻化;有78。7%的社区认为外来流动人口的学历为初中水平,但多数社区管理者认为近年来流动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学历水平的人数在逐年增多。近两年来,外来流动人口家庭迁移越来越多,有40%的社区中外来流动人口多数来自省外,主要来源地是温州、福建等地,而60%的社区中外来流动人口主要来自辽宁省的其他地区。来自省外的流动人口主要在沈阳做生意,并且居住时间较长,而来自省内其他地区的流动人口中多数是农民工。外来流动人口居住地主要集中在五爱市场、太原街以及大型劳务市场附近,例如沈阳鲁园劳动力市场附近。

二、沈阳市外来流动人口社区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社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模式以防范式管理为主,逐渐向人性化管理过渡

防范式管理主要以公安机关为主体,注重外来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充分了解外来流动人口的需要,尊重、关心和理解外来流动人口,将他们真正纳入到社区管理体系中,让他们参与社区管理。目前沈阳市多数社区是以防范式管理为主,但有逐渐向人性化管理过渡的趋势。多数社区为外来流动人口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开具各种证明、信息登记和计划生育三个方面,80%的社区为外来流动人口办理各种各样的证明,62%的社区为其登记信息,68%的社区会对流动人口宣传计划生育,例如举行计划生育讲座等。具体管理模式的表现有以下三点。

1。社区管理者对外来流动人口消极管理,外来流动人口也基本不愿参与社区管理。

除了日常事务的管理,如发放证件、收取费用等,社区管理者几乎不与流动人口接触,他们只是按部就班的依照上级指示进行消极管理。多数社区表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和城市居民并没有差别,但是实际上外来流动人口除了孩子上学或者其他事宜必须要到社区开具一些证明外,基本不会得到社区服务和管理。只有极少数社区的管理者会不定期走访外来流动人口,询问他们的具体需要,绝大部分社区都坐等流动人口找上门来。原因可能有三个方面,一是外来流动人口并没有真正被纳入到城市社区管理体系中,在访谈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部分社区管理者对外来流动人口带有明显的成见,提到流动人口时是一种抱怨的态度。二是外来流动人口自身的认知原因,多数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并没有从内心里接受城市,在身份认同上始终认为自己是外来居民,进入城市之初就把自己与城市事物之间划了一道鸿沟,部分社区反映流动人口对社区举行的各种活动、信息登记等工作不予理睬,主观上多数流动人口认为来城市工作,挣钱最重要,其他事情与自己无关,客观上也可能是工作繁重,无暇参与社区管理,所以导致社区管理者与流动人口很难见面。第三个原因是社区管理人员不足,所调查社区的平均管理人员15人,除了完成常规工作外,有时候还被借用去支持公安、街道等部门进行治安维护等,导致社区几乎没有闲置人员,很难主动与流动性很大的外来人口长期保持联络。

2。城郊结合部社区管理偏防范式,城市中心社区管理偏人性化。

从调查结果看,外来流动人口较多集中居住于城郊和市内比较繁华的商业街区。城郊集中居住区是由于城市扩张导致的,城郊结合部房租便宜吸引了大量外来流动人口租房居住,由于城郊结合部形成社区的时间比较短,居住区面积大,人员混杂,社区管理不够规范,加上片警人数有限,只能有限地进行治安维护,因此对外来流动人口主要采取防范式管理;而市中心集中居住区是由于沈阳的几条商业街聚拢了大量流动人口,流动人口一般与市民混居,有的老旧小区甚至基本都是流动人口租住,城市中心往往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发展面貌,政府比较重视外来流动人口的社区管理,加之市中心社区管理历史比较长,所以一般会主动接触流动人口,注重外来流动人口的需求,尽量在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给予他们关心,管理更接近人性化管理模式。

3。对外来流动人口的人性化社区管理趋势逐步显现,但具体人性化管理措施有待提高。

具体表现为有42%的社区为流动人口提供卫生防疫,免费为外来流动人口检查身体;34%的社区为外来流动人口提供房屋出租信息;一半的社区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信息服务,但是就业信息服务与流动人口就业需求不对位,只有很少数流动人口通过社区提供的信息找到工作,主要因为社区提供的工作一般工资很低,低于摆地摊的收入,有些人宁愿摆地摊也不接受社区介绍的工作,而社区管理者很难掌握类似摆地摊这样的灵活就业人群的信息,更难为其提供服务;还有58%的社区会请外来流动人口参加社区活动,但所谓“邀请”并不是每个人都通知到,而是张贴社区活动海报或发布通知,多数流动人口不会参加社区活动,有的因为没看见活动通知,有的即使看到了,也会觉得自己不是社区真正的一员,活动不是给自己准备的,不去参加。另外,还有34%的社区表示提供权益保障服务,只有12%的社区让外来流动人口参与社区选举。

(二)社区没有执法权,管理权能小

访谈的所有社区管理者都认为应该对外来流动人口进行社区管理,但多数社区管理者认为很难管理。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外来人口流动性太大,由于工作、房价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经常换地方居住,给社区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二是社区管理权能有限,社区没有执法权,它是街道办事处的延伸机构,没有执法权能,不能规定外来流动人口必须到社区登记或者遵守社区的规章制度,只是协助街道办事处处理社区居民的日常事务,例如开证明、宣传政策法规以及解决社区居民生活难事琐事等等,仅仅是为社区居民服务,对于损害社区公共形象的行为只能劝说,别无他法。

(三)有2/3的社区订有外来流动人口管理规章制度,但制度执行不到位

社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规章制度主要集中在人员基本信息登记、居住、婚育以及治安几个方面,并且以公安机关为主导,社区只起到协助的作用。所调查社区中,有2/3的社区制定了对外来流动人口社区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并做到上墙展示,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比如,基本信息登记方面,只有极少数外来流动人口会主动到社区登记,多数社区人员不会主动上门登记,制度难以落实。婚育方面,社区居委会一切依照街道办事处或各区政府的指示工作,各社区居委会只有各区政府制定的关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宣传册,其他方面具体措施几乎没有,尽管如此,仍有2/3以上的社区没有相关宣传画册。居住及治安方面,多数社区也仅限于基本防火防盗知识宣传方面。此外,还有34%的社区没有将外来流动人口纳入到社区管理规章制度中,使得外来流动人口始终处于一种无管理状态,不利于城市治安稳定,也不利于外来流动人口对城市产生归属感,影响其城市融入。

(四)多数社区管理者对外来流动人口在环境卫生、治安等方面存在负面评价

74%的社区管理者认为外来流动人口给社区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认为他们经常乱扔垃圾,不交卫生费。不少社区管理者认为外来流动人口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在集中居住区经常会发生下水道堵塞、小区内简易设施破坏,甚至从楼上向楼下扔垃圾等事情,不仅破坏社区环境,而且严重时会危及人身安全;但也有少数社区反映外来流动人口不会破坏社区卫生环境,有的社区外来流动人口自发组成社区环卫队,为社区打扫卫生。对于治安方面,因为流动人口比较庞杂,人员不固定而且没有登记信息,难以追溯,可能会出现小偷小摸的事情。另外,也有少数社区管理者反映流动人口会与本地居民发生纠纷,但是纠纷事件并不常见。

三、相关建议

外来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不仅仅是经济收入方面的融入、身份的融入,更应该是思想和文化的融入。现阶段我国没有一个完整的社区管理制度体系和法律法规,城市流动人口的社区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一)加速推进人性化管理模式是促进外来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关键

首先,社区管理者要转变思想观念,由消极管理变为积极管理。随着流动人口数量剧增,传统的防范式管理已经不适用当今社会。沈阳市外来流动人口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占绝大部分的农民工,另一部分是外省经商者。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逐渐占据多数,他们较老一代农民工更愿意融入城市,可能受户籍制度和对社区管理认识不足的影响,不愿主动配合社区管理;外省经商者多数来自南方,受风俗习惯的影响,可能并不适应沈阳市的生活习惯,因为与本地人竞争,更可能受到本地人的排挤。因此,对待流动人口,社区管理者最迫切的是要转变思想,从内心里接纳流动人口,他们是社区的成员,要真正从他们的需求出发,积极寻找切入点,关心、帮助、尊重和充分认可他们,为其提供相应服务,由被动转变为主动,逐渐让流动人口接纳并愿意接受服务管理。其次,不断改善人性化管理具体措施。社区要对外来流动人口进行民意调查,了解他们关心哪些方面信息。要经常走访外来流动人口,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讲解对他们有利的政策法规,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调查他们的就业需求,不盲目提供就业岗位。对此,可以借鉴南方一些较发达地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措施,比如温州乐清县柳市镇,2013年外来流动人口19。8万人,该镇2009年成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对外来流动人口采取以房管人、以业管人和以卡管人的模式,对出租房进行逐户排查登记;通过企业管理流动人口,用工企业要每月上报人口信息;市政府推出了物联网系统,在街头设置刷卡点,流动人口人手一卡,每15天需刷卡一次,卡内包括各种信息,卡与住处、企业、政府等提供的服务相联,如没及时刷卡,社区管理人员会上门联系,这就对流动人口的去向形成了及时动态掌控。最后,采用“塔式管理”创新人性化管理模式。类似于北京的“浙江村”,许多流动人口集中的区域都有自己的管理组织,他们会参加同乡会或者其他社会团体,社区应该与这些团体组织取得联系,通过发挥团体组织的力量达到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以流动人口自我管理为主的“塔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发挥流动人口中有影响力的核心成员力量,形成自我管理及约束机制。比如,柳市镇就采取了外地人管外地人的办法,设调解员,政府每月发放固定工资,调解效果良好。因此,社区管理者只要能够对塔尖人员进行激励,长期保持有效沟通,通过他们发布收集信息,由他们鼓励外来流动人口多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并推选流动人口代表参与社区管理具体事务,鼓励流动人口参与社区选举,以流动人口管理流动人口,则会大大提高管理效率。

(二)放宽社区管理权限,实现社区自治管理是激发社区管理者管理动力的根本

我国提倡社区自治管理,但是政府却更多的介入其中,社区居委会是与社区居民直接接触的机构,能够真正了解外来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如果社区居委会权能太小,即使社区管理者知道外来流动人口的需求也无法解决,而街道办事处或者更上一级的政府相关部门远离基层,难以了解实际情况,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处理社区的琐事。政府应将管理权责真正下放,让社区真正实现自治管理,从根本上激发社区管理者进行人性化管理的动力,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只是指导和监督,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三)制定适用于外来流动人口需求的规章制度是社区管理的保障

现阶段,政府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仅在信息登记、居住、婚育方面有宣传和展示,各社区应根据本区域内流动人口需求特点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要将制度细化,将规章落到实处。比如了解外来流动人口作息时间,利用休息时间举行社区活动,经常走访外来流动人口居住地,了解他们的问题并努力解决,建立外来流动人口表彰栏,鼓励外来流动人口为社区做贡献,并给与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逐渐消除他们与城市居民之间的隔阂,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社区的一份子,从而促进外来流动人口快速融入到社区大环境中。

(四)加强环境、治安管理,明确出租屋权责是社区管理的切入点

目前存在的流动人口在卫生环境、治安等方面的问题,可能将随着社区管理者主动的人性化管理模式的实施,逐渐减少。因此,可以将改善卫生环境和治安状况作为切入点。卫生环境方面,首先,社区环卫人员要及时清理;其次,在告知规章制度的前提下,以流动人口自我组织和管理为主要方式,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在治安方面,除了公安机关加强巡察外,社区可以组织居民自愿巡逻,或将流动人口组织起来,以保护自身财产和人身安全。对于出租屋管理,房屋户主在出租房屋时要到社区进行登记,在与租房人订立租约时,要明确租房人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样,在社区管理费用方面就不会出现扯皮现象。社区管理者应尽量调节居民与流动人口之间的矛盾与分歧,从多个角度采取线上线下的各种方式让他们彼此沟通和熟识,消除他们之间存在的障碍。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