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认知过程论文【精华篇】

思而思学网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很短的历史,但却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心理学认知过程论文,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心理学认知过程论文1

摘 要:目前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多地被教育和培训领域所采用和重视。根据专家和新手的研究、建构知识的学习观和元认知理论,围绕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是:①树立认知的教-学观;②用真实的任务引导自主学习;③用概念框架建构认知图式;④用随机进入教学促进知识迁移。更多心理学论文相关范文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关键词:心理学论文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是以信息的获取、贮存、加工和使用的心理学,它重在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并能对人的各种心理活动、言语行为做出某种解释。当代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处理的观点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认知的神经基础,信息在头脑中的表示法,专业经验知识的发展,语言结构及语言理解等,其主要的研究目标是揭示如何认识世界、如何学习,人的大脑如何储存知识、解决问题等。它以新的理论观点和丰富的实验成果迅速改变着心理学面貌,逐步形成心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同时又促进相关学科如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强调教学目标的行为化的影响下,一直存在着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倾向,侧重于考察评估学习的外部行为表现,而对学习行为所反映的内部心理机制及其形成的条件,以及这种教育方式对终身人格产生影响的研究关注不足。受其影响,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设计应用中,存在着只注意采用行为目标的具体描述(如传统的教学环节)和系统分析方法(如演绎、归纳法等)的现象,而忽略在教学设计中心理形成内部机制和心理调节的应用问题。实践表明,在教学设计中对心理认知规律的尊重,能调动起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并改进认知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外部行为能力的增强,而且使教学设计的实践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就认知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谈谈体会。

一、图式理论与教学设计

1.教学四个心理环节的设计。

按照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古宁汉(DJCunningham)的说法,“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之中,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认为,我们之所以能理解一组句子及其含义是因为在我们的头脑中存在着关于各种事情、情境和现象的图式,这种图式包含对各种事情、情境和现象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的概括,其作用就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根据这一图式对一些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情境进行“推论”。

根据这个理论,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激发学生原有的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归纳、整理、重构,形成新的知识源,串联成知识网络四个环节。

以讲解银行知识点为例。

(1)感性材料来源:学生事先的调查及原有感性认识的积累。调动过程:让学生上来描绘各个国家国旗的图片或国家名字的英文全称,同时让其余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将平时的感性积累的知识进行讨论、整合。目的:进行感性知识贮备与兴趣积累,让学生调动自主学习心理等。

(2)对感性材料的归类、整合与重构过程:将各种信息进行汇拢,分层次进行排列,比如从亚洲国家到美洲国家,从南半球国家到北半球国家,对世界国家总体认识,等等。

(3)从对感性材料整合、重构并向理性认识上升,形成新的知识源:从对国家的感性接触到对这个国家的深入了解。

(4)将新的知识源与知识网络连接,把一个国家知识放入整个世界国家知识环节之中,并与风土人情、文化地理、经济旅游等融通起来。这种融通还涉及学生自身对整个知识获得时心理发展过程的熟悉,并进一步推动这种观察动机的延续和发展。

2.设计环节中的具体情景设置。

学生原有的感性材料是有限的,所以有些感性知识还需要老师从外部输入。教师对输入的材料首先要进行加工处理,考虑其材料引出会产生的心理反应与趋向性。现代认知心理进一步表明:一幅形象的画面,一组动听的声音,一段动态的场景,一段生动的背景材料,往往可以诱发认知内趋力,使人对自己的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热情。同时这些情景还可以成为思维活动的向导,从而牵动人对认知对象的想象和启发。所以情景教学是诱发学生认知内趋力的最佳条件。这种情景或材料设置在时效性很强的中学政治学科中更有其独特的地方。

如对“政党制度”的理解。

(1)显性题目设计:德国的国家性质?(资产阶级专政)政体?(议会制共和制)德国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德国的政党制度?(多党制)

隐性知识积累:增强对政党的感性认识,从科尔下台时潸然泪下激起学生对政党选举多种心理体悟,为政党制度的讲解做感性经验的准备。

(2)建构政党、政党制度等相关知识源。

(3)将政党制度在知识网络体系中定位,引导学生思考政党与国家政权、政党制度与国家性质、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3.重构基础理论的识记,把能力培养与心理发展协同起来。

现代认知心理理论证明,基础理论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及技能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教学的认知过程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积累,是实现能力的载体。心理学观点进一步认为,智力是“在各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就是认识能力或认知能力”,而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从这点来看,认知水平是有差异性的,所以对基础理论的识记要从学生原有的智力水平,即认知特征出发,对知识进行分解重构,从而从心理活动上影响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新的思维习惯,即形成某种新的心理活动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不仅以表层的识记为特征,即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更在于有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如对“矛盾”概念的理解。

(1)由感性知识引出对矛盾的印象:从《韩非子》“矛盾之说也”讲起,列举相关矛盾例子,进而激发学生调动自我感性材料对矛盾作出浅层的理解与说明。

(2)对引出的感性材料归类:其一可分为内部的冲突和对立;其二可为事物外部的冲突与对立;其三分析矛盾不仅指对立而且指统一,分析“统一”的两种情形,让学生渗透感性知识作出自主分析,并领悟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其四是日常生活中的对立统一与哲学上讲的对立统一不同,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3)将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引导后,让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进一步分析整理,进而把《韩非子》“矛盾之说”中所犯的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区别开来。归纳出矛盾概念及原理的理解与认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让学生自主分出知识层次,并作出理解说明。

(4)将形成的矛盾新知识点放入哲学体系中进行定位,并与联系、发展等观点进行渗透交汇。

二、自我调节理论及其教学应用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有各自的个性,共同组成的集体又有集体的心理定势等。教师应该首先探明这种心理特点,并利用相关的心理知识对心理定势进行控制和干预。同时教师也是个体,外在的环境也会对教师心理动机产生作用,如何有效地控制自我情绪,有节制地调节自我的心理状态对教学与师生关系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备课中,我备了心理教学的另一个教案,并有意识地进行个案和集体心理辅导案例经验的积累。

心理教案的主线是发展双向的“自我形象”,使师生之间形成“心理共振”。所谓“自我形象”设计,即我们在潜意识水平上对自我的认识、想象和评价。这种“自我形象”影响着我们的自尊水平、自我效能及自身潜力的发挥。但这种心理设计既需要内部条件,又需要外部条件。“一切有意义而持久的变化都是先从内部开始的,然后再由里向外地发展”。但有效的评价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激发内部的潜质,从而调动内部进行积极心理因素的积累。所以,从外部来讲,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心理教学手段从潜意识中同化师生的期望,通过对学生形象的提升来增进学生对班集体与个体的期望,有利于调动学生认知的内驱力,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真正成为想改变的人、想成为的人。

这种心理备案结合不同班级的不同特点,以及不同学生个性差异进行调整。主要分个案与集体备教案两种。

1.个体辅导教学设计和实验研究

教学设计基本策略:首先积累个案观察,其次从外部对个体自我调节进行干预。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入手:让学生尝试了解自己、评价自己、作出计划、采取行动及对结果不间断进行经验总结与学习。另外,从外围环境为学生自我调节的发展创设条件。

2.集体辅导教学设计和实验研究

教学设计基本策略:主要是从外部对集体自我调节进行某种程度的干预,尝试让学生用新的知识结构重新认知自己、评价他人,并作出相应反应。教师应对产生的各个阶段的结果作出评价与激励。

3.对教师自身进行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的基本策略:对自我心理进行认知,向优化心理素质转化,进行适度减压。

三、以探究、实践为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现代认知心理学要求教学应以探究、实践为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面对书本内部知识向书本外围知识开阔视野。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为轴心转变,从而实现从认知到应用的心理习惯特征的转变。

从面对书本到转向外围转变过程,首先可以在课内让学生通过讨论等形式学会合作与沟通,进行相关经验积累。其次可以尝试让学生在课外作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

以《银行和储蓄者》为例,在授课过程中布置相应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在课外分组合作完成相关银行知识的汇集和拓展,比如:收集各大银行信息,银行降息分析,最新人民币存款利率表,银行开征利息税有何好处,电子货币时代的遐想。学生对在银行开征利息税有何好处经调查认为:其一,可以较多地增加国家税收和国家的财政收入;其二,有利于弱化储蓄倾向,强化消费倾向,从而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扩大内需;其三,有利于缓解分配不公的社会矛盾。从调查中学生对国内国外利息税的征收情况进行了比较,对当前个人收入所得税征收情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如了解当前存款中贫富差距悬殊的情形,70%―80%的存款为10%左右的个人所拥有等,从而对国家税收政策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心理学认知过程论文2

摘 要

文章从《心理学报》近五年关于注意研究的热点问题入手,对近五年注意方面的相关研究做简要的梳理。近五年来心理学报上刊登的关于注意的研究论文研究热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注意与工作记忆的相关研究,另一个是注意偏向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 工作记忆;偏向竞争模型;注意偏向;注意警觉;注意维持

1 引言

为了解近年来关于注意的研究趋势,收集整理了从20xx年到2013年(已发表)《心理学报》上共发表关于注意的研究论文24篇:其中9篇是关于工作记忆或记忆与注意之间的研究;6篇是关于注意偏向的研究;2篇是关于空间注意的研究;7篇为其他研究方向的论文。

工作记忆与注意是两个重要的认知结构, 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域。工作记忆涉及对信息的加工、暂时性动态存储和执行控制等核心认知过程; 而注意则是外界信息进入信息加工系统的通道控制机制, 二者的结合构成了信息加工系统的中心环节

根据前人的研究,工作记忆一般被认为兼有对信息进行短时存储和加工两项功能, 因此保存在工作记忆中的信息也有两类:一类信息处于静态存储中, 等到需要时再加以调用; 另一类信息则处于被注意和被访问的状态, 随时准备用于进一步的加工。有学者指出存储和加工这两种状态是通过对记忆中特定子项的选择性注意实现的,在工作记忆系统中存在这样一个核心区域??注意焦点。

注意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关注意早期的一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听觉注意,这些研究大都围绕着双耳分听任务进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关于注意的研究方法也发生很大的变革,尤其是认知神经科学方向。

近年来注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工作记忆的交互作用及注意偏向上。有关工作记忆方面的研究及争论焦点主要是:工作记忆表征能否引导视觉注意选择?怎样引导?在注意偏向的研究方向研究焦点主要是:不同条件客体对所产生的注意偏向现象是由于注意警觉还是解脱困难所导致?

2 研究热点

2.1 注意与工作记忆

关于工作记忆能否引导视觉注意的选择,主要有以下两种取向:

认为工作记忆能够引导视觉注意的选择,支持的理论有视觉注意的偏向竞争模型,该理论模型认为个体存在两种注意控制方式:(1)自下而上注意控制, 主要受刺激性质(如刺激的特异性和凸显性)的影响; (2)自上而下注意控制, 主要受目标与期待(当前的目标、对刺激位置和出现时间的期待)的影响)。而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在注意选择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自上而下加工机制实现的途径就是通过激活储存在工作记忆中的目标表征或模板来完成的。(白学军,尹莎莎,杨海波,20xx)因此,工作记忆对于视觉选择性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杨海波, 尹莎莎,白学军(20xx)通过研究认为, 保持在工作记忆中的目标模板使视野中具有目标特征的刺激自动优先获得注意,结果支持偏向竞争模型。

认为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引导注意控制的方式并不是偏向竞争模型所说的那样, 而是比较灵活,甚至某些情况下并不影响注意选择反而有可能抑制注意。

总的来说工作记忆内容能否引导视觉注意与具体的环境有关,并不是所有的环境下工作记忆都能引导视觉注意;即使发生引导作用,注意也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相对灵活积极的与工作记忆发生交互作用。

2.2 注意偏向

注意偏向的产生机制还没有一致看法。目前主要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注意警觉:在定向阶段, 个体对威胁性的刺激更加敏感,注意被威胁刺激所吸引,因此表现出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第二种是解脱困难:威胁刺激影响到注意维持的时间或注意解除的能力, 使得注意在这些刺激所在区域停留的时间较长,从而产生了注意偏向。而在实际研究中这种争议则主要体现在对不同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出注意偏向产生机制也通常不同。

李海江,杨娟(20xx)关于不同自尊水平者的注意偏向研究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角度出发, 以大学生情绪面孔(高兴, 中性, 愤怒)图片为实验材料, 采用“空间线索任务”实验范式, 探讨了不同自尊水平个体注意偏向的特点及其内在机制。该研究结果表明, 在无效线索条件下, 低外显自尊个体对以愤怒为提示线索的靶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高兴和中性, 说明低外显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愤怒)的注意偏向是一种注意的解脱困难; 高内隐自尊个体在无效线索条件下, 对以高兴和愤怒为提示线索的靶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 说明高内隐自尊个体更易受到情绪性信息(愤怒和高兴)的吸引, 是一种选择性的注意维持倾向, 表现为注意的解脱困难。

杨智辉,王建平(20xx)研究了广泛性焦虑个体在一般情境和不确定性情境下注意偏向的特点。采用点探测注意搜索任务研究了在一般情境下和不确定性情境下广泛性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 结果表明高广泛性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以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转移困难为主,不确定性情境会让广泛性焦虑个体更容易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当中,从而对情绪性刺激尤其是消极刺激表现出更多的注意偏向和对情绪性刺激直接的注意敏感性。

胖负面身体自我女大学生对胖信息的注意偏好的系列研究,表明胖负面身体自我女大学生被试对胖身体信息的视觉注意偏好是注意维持,即注意的解脱困难。

由上述的几项研究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学者们研究注意偏向的方向主要是不同的因素的注意偏向效应产生机制是注意警觉,还是注意维持。

2.3 其他研究方向

除了上述的两个研究热点外,近年的注意研究还存在以下一些研究取向:

认知神经科学取向,刘玲,李荆广(20xx)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 COMT)基因是否也对全脑范围的注意脑区具有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COMT 基因不仅调控前额叶脑区, 而且对形成注意控制网络的多个脑区都有调控效应。这个研究结果提示注意控制能力的个体差异可能部分的来自于COMT基因对注意控制网络的调控作用。黄泽军,钱秀莹(20xx)采用同步判断(Simultaneous judgment, SJ)的研究范式探讨空间注意梯度是否受到视网膜离心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状态下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注意梯度效应, 而重合时, 注意易化梯度受到一个抑制梯度的影响。这说明, 注意梯度分布受到视网膜离心率的影响, 而影响方式符合注意点为中心的易化梯度场和注视点为中心的抑制梯度场的双梯度场理论。

空间与注意研究,例如游旭群,张媛(20xx)研究了在仿真场景下类别空间关系判断中的注意分配,并得出有效提示有助于注意资源的集中的结论。张宇,游旭群(20xx)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关于负数的空间表征引起的注意转移现象,得出了以下结论:对负数的低水平加工可以引起空间注意的转移, 然而, 是对绝对值的加工还是数量大小的加工引起注意转移依赖于共同参与的其它数字加工产生的影响。

3 总结

通过对近五年心理学报上关于注意研究的论文整理、分类,理出近五年注意研究的两个热点问题:注意与工作记忆的相关研究和注意偏向的相关研究。心理学报是国内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因此心理学报上的研究热点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今年中国心理学界关于注意研究的聚焦点是在于工作记忆与注意偏向。

而关于工作记忆与视觉注意的研究焦点又在于:工作记忆内容能否引导视觉注意?及怎样引导?通过对不同研究成果的比对分析对以上研究焦点问题作出如下回答:工作记忆内容能否引导视觉注意与具体的环境有关,并不是所有的环境下工作记忆都能引导视觉注意;并且即使发生引导作用,注意也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相对灵活积极的与工作记忆发生交互作用。

关于注意偏向的研究主要是涉及到注意偏向产生机制的争论,根据前人的研究通常认为注意偏向的产生机制有两种:第一种是注意警觉:这种理论认为在注意定向阶段, 个体对威胁性的刺激更加敏感,注意被威胁刺激所吸引,因此表现出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第二种是解脱困难:威胁刺激影响到注意维持的时间或注意解除的能力, 使得注意在这些刺激所在区域停留的时间较长,从而产生了注意偏向。近年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探明不同研究对象产生注意偏向的机制是注意警觉还是注意维持。

其他方向的一些研究主要是涉及到认知神经科学和空间与注意。事实上认知神经科学取向是当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在许多的认知实验中都会采用到比如FMRI,ERP等研究途径。但是由于文章分类的依据主要是热点与非热点,因此认知神经科学取向在这里不作为主要的阐述对象。

参考文献

[1]宣宾,刘振会,张爱青,孙晓凯,. 工作记忆中注意焦点转换的代偿机制??来自聋生和发音抑制的证据[J]. 心理学报,(9).

[2]白学军,尹莎莎,杨海波,吕勇,胡伟,罗跃嘉,. 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影响:一项ERP研究[J]. 心理学报,(10).

[3]胡艳梅,张明,徐展,李毕琴,. 客体工作记忆对注意的导向作用:抑制动机的影响[J]. 心理学报,(2).

[4]杨智辉,王建平,. 广泛性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J]. 心理学报,,(2).

[5]李海江,杨娟,贾磊,张庆林,. 不同自尊水平者的注意偏向[J]. 心理学报,,(8).

[6]高笑,王泉川,陈红,王宝英,赵光,. 胖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对身体信息注意偏向成分的时间进程:一项眼动追踪研究[J]. 心理学报,(4).

[7]翁春燕,陈红,朱岚,. 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的注意偏向:基于目标矛盾理论模型[J]. 心理学报,(5).

[8]刘玲,李荆广,宋宜颖,刘嘉,. COMT基因对注意控制神经基础的调控效应:影像遗传学研究的元分析[J]. 心理学报,(4).

[9]黄泽军,钱秀莹,. 视网膜离心率影响空间注意梯度分布[J]. 心理学报,(10).

[10]游旭群,张媛,刘登攀,. 仿真场景下类别空间关系判断中的注意分配[J]. 心理学报,(7).

[11]张宇,游旭群,. 负数的空间表征引起的空间注意转移[J]. 心理学报,(3).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