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全面推开。
“晋升职称回回被退,抛家舍业愧对长辈,囊中羞涩见人惭愧,青春年华如此狼狈。”这是4年前一位教师在接受某中央媒体采访时说的话。8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为一线教师最闹心的职称带来5大改革红利。
福利1:打通职业发展通道,小学教师也能当教授
教师说:教师晋升难,每年到了评职称的时候,许多地方都是一场大战:老年教师掉泪、中年教师哽咽、年轻教师无话可说。职称评定几乎都是在争吵中、大闹中、上告中落下帷幕,给我们留下了难言的心痛。更郁闷的是,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师最高职称是副高级,评起职称来级别低人一等。
政策:国家规划纲要指出:“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随后,在山东省潍坊市、吉林省松原市、陕西省宝鸡市进行试点。2011年8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而今,终于要在全国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将原来独立的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打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小学教师也能评教授级。
福利2:评价标准更公平,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
教师说:我们都知道:指标评比自有一套规则,城市学校高于农村学校,重点学校高于一般学校,中心学校高于村小学校。资质相同的教师能否评上高一级职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在何处。这样的职称指标规则,让农村教师怎么办?
政策:最近刚刚颁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出8方面举措,其中“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是亮点之一。该举措要求各地结合实际研究完善针对乡村教师的职称(职务)评聘条件和程序办法,健全向乡村教师倾斜政策;增加乡村学校中高级岗位数量,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此次会议再次明确提出,修订评价标准,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这无疑是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的一项重大福利。
福利3:评价标准更多元,论文不是硬杠杠
教师说:以前,辛辛苦苦教了一辈子书,结果到了评职称时,还要四处求爷爷告奶奶,甚至花钱发表论文。这样折腾下来,人都瘦了一圈,看着那些通过各种渠道弄回来的论文、成果,觉得挺没意思的。光站讲台,没有形成科研成果,再优秀再努力也是白瞎?写论文难,难于上青天!
政策:教育部在2009年出台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指出职称制度改革需要完善的几个方面,其中重点指出要“完善评价标准”。而此次会议明确提出,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
福利4:评审过程更公平,教学更能出成果
教师说:评职称谁说了算,当然是上级行政部门。不管是名额分配还是评聘过程,都是他们把控。普通教师想评职称,就得搞好与校长的关系,甚至会有一些暗箱操作。
政策: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并公示结果,接受监督。同行评价淡化行政部门的作用,一线教师最受益。
福利5:评审聘用相结合,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教师说:以前评聘分开,我们只要符合评审条件,就能够参与评审,但评上了也不代表就能享受相应的待遇,有了职位空缺才能拿职称工资、享受待遇。评聘分开的情况下,对有资格而无岗位的教师,考核相当困难。是按照拥有的“职称”进行考核,还是按照实际担任的岗位职责进行考核,很难分清。
政策:坚持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