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改变环境还是被环境塑造(一)

思而思学网

一位教授曾谈起这样一件事:他到一个企业里交流,接待他的几个员工与他交流了几分钟后,他就准确地猜出这些员工都是名校毕业的。员工很惊讶地告知教授,他们已经毕业三年了。

此事透露出怎样的道理呢?教授厉害吗?其实,正如教授所言,这更说明那些员工三年了竟毫无长进——没有有效地成长为一个与当前环境一体的人才。也许混迹职场三年,还只是一个“人手”而已。

改变环境还是被环境塑造

在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人与职完全匹配的情况。因此人与职之间必然会发生两种现象,一种就是人的力量大得足够改变环境,另一种就是人被环境塑造。这就像一个40号脚的人长期穿一双38号的鞋,长此以往,要么鞋破,要么脚变形。

职业规划的理论就是引导人们去寻找与“人”匹配的“职”,但同时也明确地告知: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匹配。因此,准备好改变是职场成熟的必然过程。当然,改变也不是无限的。一个40号的脚非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穿并最终喜欢36号的鞋,那人生基本就丧失穿鞋(工作)的快乐了。

因此,生涯规划与发展的目标,就是首先努力去寻找与自己天赋特征吻合的工作环境,然后努力塑造自己与环境适应。最后在能够与环境间游刃有余的时候,适时思考对环境改造的问题。

于是,初入职场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去发现、学习新环境的规则,并努力去适应。

职场环境与大学环境有什么不同呢?

在大学里,你学习的是结构清晰的知识,获得的是抽象、理论性的原则。这些纯粹的理论是把许多实践里的个性删去,最后总结出一个共性的因果逻辑。这些在绝对假定的条件成立的理论,在实践应用中,需要把个性化的条件重新唤回。因为在现实工作过程中,你面临的是背景复杂的具体问题,经常面临临时性事件,这样你很难用一个固定的理论框架去套。因此,进入职场就要重新开始进行适应性、社会化的互动式学习。

有一次公司做产品的市场推广讨论,部门经理提及了一个方案。结果有一员工质疑道:“这样的推广方案,有没有理论支持?”当时引得大家愕然了好久不知如何应对。经了解,原来这个员工是研究生毕业,具有严谨的研究思维模式。但已经工作差不多两年的他,竟然还在用学院的逻辑来做非学院的实践。理论到底与实践如何互助而不是互制,这其实也是职业成熟度不高的人应该好好思考一番的。

没有“入圈”,就基本没有发展机会了

有一位名校毕业的研究生,进华为一段时间后,向任正非写了一封上万字的“企业发展万言书”,然而,他得到任正非的批示却是:“假如此人没有精神病,建议开除”。

许多学生以为在学校里学得了“真理”,然后期望用这些“真理”去改造世界。大家试想华为的那名大学生,他所提出来的华为发展建议有没有可行性?

再次要说明的是,理论向现实过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也反映出企业与学校文化的巨大不同。在学校里,你可以为“一个针尖上到底可以站几个天使”争论不休,但在企业里,大家看的是结果。职场适应,需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迅速适应。任正非的意思很简单:请你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事实上,这个大学生身上发生的事件,在过去却常常被当做关心企业的正确事情而大加表扬,这个显著的错误惯性,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