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黑河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人数下降,工资水平有较大幅度增长。
一、从业人员减少
(一)总体情况
2019年我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177086人,同比减少43593人,下降19.8%。
从国民经济类型看:国有单位123752人,同比减少69352人、下降35.9%;集体单位1074人,同比减少272人、下降20.2%;其他单位52260人,同比增加26031人、增长99.2%。
从行业门类看:呈现“八增十一减”态势,其中降幅较大的有:农林牧渔同比减少61099人、下降55%;金融业同比增加10814人、增长185.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同比增加2712人、增长473.3%;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业同比增加6642人、增长22.9%。
(二)影响因素
1、农垦数据影响我市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变化较大。2018年农垦划归地方,使我市一产从业人员期末人数111063人,占城镇非私营从业人员的50.3%,但实际上这些人员都是农民,有土地,没有工资收入。2019年农垦改制后这部分人逐渐从单位人数中剥离出去,使我市期末从业人员同比下降较大。
2、金融业中的保险业除在编职工外加强了外勤人员统计,金融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16631人,同比增长185.9%。保险业外勤人员是与保险公司签订劳动合同,赚取佣金,这部分人收入不固定,人员流动较大,在以前年度统计时此类人员统计不全,2019年年报数据与四经普数据衔接,加强了对此类人员的统计,使金融业从业人员增幅较大。
3、近年来我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渐显,机关事业单位尤为突出,当前大数据和云计算对工作人员素质要求更高,为解决此类问题,政府大量聘用见习大学生,使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增幅较大,主要涉及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业。
4、人口流失也是我市城镇非私营从业人员减少的原因。2019年全市户籍人口1580526人,同比下降0.8%,其中18-60岁户籍人口1043950人,同比下降1.6%。
二、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稳步增长
2019年我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50272元,同比增长23.6%。
从行业门类看,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教育业79888元,卫生和社会工作77317元,采矿业71757元,分别为全市平均水平的1.59倍、1.54倍和1.43倍。年平均工资最低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业23822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8223元,房地产业28911元,分别为全市平均水平的47.4%、56.1%和57.5%。
从增长速度看,年平均工资增速最高的三个行业依次为批发和零售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增长19.3%、17.4%和14.9%。增速最低的三个行业依次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制造业,分别下降41.2%、38.1%和17.8%。
从执行会计标准类型分组看,年平均工资最高的是机关71264元,为全市平均水平的1.4倍。年平均工资最低的是其它单位28250元,为全市平均水平的56.2%。
三、存在问题
1、行业间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差异较大。十九个行业中平均工资最高的是教育业,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79888元,同比增长9.6%,比全市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高29616元,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23822元,同比增长9.6%,比全市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低26450元,全市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最高行业是最低行业的3.35倍。
2、城镇非私营单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及增速明显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2019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90501元,全省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68416元,我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50272元,占全国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的55.5%,占全省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的73.5%。
3、经济发展缓慢,制约我市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增长。从全国分行业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看较高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而我市分行业年平均工资较高的行业是教育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经济发展中缺少高科技的行业拉动,平均工资增幅只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的单位拉动,使我市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后劲不足。
4、农垦系统工资对我市平均工资影响仍然较大。2018年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农垦系统属地移交,对我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工资水平影响显著。移交后我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220679人,其中农垦从业人员102463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46.4%。全市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40679元,在全省最低,比全省平均工资(60780元)低20101元,比上年同期全省平均工资排名下降7位。2019年,农垦改制后一部分农业人口从从业人员中剥离出去,年平均工资50272元,同比增长23.6%,在全省的排名比上年同期上升2位,但年平均工资仍比2017年低205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