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名著的读书笔记【精华篇】

思而思学网

 外国名著读书笔记1

“若干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那个遥远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开篇这样写道。布恩地亚上校记忆犹如一滴墨水坠落在宣纸上,无法停止地渲染开来。

恰如《百年孤独》这个题目给人感觉一样,开篇这段话,马尔克斯将时间和空间拉长延展,给读者以脱离现实时间魔幻般感受。

1965年马尔克斯开始创作《百年孤独》,1967年6月29日小说发表。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马尔克斯。马尔克斯曾言:“活着为了讲述生活,生活并非一个人经历,而是他记忆。”《百年孤独》里描述那样一个几乎神话般世界,那里有马尔克斯童年眼中整个拉美国家真实历史影射,有近代拉美社会百年变迁缩影和拉美人民精神意识,同时也融入了人类百年生存斗争历史和凝聚经验和精神,同时还提出了对现代人和社会命运发展前途思索和探讨。所有这一切内涵意义使《百年孤独》成为一部具有史诗意义作品。

小说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与邻居发生口角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鬼魂不断出现在他们生活中,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爆发和外敌入侵,布恩地亚氏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男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密码,而这个密码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意味。而这个带尾男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小说架构是一个往复循环结构,不管是情节或者是时间,甚至是人物名字。马尔克斯将布恩地亚家族和读者拖入一个循环时空中,让布恩地亚家族去经历循环命运,让读者去感受布恩地亚家族荣辱兴衰。作品自身奇幻还不足以实现魔幻现实主义这一风格完整性,同时读者在作品阅读过程中镶嵌也是不可或缺一部分。

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百年孤独》以复杂背景和离奇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作品充满了理想光辉。遥远马贡多小镇上发生着离奇事情:奥雷良诺领导了32次起义结果都失败;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在晚年不断地织裹尸布;奥雷良诺第二则是不断地修理门窗;俏姑娘雷梅苔丝每天要洗好几次澡;小镇马贡多一场骤然而至雨持续下了四年十一个月又两天,此后十年,马贡多滴雨未下;布恩地亚家族人对美尔加德斯磁铁痴迷不已并且反复上当;第七代奥雷良诺是一个出生就有尾巴男婴,却被蚂蚁咬烂后拖进蚁穴;随后一场飓风吹走了马贡多小镇,吹走了一切,比那场持续四年十一个月有两天暴雨带走更多……读起来总是给人很虚幻很缥缈如此不真切感觉。

马贡多百年变迁和布恩地亚家族兴衰荣辱,是整个拉美社会变迁一面镜子。

外国名著读书笔记2

对于爱理解,我仅限于对亲人之间,朋友之间爱理解,对于爱人之间那种爱,我并不是很理解,但看完《呼啸山庄》之后,我感受到了那是一种非常强烈感情,因为我感受到了主人公希刺客厉夫对凯瑟琳那种深沉爱。

因为希刺客厉夫是流浪儿缘故,他性格有点孤僻,但是凯瑟琳天真开朗,让他渐渐打开心扉,他接受了凯瑟琳这个玩伴,甚至在长大一些后,他发现自己对凯瑟琳深深爱,并且毫无疑问,凯瑟琳也同样爱着希刺客厉夫,他们一起度过一段相当愉快日子,当然要在辛德雷?恩萧不捣乱情况下,这种愉快才能成立。辛德雷是凯瑟琳哥哥,他讨厌希刺客厉夫,因为他觉得希刺客厉夫夺走了他父亲爱,所以他欺压他,处处找他麻烦,而就是这些点点滴滴,让希刺客厉夫对他产生了恨意,并且随着他长大而一发不可收拾……

他为自己身份地位感到懊恼,羞耻甚至是痛苦,因为他因为这个而失去凯瑟琳,虽然没有失去她爱,他依然是凯瑟琳最爱人,但是他却得不到凯瑟琳,娶不到她,因为凯瑟琳那可悲可怜虚荣心,因为她顾及到当时社会强烈等级观念,使她放弃了真爱,转而选择了画眉山庄少主埃德加?林?,她发誓她爱埃德加,我也相信她是爱他,但是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明白,她违背了她心,她背叛了她最爱??希刺客厉夫。希刺客厉夫为她这个决定感到悲痛,所以他选择离开三年,用这三年时间,他变了一个样,他变成一个带着绅士面具恶魔,并且开始了他复仇之计……

希刺客厉夫,他像魔鬼一样,伤害了几乎每一个人:他使辛德雷变得一无所有,使他失去了呼啸山庄,自己则取而代之地成为了山庄新主人,使辛德雷在痛苦和悔恨中度过了自己余生;他不顾凯瑟琳坚决反对,热烈地追求已对他产生强烈爱慕之情伊莎贝拉?林?,并且带着她私奔了,但并不是爱她,而是为了自己复仇计划,而伊莎贝拉则可怜地成为了希刺客厉夫手中棋子,当她发现时,已为时已晚,最后可想而知,他毁了一个原本可以在家过舒适生活贵族小姐,让她变成了一个要为生活拼命工作劳作妇女,让她也在悔恨和恐惧中度过余生;他不计后果地一次又一次地见凯瑟琳,让凯瑟琳原本已经平稳病情,出现了恶化,就这样,他出现间接地导致了凯瑟琳离去,终于在生下女儿凯瑟琳?林?后,就永逝长辞了;他使埃德加失去了最爱凯瑟琳和亲人伊莎贝拉,甚至伤害了他唯一亲人凯瑟琳?林?,使他性情变得阴郁而不再开朗;他残忍地利用了他唯一亲人,他儿子林??希刺客厉夫,逼凯瑟琳嫁给林?,为只是得到画眉山庄,但当他儿子死后,他却一点也不难过;他使凯瑟琳度过了一段痛苦难捱日子,并且对她拳打脚踢;他甚至害了辛德雷儿子哈里顿,让他从一个绅士变成满嘴脏话粗人……

希刺客厉夫恨很极端,他将恶魔手伸向了所有人,即使这些人中有一部分是无辜。而他爱同样也是极端,我想他恨与他爱是成正比。他在凯瑟琳死后以及在他自己快要死时候,他说他看到了凯瑟琳,并且在他房客洛克乌德先生说做梦时看到了凯瑟琳是,他居然对着打开着窗,哭着呼喊着凯瑟琳名字,可想而知,他对凯瑟琳爱已经深入骨髓,是任何情感都无法取代,这也是为什么,到最后时候那么孤单,没有人敢亲近他,因为他拒绝了所有人,他把所有爱都给了凯瑟琳,虽然凯瑟琳已经离他而去了……

希刺客厉夫将爱与恨当成了他全部,但可悲是,最后他得到了他想要一切,他得到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他让他恨人都得到了悲惨代价,但是那一刻他却觉得空虚,他没有了恨,他失去了活在这个世界上意义,他心中存在应该就只有对凯瑟琳无尽爱,所以他选择去找凯瑟琳,当他生命开始倒数时候,那四天有时他会展现出真心笑容,也许那一刻他想到并且看到了他最爱凯瑟琳,在一个风雨交加夜晚,希刺客厉夫停止了呼吸……

希刺客厉夫爱是极端,他恨也是极端,而这两种感情都是折磨他源头,折磨了他一生,但是我觉得作者是仁慈,在最后时候,将希刺客厉夫和凯瑟琳葬在一起,这也算是对希刺客厉夫最后安慰与救赎吧……虽然或许有很多人都会说,希刺客厉夫最后下场是他自食其果,但是我想没人能否认他对凯瑟琳爱执着,这也许就是他身上惟一闪光点,虽然显得苍白无力,但是它是真实存在过,这也成为了希刺客厉夫黑暗苦涩人生中唯一亮点了……

当然在这本书中,除了希刺客厉夫和凯瑟琳苦涩爱情外,还有几段令人印象深刻爱:埃德加终生爱着凯瑟琳,但是他可悲之处就是永远不到凯瑟琳完整爱;哈里顿和小凯瑟琳之间那种年轻人之间简单爱;以及在听完丁耐莉叙述故事之后,对小凯瑟琳产生爱慕之情洛克乌德先生这种隐密之爱。

全文由见证所有事发生老管家丁耐莉之口来讲述,以一个旁观者角度去叙述,而听众就是房客洛克乌德先生,以一种讲故事形式向读者展现这个跌宕起伏,情感复杂成年旧事,整件事发生在几十年中,但是每一件事都让人印象深刻,每一段感情都让人为之唏嘘,这种细致写作手法也许就是作者艾米莉?勃朗特魅力所在。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爱是神圣,不要让任何利益,金钱,权利这样字眼去亵渎它,爱是需要好好经营,因为只有坚持心中真爱,无论结果是什么,起码过程是幸福,并且你也曾真心幸福过;而恨是邪恶,但是我不能指望每个人心中都不存在恨,因为每一个人内心都充满善意,那是不切实际,而且恨有时候都能成为某些人心中一种信念,但是我希望那些心中有恨人,将你恨压制住,不要让它一发不可收拾,因为到最后你就会像希刺客厉夫一样,内心变得很空虚,变得一无所有。

外国名著读书笔记3

外国文学,作为大学期间一门必修课,起初令我很是头疼,其中最重要原因可能除了文学背景之外,作品中长长人名也是非常之头疼。开课了,在我见了雷小青老师(同时也是我论文指导老师),直至听了她课之后,我竟也渐渐喜欢上了它。闲余时间,去图书馆借过几套文学书籍,其中《红与黑》是印象比较深刻。

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十分成功地塑造了于连?索黑尔这个极富时代色彩,又具有鲜明个性艺术形象,而且通过主人公经历,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广阔时代画卷,触及到当时许多尖锐社会问题。

书中最主要三个角色:

1。于连:一个木匠儿子,长得清秀英俊,一心想进入上流社会。

2。雷纳尔夫人:市长夫人,长得端庄美貌。当她看到了年轻英俊于连后,被他所吸引,不自觉地爱上了他。后来事情被人察觉,两人不得不分开,但她仍然一心想着于连。后来教士逼迫她写了一封诽谤于连信,破坏了于连婚姻。

3。玛蒂尔德小姐:巴黎一个很有势力侯爵女儿,长得天姿国色,但生性古怪。她后来也爱上了于连,并且不顾父亲反对,坚持要嫁给他。

十八岁于连外表英俊,尽管出身贫寒却心高气傲。他渴望挤入上流社会,却又"对上流社会,只怀着仇恨和厌恶,事实上,上流社会只在餐桌末端接纳了他,这也许是他产生仇恨和厌恶原因。"在当时法国,家庭教师在上流社会眼中是与仆人一样级别,甚至连吃饭也不能与主人同桌。胸怀大志于连尽管非常渴望挤入上流社会,非常珍视去市长家做家庭教师机会,但他宁愿继续做木匠甚至逃离家乡也无法忍受与仆人一起吃饭侮辱,经过抗争才被破格允许与主人同桌吃饭。他坚强,他高傲,他虚荣,自尊心之强,在某种程度上是令人钦佩。

雷纳尔夫人对于连有好感,不仅因为他年龄小,聪明,干净,对她视为生命一样重要三个孩子很友好,还因为于连贫寒和可怜。于连没有了母亲,父亲视他为家庭负担,两个哥哥甚至当着雷纳尔夫人面把于连打得"满脸是血,昏倒在地"。想到于连不幸遭遇,她常常伤感地流下泪来。当她发现于连由于贫穷而没有足够内衣时,终于决定瞒着丈夫送点钱给于连,没有想到却遭到了于连愤怒拒绝,于连将此看成是对他羞辱。这不但没有使雷纳尔夫人产生恶感,反而更加敬佩起于连来。终于日久生情,不知不觉爱上了于连。

在那段时期,他与雷纳尔夫人发生了暧昧关系,大部分是为了反抗和报复贵族阶级对他羞辱。但是,纸醉金迷,利欲熏心上流社会也腐蚀了于连灵魂,助长了他向上爬欲望和野心。,

于连进入阴森恐怖神学院后,亲眼目睹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丑恶内幕,于是他便耍起了两面派手法,这种表里不一行为居然得到院长表睐和宠幸。神学院生活进一步扭曲了于连性格,强化了他向上爬野心和虚伪作风。于连给木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后虽然还不时流露出平民阶级思想意识,但在受到侯爵重用,征服玛蒂尔德小姐后,于连"平民阶级叛逆心"已消失。他成了复辟王朝忠实走卒。正当于连一步步走向他所向往"光明"时,因枪击雷纳尔夫人而彻底断送了自己前程,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作为一部优秀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作者却给予主人公于连了他深切同情,通过人对欲念执着追求与追求不到痛苦来批判那个时代特定社会现实,这也是《红与黑》流传至今魅力长存原因。

外国名著读书笔记4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代表作之一,是“凡尔纳三部曲”第二部,本书狐妖描述了阿龙纳斯在一次意外中遇到神秘人物印度达卡王子,然后跟着他游艇经过海底,看到海底里面各种新奇事物及美景。同时也遇到海底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

假期里,抽时间拜读了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先生所著《海底两万里》这本名著,感慨万千。

凡尔纳先生一生写了六七十部科幻小说,成了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科幻小说家。而《海底两万里》写于一八七零年,是凡尔纳著名科幻三部曲中第二部。其中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

在拿到这本书时候,心里还在想:这无非是一本科幻小说,随便翻翻吧。可是在翻时候,却深深地被它内容所吸引。

这部小说叙述了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故事。这事发生在一八六六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大怪物,他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脊背上。其实这怪物并非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潜水船。潜水船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船身坚固,利用海洋发电。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作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海生动植物和水中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水船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把他所知道海底秘密公布于世。

这部作品集中体现了凡尔纳科幻小说所有特点。曲折紧张、扑朔迷离故事情节,瞬息万变人物命运,丰富详尽科学知识和细节逼真美妙幻想融于一炉。作者独具匠心,巧妙布局,在漫长旅行中,时而将读者推入险象环生险恶环境,时而又带进充满诗情画意美妙境界;波澜壮阔场面描绘和细致入微细节刻画交替出现,读来引人入胜。

最令我佩服是凡尔纳先生想象力。一八七零年小说出版时候,人们还没有发明可以在水下遨游潜水艇,甚至连电灯都还没有出现。可是他成功塑造出了鹦鹉螺号潜水艇。在小说发表25年后,人们才制造出了真实潜水艇,这与小说描写大同小异,这是怎样预见力?所以说凡尔纳作品中幻想都以科学为依据。他许多作品中所描绘科学幻想在今天都得以实现。

书中都包含了大量科学、文化、地理和地质学知识。在引人入胜故事中,还告诫了人们在看到科学技术造福人类同时,重视防止被坏人利用、危害人类自身危机行为;提出要爱护海豹、鲸等海洋生物,谴责滥杀滥捕观念。这些至今仍然热门环保话题,早已在两百年前就有先知者呼吁,可见留下有关人类正义更深层次思考,才是此书让读者感受丰富多彩历险和涉取传神知识后,启发我们以心灵更大收获。

并不是每一本科幻小说都像《海底两万里》一样富有强烈可读性,它作为一本不是凭空捏造而是远见加博学累积成小说,不但为对海底知识了解不详尽读者解读了他们旅程,更让后人看到了古人智慧与文明。整部小说动用大量篇幅,不厌其烦地介绍诸如海流、鱼类、贝类、珊瑚、海底植物、海藻、海洋生物循环系统、珍珠生产等科学知识,成为名副其实科学启蒙小说。

外国名著读书笔记5

初中时代曾读过一些文学名著,其中有一篇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童年》。高尔基出生在俄国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一个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岁走向社会,饱尝了人生辛酸。而《童年》正是根据他童年生活而写成,可以说是自传体小说,正反映了当时社会现状。

小说中主人公同样是三岁丧父,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个性情粗暴、自私小染坊主,但已快濒临破产。而两个舅舅也是同样粗暴、自私市侩,甚至他们儿女也沿袭着这样风气。阿廖沙就在这样家庭中饱受虐待:外祖父经常痛打外祖母及孩们,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了一场。在这样环境下阿廖沙幼小心灵能不觉得恐慌和不安吗?!所以这本书都会令我们每一个人感到不快和压抑,这也是必然,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恻隐之心。

处在这样丑陋社会,我们不得不担心阿廖沙心灵会不会也被玷污?但幸好这世界也不完全是丑陋不堪一面,身边还会有善良正直人存在,他们给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是属于光明。在他生命中最重要一个人便是他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心窝中去了。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蔼、最有人性形象,她总是用她温存给予阿廖沙发芽了,长成了参天大树,有了羽翼保护,阿廖沙世界就不会再任凭风吹雨打了。祖母抚慰了他心灵上创伤,而真正教他做一个正直人是老长工格里戈里。当然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小茨冈”也同样教会了阿廖沙如何面对生活艰难,但他却被两个舅舅给害死了,然而我觉得与其说是被他们害死,还不如说是被这个黑暗社会所吞噬。高尔基正是以他无产阶级作家特有感情和娴熟艺术技巧,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成功地再现了阿廖沙作为一代新人从觉醒到成长艰难历程。

高尔基在作品开头就写到:“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于相信,竟会发生那样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蠢货’黑暗生活中,残酷事情太多了。”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黑暗另一面,还有一种叫做光明东西在那隐隐发光。只要还对光明充满希望,那么这一点点微弱火光就可以被放到无限大,直至洒到每一处阴暗角落。我想这大概就是高尔基想要表达另一个更直接更迫切主题??批判俄国几世纪以来形成小市民习气,痛斥小市民卑鄙灵魂。让这种卑鄙灵魂消失,正是无产阶级努力方向,直至今天还在继续。

而我所要说就是不要对任何不堪现实失去信心,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但你想想,黑暗过去,黎明曙光总会到来。只要你仍能保持不灭信心,做一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人,那么你光明定会到来。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