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解放思想找短板发言稿精选三篇

思而思学网 2024-01-08 15:50:20

导语:对于补齐短板,认认真真找短板是前提,找准短板、找好短板,尤其显得重要和迫切。下面是2017年最新解放思想找短板发言稿,欢迎参考。

篇一:2017年最新解放思想找短板发言稿

“你是为党说话还是为人民说话”、“法律是听我说的”……类似这样的雷人雷语,暴露了部分基层干部的无知无畏与麻木不仁。

思维决定行动,思维方式决定工作方式。言语间的任性、工作中的错漏,归根结底,还是思想认识上的不足。

12日晚,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夜会”全省县委书记的主题便是“认认真真找短板,扎扎实实补短板”。表面上看,自然是希望大家能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发展现状查漏补缺,彰显浙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杆省份”应有的题中之义。但往深里瞅,这实际上还包含了领导干部如何弥补自身短板的问题。

领导干部是各地发展的“舵手”。船出问题了,舵手还能修;舵手出问题了,船造得再好也没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找舵手的短板比找船的短板,更为要紧。

人无完人。首先,领导干部要勇于承认自己所存在的思维短板。须知,认识到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一半。怕就怕领导干部爱面子、放不下架子,抑或是自我感觉良好,没有自省精神。碰到问题不是“拍脑袋”,就是“拖字诀”,这就麻烦了。其实,补短板的内在逻辑,与践行“三严三实”是一脉相通的。认识你自己,意识到缺点,才能有所长进。

当然,思维短板因人而异。有的,是学习意识不高:学习文件、贯彻精神的时候,稿子念过,大会开完,就算学好了,不去真正静下心来,琢磨个中的缘由对策、内涵外延;有的,是创新意识不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工作上不求“干成事”,但求“别出事”;有的,是长远意识不够:讲直白点,就是短视,只管自己在任时的政绩,不愿做长期投入,生怕“为他人作嫁衣裳”……

个性问题的背后,总能提炼出一些共性策略。比如,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辩证思维解忧难、以法治思维图善治、以系统思维聚合力、以底线思维定边界、以创新思维增活力……这些,都对。

但,面面俱到往往更容易流于形式,让人无所适从,难以落实。在我看来,这些思维的匮乏,实质上,还是思想不够解放。对“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的温床,还抱有留恋,不情愿、不乐意、不善于甚至不敢于去破除旧观念,拥抱新变化。

在这个急剧变化的社会中,这样的想法,是最要不得的。

解放思想是什么?就是要大家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努力使自己的思想与实际相符合。

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变革之日新月异,前所未见。很多新问题、新矛盾的凸显,没有历史参照,没有既定经验,一些领导干部难免“本领恐慌”,茫然四顾,不知所措。比如,对新媒体视如洪水猛兽;对人们的新诉求不知如何应答;对各类盘根错节的“硬骨头”,选择息事宁人,把难题留给后来人……

所有这些,都要从解放思想上来破题。思想解放了,行动才能显实效,担当精神才能亮出来,我们浙江这两年一直在呼唤的“狮子型干部”才能脱颖而出。

深化改革行至今日,低垂的果子已经摘得差不多了,是时候垫垫脚尖张张手了。

是迎难而上,还是畏难而退?

篇二:2017年最新解放思想找短板发言稿

用长短不一的多块木板箍成的水桶,其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能是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这就是著名的“水桶定律”,或者称为“短板理论”。

按照短板理论,新区建设成效的大小,不是由最长的“长板”决定的,而是由最短的“短板”决定的。因此,一个部门、一个单位若是新区建设中的短板,就要尽快把它补长,或者把短板抽掉换成长板,否则这个部门、这个单位就会成为新区建设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

“树标杆、补短板、求突破、走前列”大行动动员大会后,各部门、各单位都在找短板。不同水桶有不同的短板,找短板要结合各自实际。省里找短板和市里找短板,内容就有所不同。舟山市要查找的主要是新区建设速度和质量上的短板,因为这是当前制约舟山新区发展的关键性短板。同样,各部门、各单位职责不同、任务不同,阻碍和影响加快发展的“拦路虎”不同,找短板也应该从实际出发,分清主次,找到真正的短板。

找短板切忌“空对空”,从概念到概念,或者避重就轻,整理出一些无关痛痒的不足之处、偶然发生的个别事例权当短板,这样是无法找到真正短板的。要围绕市里提出的新区建设“冷、慢、推、怕、乱、散”六方面问题,寻找“理念”“项目”“机制”“效率”“要素”“干劲”六方面短板,有什么短板就补什么短板。

同样,补短板也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如果把一般性的工作安排也当作补短板的措施,那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短板问题的。特别是有些短板是多年的沉疴宿疾,有些短板是改革深水区的顽石险滩,有些短板纠葛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没有一点虎口夺食的勇气,没有一点先行先试的胆略,没有一点运筹帷幄的智慧,那是万万补不齐短板的。所以,对短板要深入研究,精准施策,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拿出行之有效的具体方略,达到补齐短板的最大成效。

补短板,还要深刻认识短板形成的原因,特别是要多从主观能动性的角度考虑短板问题。尽管短板都是长期矛盾累积形成的,有些短板还牵涉面广,是综合性问题,但一些干部不严不实、为官不为,是短板普遍存在的原因。因此补新区建设的短板,首先必须补拖拉懒散不想为、推诿耍滑不愿为、求稳怕事不敢为、无利不往不肯为、能力不足不会为的短板。

从这点而言,干部观念保守、能力不够、干劲不足是最大的短板。找短板,首先要解放思想。对于一些高难度的短板问题,就更加需要勤学善思的钻劲、攻坚克难的闯劲、甩开膀子的干劲、久久为功的韧劲、敢为天下先的心劲。“五劲”齐发,才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坚决要上,才会不在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亦步亦趋中贻误良机,不在求稳怕乱、左顾右盼、患得患失中踌躇不前,不在等资金、等政策、等审批、等领导表态中无所适从。

当然这会带来一些风险。但鼓励担当、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精神”现已确立,区级层面上普陀区已率先推出“容错机制”,市级层面的“容错机制”也已呼之欲出。相信这能够为创业者、改革者、创新者遮风挡雨,撑腰打气。只要出自公心,没什么可怕的。

篇三:2017年最新解放思想找短板发言稿

解题要有思路,攻坚需有利器。面对“三期叠加”新情况、结构调整新任务、转型发展新考题,广大党员干部的状态怎样、能力如何至关重要。既有坚定信心、奋发有为的“精气神”,也有能力增强、素质提升的“硬实力”,才能做到心中有底气、手里有办法、脚下有路子,挑起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担子,完成好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当前,无论在改革开放前沿的自贸区,还是在老少边穷地区,很多干部不约而同或拿起书本、或深入调研,针对工作中的难点困惑学知识、补短板、寻对策,体现了主动应对现实挑战、努力破解“本领恐慌”的自觉。

深刻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从历史维度和时代高度审视,我们已经步入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发展新阶段,面临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新跨越。正因此,出现能力不足的状况在所难免,补上能力欠缺的短板就愈发迫在眉睫。

事物发展总是与各种矛盾相伴相生。有矛盾有风险本身并不可怕,关键要有化解矛盾和排除风险的决心和办法,不能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束手无策、无所作为。决心要靠管用的办法来体现。愿不愿找办法、会不会想办法、有没有好办法,是对干部状态、思想方法、工作能力的全方位检验。一事当前,是盲目自信、不懂装懂,还是直面问题、破解难题;是一筹莫展、等待观望,还是勇于实践、积极探索,怎样选择,既是一种主观态度,更展现实际工作能力。能力不会与生俱来、从天而降,只能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历练、不断提升。

从总体上看,与今天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本领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随着形势和任务不断发展,干部在思想认识、工作方式、行为模式上也面临深刻转变,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的问题越来越凸显。从现实来看,有四种能力最需要提高、最需要补课--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发展的能力,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简政放权之后加强服务与监管的能力,全面深化改革的落实与创新能力。只有针对这四个方面的能力不足加强专门培训、进行顶层设计和路径安排,立足当前实际,着眼长远发展,打造一支发展有本事、担当有激情、依法善作为的干部队伍,才能让难题有效破解,工作充满活力,确保事业发展势头不减、冲劲不弱。

克服本领恐慌、提升“四种能力”,是客观紧迫要求,更需要转化为主观强烈意愿。存在本领恐慌,表明干部能力不能很好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正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只要把这种危机意识、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担当精神结合起来,就能充分调动化危为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以贯彻落实《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为契机,有效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保持“有为上进”的状态,针对工作问题、发展难题学以致用、干以促学,使干部在学习实践中提高履职尽责的实际能力。

问题是改革的导向,难题是能力的砺石。当前,结构调整转型的“两难”选择,经济提质增效的更高要求,以及民生改善的更多诉求,经济发展同保护生态的协调统一等问题亟待破解。广大干部就是要有不服输的精神、善钻研的劲头、勇担当的意识,敢于在困难面前逞英雄、显身手,带领群众闯出发展新路子。实践是工作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推动发展的力量之源。越是困难叠加、阻力重重的时候,越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身处生产生活一线,改革部署贯彻实施难点是什么、阻力在哪里,群众的体会最准确;转型发展的对策是什么,出路在哪里,群众的探索最鲜活。只有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按“三严三实”要求砥砺工作作风、校正工作导向,才能把群众中蕴藏的无穷智慧和力量集中起来、激发出来,实现中央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探索紧密结合、有效对接,打通改革“中梗阻”,增加群众获得感,凝聚起攻坚克难、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千难万难,只要重视就不难;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扎扎实实强本领,兢兢业业干实事,在攻坚克难中提升自我,在善作善成中开拓进取,广大干部必将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舞台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镌刻无愧于时代的实干印记。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