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王牌专业有英语、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护理学等,以下是具体完整名单一览表,供大家参考。
一、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王牌专业名单
1、2019-2021年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英语、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陕西省“双一流”培育项目:护理学
3、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二、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专业排名
专业档次 | 全国排名 | 专业名称 | 星级排名 | 办学层次 |
A+ | 3 | 建筑学 | 6★ | 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 |
A+ | 13 | 护理学 | 6★ | 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 |
A+ | 27 | 英语 | 6★ | 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 |
A+ | 28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6★ | 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 |
A | 12 | 汉语国际教育 | 5★ | 中国一流应用型专业 |
A+ | 17 | 物联网工程 | 5★ | 中国一流应用型专业 |
A | 34 | 工商管理 | 5★ | 中国一流应用型专业 |
A | 37 | 土木工程 | 5★ | 中国一流应用型专业 |
A | 38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5★ | 中国一流应用型专业 |
A | 54 | 电子信息工程 | 5★ | 中国一流应用型专业 |
A | 55 | 汉语言文学 | 5★ | 中国一流应用型专业 |
A | 56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5★ | 中国一流应用型专业 |
A | 5 |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 4★ | 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 |
B++ | 23 | 制药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 |
B++ | 57 | 思想政治教育 | 4★ | 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 |
B++ | 58 | 物流管理 | 4★ | 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 |
B++ | 60 | 视觉传达设计 | 4★ | 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 |
B++ | 66 | 环境设计 | 4★ | 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 |
B++ | 72 | 小学教育 | 4★ | 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 |
B++ | 87 | 软件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 |
B++ | 87 | 学前教育 | 4★ | 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 |
B++ | 100 | 会计学 | 4★ | 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 |
B+ | 18 | 经济与金融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33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35 | 园林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36 | 康复治疗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40 | 广播电视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53 | 工程造价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57 | 数字媒体艺术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79 | 美术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128 | 旅游管理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142 | 市场营销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三、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简介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古长安,东依历史文化厚重的少陵塬,南眺秦岭,西临现代化大学城,北与市区融合。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人才培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强化专业特色,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专业认证,从学校办学实际出发,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大引进优质课程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推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翻转课堂和项目化教学。坚持能力导向,搭建了“平台(通识课、专业课、方向课三个平台)+模块(方向课有两个以上的模块供学生选修)”的课程结构体系和“三平台(课程实验平台、实验课平台、实习平台)三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的结合、实习实训与就业的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与陕西省康复医院携手合作,发挥学校和医院两种资源优势,进行“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大连东软集团进行校企合作,开展“嵌入式”培养。
学校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等质量工程项目,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和全省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等各级各类赛事中获奖众多。
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科研管理机制改革,坚持以“科研强校、科研兴校、科研促教”为指导,以“服务学校、服务教学、服务教师”的全面服务观念,不断更新理念,制定和优化科研管理政策,推动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着力提升科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