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宿制制学校调研报告【多篇】

思而思学网

2017年农村寄宿制学校调研报告【一】

寄宿制学校是针对偏远农村教学片分散、师资配置不平衡、教学设施滞后局面探索出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有利于资源整合、教学管理及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201X年以来,我市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总体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1X〕833号)、《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安徽省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等精神,结合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大力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满足农村孩子在校学习、生活需求。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市、县区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综合利用好人力、物力和财力,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村中心学校寄宿制教育基础建设,多途径、多渠道发展寄宿制教育。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我市寄宿制学校建设初具规模,寄宿制学校管理也日趋规范。

为全面了解我市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现状,更好地服务农村在校住宿学生,解除家长后顾之忧,进一步推进农村教育健康和谐发展,12年9月份,市教育局要求各县区教育局深入所辖各寄宿制学校,对寄宿制学校建设及管理情况认真开展调研工作。今年3月份,市教育局又安排专人赴各县区开展专项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举行座谈、听取汇报、收集资料等方式,向家长、学生、教师、学校负责人等详细了解全市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管理基本现状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基本概况

在寄宿制学校建设方面,利辛县先行一步,从2005年到201X年,争取国家寄宿制项目69个,资金3946万元,新建校舍5.9万平方米。

从201X年国家开始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到2012年,我市共争取项目56个,面积156567平方米,投入资金9671万元。其中涡阳县争取国家中西部农村初中工程项目25个,103684平方米,投入资金5288万元;蒙城县争取国家中西部农村初中工程项目13个,17294平方米,投入资金1702万元;谯城区争取国家中西部农村初中工程项目11个,17872平方米,投入资金1458万元;利辛县争取国家中西部农村初中工程项目7个,17717平方米,投入资金1223万元。另外,我市通过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等项目,争取用于寄宿制项目资金17259万元。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各县区也通过自筹资金为部分学校建设宿舍、食堂、厕所等寄宿制项目,为学生在校寄宿提供方便。特别是2010年以来,各县区根据各自的学校布局调整规划,进一步扩大了寄宿制学校建设。2011年,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亳发〔2011〕14号),要求县区设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专项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确保3年内每乡镇至少建成一所标准化寄宿制学校,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较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根据各县区上报的规划,市教育局认真编报了《2011-2013年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寄宿制学校项目建设规划》。根据规划,2011-2013年我市应建设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寄宿制学校98所。2011年,我市各县区已完成了24所标准化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任务,基本上能够满足现有寄宿学生的寄宿需求。

据统计,2005至2012年,全市共投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37607万元,其中,中央及省级资金27656万元、市及县区投入9951万元。城区寄宿制学校建设主要由地方财政负担。

目前,全市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645所,在学生653559人,其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212所,在校生286974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寄宿制学校147所(初中131所、小学16所),在校寄宿学生56547名(初中49531、小学7016人)。

在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同时,各县区以“管理精细化、服务满意化”为工作目标,不断完善设施配套,优化学生寄宿环境。各寄宿制学校都配置了锅炉、馒头机、冰柜、洗碗机、消毒柜、电风扇等设施、设备,设置了宽敞明亮并富有文化氛围的学生餐厅,部分学校学生宿舍还安装了空调,寄宿生的住宿条件明显改善。良好的设施和舒适的环境,让学生吃有可口的饭菜、洗有温暖的热水、睡有舒适的木床、看有精彩的电视节目。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各寄宿制学校还为孩子们添置了图书、球类、棋类等文体用品,基本实现学生在校期间“学得好、吃得好、住得好”的“三好”目标。

二、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管理措施及特色做法

(一)教育主管部门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工作措施

在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过程中,市、县区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稳步推进建设进程。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要求,我市统筹制定寄宿制学校总体规划。在布局规划上,坚持不搞超标准建设,而是将寄宿制项目建设与校安工程、学校标准化建设等结合起来,避免重复建设。按照“安全、舒适、够用、实用”的原则,一次规划到位,确保投入一所,建成一所,发挥效益一所。各县区也结合各自实际,科学谋划,对学校布局进行了大幅调整,各乡镇教学点适当减少,逐步扩大中心学校办学规模和办学档次,积极为创建农村寄宿制示范学校奠定基础。

2.强化调度,形成合力

各县区为确保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寄宿制项目建设,成立了以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教育、发改、财政、国土、住建委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寄宿制建设领导小组,统一调度,加强协作,形成工作合力。领导小组通过召开工程调度会议,将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确保了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3.强化监管,确保质量

为实现对寄宿制项目的有效监管,我市实行统一规划、立项,统一勘探、设计,统一招标、监理,统一资金管理,统一验收、决算审计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同时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四制”管理要求,强化项目质量管理。为提高寄宿制项目管理水平,各县区通过举办教育项目管理人员培训班,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监管水平。督查是确保工程质量最有效的形式,各县区通过对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进行督查,及时查摆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限期落实整改,并通过召开现场会等方式,比对各寄宿制项目工程的建设质量,奖优罚劣,促进工程质量全面提高。

4.集中资金,专户管理

各县区在做好建设资金需求测算的基础上,实行资金集中管理使用制度;对急需建设的寄宿制学校优先安排建设资金,建一所,成一所。

寄宿制项目资金在使用方面实行专户管理,实现专款专用。资金支付实行报账制,按照工程实施进度、施工资料完善情况以及合同的相关约定,按时将资金拨付给施工企业。几年来,我市未发生截留、滞留、挤占、挪用寄宿制工程资金现象。

(二)寄宿制学校管理方面的特色做法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我市各县区寄宿制学校在管理方面的特色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内容

寄宿制学校的寄宿生吃、住、行等相对集中在校内,这给学校的常规教育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寄宿制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如《寄宿生生活管理制度》、《寄宿生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学生食堂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相关管理规章制度相继出台,内容涉及学生在校饮食、住宿、学习、课外活动、心理健康、回家返校安全等各个方面,为学校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为加强管理,谯城区还在寄宿制学校内部推行全程、全面、全员的“三全”管理办法。“全程”就是从学生入学到离校的全部过程都有管理任务;“全面”就是全方位,学校的每一个场所、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都有管理的具体要求;“全员”就是从校长到勤杂工,每一个教职员工都有管理学生的具体岗位和相应职责。寄宿制学校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对寄宿生的有效管理。

2.提高思想认识,落实岗位责任

各寄宿制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安全管理,基本形成了寄宿管理工作项项有目标、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的管理机制。

从调研情况看,部分寄宿制学校校园内安装有监控系统,配备了保安人员,安装了消防设施,强化了学校对安全工作的管理。大部分寄宿制学校实行校领导班子轮流值班制,班子成员除白天值班外,还要在校值夜班,确保每天24小时都有人值班在岗,全天候监管到位。值班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加强对学校的安全、规范管理,实行岗位负责制,并落实安全责任追究制。

3.突出监管重点,确保学生安全

在日常监管上,各寄宿制学校一方面强化学生在校期间常规化的安全教育,通过开展安全知识讲座、安全应急演练以及观看安全知识光盘等,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了饮食、住宿两项重点安全问题的监督管理。

(1)食堂管理。在食堂管理方面,首先是重点把好卫生关。大部分寄宿制学校能够做到原材料采购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并认真做好洗涤、加工、供应等环节的卫生工作;食堂从业人员持健康证上岗,定期体检;定期对食堂进行消毒等。其次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就餐环境,学校通过在餐厅张贴“知青时代已经远去,请别再插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宣传标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养成自觉排队领餐、文明用餐以及节约粮食等良好行为习惯。

(2)宿舍管理。首先,许多寄宿制学校通过登记表的形式建立了寄宿生个人登记档案,登记表内容包括寄宿生的姓名、班级、年龄、宿舍床位、家庭住址、家长联系方式等。这样,管理人员很快就能掌握每个寄宿生的基本情况,更便于处理学生在校期间可能发生的应急事件。夜晚巡床制度也是一项确保寄宿生就寝安全的有效举措,重点落实夜晚学生睡觉前查铺,查看是否有学生发病现象等情况。其次,各寄宿制学校注意加强对寄宿生的养成教育,要求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铺床叠被、日常洗漱、内务整理、卫生清理等,培养学生的自主生活意识、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大多寄宿制学校还定期开展“文明宿舍”、“文明寄宿生”、“卫生流动红旗”的评选工作,以此加强寄宿生养成习惯的培养。另外,对宿舍进行周期性消毒,谨防传染疾病在宿舍传播也是宿舍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4.注重心理辅导,加大资助力度

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寄宿制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不少学校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对寄宿学生特别是“留守孩子”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生活老师成了孩子的“代理爸爸”、“代理妈妈”,及时解决孩子心理上的问题,引导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不断完善助学机制,使一部分贫困家庭寄宿生得到了较好资助。为解决部分贫困家庭学生在学校的食宿困难,确保让贫困家庭学生能享受到寄宿制的待遇,各县区在严格执行“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机制。仅以涡阳县为例,2012年就有3080名家庭贫困的寄宿生享受补助待遇。

从总体情况来看,通过几年来的运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社会效益越来越明显。一是较好地解决了路远学生上学难和交通安全问题,进一步巩固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成果;二是为外出打工家庭的留守孩子提供寄宿服务,解除了外出打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弥补了农村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缺陷;三是调整了学校布局,整合了教育资源,有效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寄宿制学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供需矛盾依然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专职管理人员缺乏

自基础教育实行控编定编以来,寄宿制学校的生活老师编制不在学校定编之列,以至于许多学校无法配备专职的生活老师,生活老师的工作只是由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兼任,校领导班子轮流带班管理宿舍(据调查,全市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生活老师仅为604人)。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经验不足,难以适应寄宿制学校的管理需求,这种局面不利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健康发展。

(二)管理机制尚需改进

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和应急机制还不够健全。农村寄宿制学校兴办起步晚、经验少,受办学条件的制约,科学管理意识淡薄。目前学生宿舍管理缺乏一套科学、实用、全面、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不少学校虽然也制定了一些管理制度,但不全、不细,可操作性不强,学生宿舍管理存在随意性、自由性。

(三)大部分食堂具有盈利性质

许多寄宿制学校的领导为省去管理上的麻烦,干脆把学校食堂承包出去,收取一定的承包费用。这样一来,承包者就会以盈利为目的,致使饭菜质量不尽人意,营养搭配不尽合理,饭菜价格普遍偏高。同时承包者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采购食品原料时尽量采购廉价、散装的食品,使食品质量很难得到保证。把学校食堂承包出去后,学校基本上不再直接参与食堂的管理,从而导致管理不规范、监督不到位,客观上给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带来了诸多隐患,容易引发集体性饮食安全事故。

(四)学校管理难度加大

1.增加了学校管理难度。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后,确实给寄宿生家庭带来了诸多方便和好处,但也给学校管理带来许多不便和难度。由于寄宿生年龄的差异,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要求很难一致。在学校寄宿,学生要独立生活,在吃喝拉撒睡等方面都需要人管理,夜晚生病了,还要护送到医院治疗,并及时打电话通知家长。医治完毕,又要护送回校。个中的苦楚和艰辛,难于细说,只有值班老师和生活老师知道。

2.寄宿生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寄宿生中留守学生较多,多数留守学生是隔代带养或是监护人监管,缺乏教育监管力度,这些学生安全意识普遍较差,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学生寄宿后,意味着家庭与学校的关系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这种新的关系突破了教育层面的关系,上升到未成年人监护也就是法律层面的关系。寄宿制学校的安全问题使学校管理者忧心忡忡,现实的社会大环境不允许学校发生任何安全事故,但学校事故的偶发性是必然存在的,一旦发生事故,学校处境更加艰难。

3.留守学生周末监护难。受打工经济的影响,留守学生常年寄宿学校,很多学生因离家远,周六、周日也不愿回家。这些学生周末留在学校,吃饭要人做,脏衣要人洗,玩耍要人管,娱乐要人带,而学校既没有完善的设施,又没有专门的人员,更没有经费给双休日加班的老师应有的补助。让学校最担心的还是留守学生双休日在校的安全,学生有半点闪失,学校都担负不起。寄宿制学校的校长们都说:“每到双休日,校长心难安。”

(五)寄宿制学校的基础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

从整体来看,我市寄宿制学校的硬件建设还很有限,各类配套设施也参差不齐。大多数宿舍设备相对简陋,没有洗漱间,没有学生浴室;食堂设施配备还不够完善,相当一部分学校的餐桌凳不能满足要求,洗碗机、馒头机、消毒柜等设施设备还不能完全满足使用要求。教育资源配置不足,特别是音乐、美术、体育、图书阅览等资源严重不足,不能完全达到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要求,学校无法满足学生在寄宿期间各类有效的课外娱乐活动。由于没有专门的生活老师,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还无法得到正常的培养和锻炼。

(六)贫困寄宿生补助标准相对偏低

寄宿生中的贫困生较多,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寄宿生生活费用也随之增加,导致贫困家庭寄宿生学习、生活面临困难。根据现行贫困寄宿生补助标准,小学每年每生补助1000元,初中生每年每生补助1250元,这一标准相对偏低。

四、关于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一)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

良好的办学条件是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物质基础。各县区要抢抓国家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等机遇,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根据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建设标准,有重点、有计划、分批次地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入,逐步扩建、新建、改建学校的食堂、宿舍、浴室、厕所、饮水工程,重点完善寄宿制学校的基础生活设施,以满足农村寄宿学生的基本生活需要。

(二)加强学生安全工作,提高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

农村寄宿制学校要认真分析当前在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研究完善内部管理办法,确保教育管理到位,责任落实到位。要加强制度管理,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要加强行为管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要加强人文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悟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自身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一是要按照课程计划上好安全教育课;二是要利用国内外重大安全事故和学校周围的安全事件适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三是定期举行一些安全应急演练,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掌握逃生本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四是针对寄宿生特别是留守儿童长期不见父母,因亲情缺失导致心理障碍突出的现状,学校要加强心理辅导老师的培训培养,定期不定期开展心理辅导讲座,及时解决留守学生的心理困惑,确保其健康成长;五是由政府牵头,加强学校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建立联防机制,及时排查各种安全隐患,杜绝各种事故的发生。

(三)规范学校食堂管理,确保学生饮食卫生安全

学校应从学生利益出发,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住得舒心、学得安心、吃得实惠,不应以简单的方式把食堂承包给个体经营者。在食堂管理上要全面实行学校法人代表负责制,食堂管理员为食品安全直接责任人,食堂社会化管理的经营者及从业人员为食品安全具体责任人。要不断强化对学校食堂管理情况的监管,严防学校“一包了之”,放松对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特别要防止食堂经营者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降低餐饮服务质量。总之,要多方位、立体化、多层次推进寄宿制学校的食堂管理工作,向管理要效益。建议各县区政府和教育局把开展对寄宿制学校食堂经营管理纳入经常性督查范围。

(四)科学制定布局调整方案,适当增加专职管理人员编制

建议各县区根据本县区人口出生变化曲线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组织人事、编制、财政、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深入调研,认真制定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同时要根据寄宿制学校建设实际,科学制定教师编制配备标准,确定人员编制数量,以满足寄宿制学校增设保育、保安、校医、后勤等岗位的需求,为加快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创造条件。

(五)加强寄宿生管理员培训,提高其相关待遇

基于全市各县区专职管理人员缺乏的现实情况,建议在各寄宿制学校选拔部分责任心强、对宿舍管理有热情、工作经验相对丰富的教师,充实到寄宿制学校宿舍管理队伍中去。针对寄宿制学校的特点,每年组织生活老师及管理人员接受相关培训,使他们明确职责与要求,把握寄宿生教育的特点和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寄宿制学校逐步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同时提高寄宿制学校教师的福利待遇,妥善解决保育员及生活老师的医疗、养老等问题,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增强责任意识。

(六)充分发挥社会助学功能,做好贫困学生救助工作

从我市的实际情况来看,寄宿学生中大部分是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子女。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国家优惠政策,确保“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要完善学生救助体系,在“两免一补”的基础上提高寄宿特困生生活补助标准。同时,要广泛动员社会团体、个私企业、社会个人捐资助学,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助学能力,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七)扩大寄宿制学校实施范围,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

目前,全市寄宿制项目基本上都分布在各中学,很少有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部分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在家跟着爷爷奶奶上学,加之大部分农村学校经过布局调整,距离部分村庄较远,给一部分年龄较小的小学生上学带来很大不便,上学要爷爷奶奶每天接送,存在很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另外,老年人缺少家庭教育经验,对孩子成长及教育极为不利。如果在学生数较多、距离村庄较远、有寄宿要求的农村小学设立寄宿制学校,可以极大地满足这部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寄宿要求。

总之,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高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水平,有利于义务教育稳步推进,有利于提高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此,要通过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努力改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把寄宿制学校办成学生学习、生活的快乐家园,为广大农村儿童少年创建公平、和谐、优质的教育环境,让广大农村孩子有学上、能上学、上好学,“同在蓝天下,共享好资源!”

2017年农村寄宿制学校调研报告【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出生人口的逐年锐减,农民进城就业的不断增多,农村学生家长现念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把教育看作孩子成长成人的根本途径,希望取得优质的教育服务,直接导致农村小学特别是村级小学校空人少、点多线长。因而绝大多数村完小不得不实行包班制,教师任务繁重,疲于应付,而音、体、美、英语等课,非专业教师根本应付不了。特别是不少乡镇英语教师奇缺,不得不巡回走教,有的教师包四个村完小,每星期走教一次,教师辛苦,质量也可想而知。这样,一方面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是教育资源的紧缺,学校无法按课程计划开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教师也不安心,一些家长不得不在乡镇或县城租屋带小孩读书,致使村完小学生只流无源,形成恶性循环。当地群众反响十分强烈。

面对生源减少带来的办学难题,集中办学成为必然选择。近几年来,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金溪县对农村中小学校进行布局调整。为解决学校撤并后,学生面临的上学路途远、安全无法保障的问题,在乡镇中心小学设立了寄宿部,从而改变了过去按人口状况和行政区划状况设点办学、乡乡办初中、村村有小学、实现就近入学的格局,使学校服务的覆盖半径大大提高,教育资源得到整合,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办学质量和规模效益有所提高。

为了了解*、国务院《关于推进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在我县的落实情况,切实为把我县农村寄宿制小学办成新农村建设的窗口出谋献策,我们先后到琅琚小学、合市小学、浒湾小学下陈分校等三所寄宿制学校进行调研。每到一处我们都采用了“问情况、查资料、现场看、开座谈会与问卷调查”等方式,从中了解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真实情况与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科学规划,形成共识

学校布局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面广量大,涉及到千家万户,许多人想不通,特别是撤除学校的所在地的部分干群,本位思想较浓,对布局调整的深远意义缺乏充分的认识,也为发展寄宿制学校设置了重重障碍。在实际工作中,琅琚、合市、浒湾这三个镇始终坚持“布局调整与方便入学相结合、与提高办学积极性相结合、与创建合格学校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发展寄宿制相结合”的原则。他们深入各村各户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广泛宣传。一般是原村完小维持一至三年级的开班,四年级以上到寄宿制学校就读。合市镇中心小学比较中心,教学质量较高,办寄宿制学校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琅琚镇面积大,为方便群众,在枫山和琅琚两所小学都办了寄宿制。浒湾镇是全县的大镇,交通发达,经济繁荣,在中心小学办寄宿制当然是最优的选择。但是地皮难得,经费奇缺。于是决定在下陈办一所寄宿制学校,作为中心小学的分校。考虑的是下陈离中心小学很近,当地群众办学积极性很高,无偿提供地皮,而且当时的省委书记孟建柱在视察时拨了30万给下陈小学建教学楼。但这时丁家、山下两个村的群众有意见了,他们认为本村学校的校舍很好,为什么要到下陈去读。这时中心小学校长就经常到这两个村做工作,并组织村民代表到下陈小学参观,打通了他们的思想。

二、克服困难,完善设施

开办寄宿制,不但学生增多,而且学生住校,吃喝拉撒等配套设施的筹建就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这三所学校的校舍、教学设备大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建设、购置,校舍较差,办学条件简陋,缺教室,缺课桌,无学生宿舍,无学生食堂,困难可想而知。好在从中央到地方给予大力支持,据琅琚镇201X年政府工作报告,县政府共下拨169.1万(中央68.2万、省23.8万、市17.85万、县59.3万)用于该镇4所学校的新建、维修和改造。主要用于寄宿制学校的配套建设。在当地政府、教育局和学校的精心策划,以及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这三所学校都新建了教学楼、学生宿舍、添置了课桌椅,实现了有整洁的校园,有满足师生就餐需要的卫生食堂,有水冲式厕所,有安全的宿舍,寄宿生住的是双层钢架床,每人一个床位,床前一张课桌。琅琚小学兴建的学生公寓及附属设施就化了90多万元,食堂可容120人同时就餐,校园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浒湾下陈学校兴建了30多万的综合办公楼,10多万的冲水厕所,4万多元的围墙和6万多元的公路,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一大景观。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增强中心校的吸引力,逐步将生源吸引到乡镇。促进了乡镇农村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三、强化管理,提高成效

农村寄宿制小学是深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在硬件建设基本到位的情况下,如何加强软件建设,是促使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三所学校的主要做法有: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每个学校都成立了寄宿制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职责到人,校长为寄宿制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校长为直接负责人,少先队辅导员、 班主任及生活教师为具体责任人。重点加强对安全、饮食卫生、宿舍管理的督查力度,认真构建由校长、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生活教师及学生干部共同参与的管理网络。从安全、卫生、纪律、学习、生活等方面对寄宿生实施全方位管理监控,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管理体系,实现了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2、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制度是管理规范到位的重要保证,完善制度建设是强化寄宿制学校生活后勤管理的前提。这三所学校都围绕本校的实际,重点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量化,制定出一系列适合本校的完整详细的职责和制度。如《寄宿生管理制度》、《寄宿生安全制度》、《寄宿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食堂制度》等等,做到制度上墙,形成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管理的系列制度和岗位职责。

3、强化督查,严明纪律

学校始终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依据制度分工,责任到人,并纳入责任人的工作目标考核和日常工作督查内容。同时,对寄宿生实行全封闭式的管理,从寄宿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入手,培养他们晨读和晚自习的习惯和生活自理的能力。设流动红旗,每半个月评一次文明寝室。琅琚小学化500元的月薪聘请了一名原来开过诊所的做校医,下陈小学与就近的医师签订了合约,学校随叫随到,与客运车主签订了责任状,定时安全接送学生。

由于配套设施齐备,管理措施严格,这三所寄宿制学校的创办给农村带来了很多可喜的变化。一是学生受益,家长称赞。学生享受到了在村校享受不到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同时学生自理能力和交往能力得到了培养,也为外出务工的家长解除了后顾之忧。留守学生在校食宿,让家长有了更充裕的时间从事生产和经营,增加了家庭收入;二是巩固、提高了“普九”水平,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平等教育是“普九”的基本原则,调整学校布局、撤并了办学条件、办学水平低的薄弱学校,促进了全镇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三是促进了师资配置的优化。寄宿制实施以后,优质教育资源必然向寄宿制学校集中,一批不合格的代课教师被辞退,师资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激发了在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四是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益,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使有限的教育经费集中使用。有利于走规模化办学的道路,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学校,加快办学条件的改善,加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五是有利于加快乡镇建设。调整学校布局,推动了教育资源向乡镇集聚,使学校成为乡镇建设的品位标志、人文景观。

五、存在的问题

这三所学校在校园建设、资源配置和寄宿生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寄宿制学校是深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其办学和管理方式的改革与完善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

1、学校建设配套设施不完善。

目前,这三所学校基本上修建了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但学校相关配套设施却还有欠缺。如琅琚小学食堂甚至可以与大学比美,但学校无围墙。下陈小学也仅有三张乒乓球桌,无法满足学生正常使用的需求。同时学校教学仪器、信息技术教育设施、图书等也不能满足需求。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配套设施不完善,已成为制约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因素之一。

2、学校管理难度增大。

农村寄宿制将全乡三年级以上的学生相对集中到一校,其管理难度骤然增大,师资原有力量要立即适应需求,存在较大难度。一是教师超负荷工作精力难支。由于农村寄宿制学生吃住都在学校,教师从单纯的白天教学向24小时管理过渡,延长了工作时间,增加了管理的内容和难度,特别是班主任每天的工作时间更长。同时农村教师老化现象严重,像合市教师平均47岁,大部分是转编的民师,有的认为职称到了,无进取心;有的认为阳光工资大家都有,干多干少一个样。二是远道学生交通安全保障难。由于农村交通不便,有的搭农用车,有的骑自行车,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三是没有配全教辅人员,如下陈、合市没有校医。聘请的生活教师,虽然大多责任心较强,但文化素养差,缺乏专业知识,也没有经过培训。

3、学生生活相对单调。

由于寄宿制学校基本上是在原中心完小基础上扩建的,受场地限制及文体、娱乐活动器材普遍不足,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寄宿生除了自习还是自习,生活单调、枯燥,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

五、几点建议

1、 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努力增加教育投入。

一是加大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力度,搞好寄宿制学校配套建设。将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学校危改资金、维修经费、希望工程资金及各级教育专项资金集中统筹使用,进一步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配备一些必需的教学设备和文体活动器材,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不断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二是加强资金管理,规范资金使用范围。财政要从教育转移支付中单列建设经费,并做到封闭运行、专项调度、专款专用,切实保证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稳定,建立各项相关资金管理有效措施,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政府要为教育安排一定的公用经费,用于因寄宿制学校工作量增大的教育补贴,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师资培训,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师队伍。要召开寄宿制小学经验交流会,组织他们互相参观互相学习,提高管理水平。一方面教育部门要整合现有师资力量,对撤并的村小老师要做到“人尽其才”,同时要根据寄宿制教育的实际情况,配足配齐寄宿制学校的教职工编制,培养一支合格的教辅人员队伍,确保寄宿制学校寄宿生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各寄宿制小学要配置兼职或专职校医,校医要通过卫生部门的培训,能做一些简单的应急处理。要注意对生活老师及炊事员等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生活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照顾孩子的起居饮食,还应确立“保教结合”意识,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担负起对孩子的教养责任。生活教师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也要经过培训上岗。学校其他服务勤杂人员也应从“服务育人”的宗旨出发,注重自身品质修养,克服不良生活、卫生习惯,给孩子一个好的行为榜样。尤其是对于寄宿制学校的女生应加强监护管理,防止针对她们的人身侵害现象发生。另一方面要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新课程”为研修重点,大力培养学习型教师,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同时要继续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学校要有应急处理机制,请交警和消防员作安全知识讲座,并要进行演练,要加强学校及周边安全防范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联防机制,努力消除学生上学交通安全等各种安全隐患,杜绝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3、完善学生救助体系,巩固“普九”成果。

广泛宣传,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要让家长充分了解实行寄宿制的好处,把国家“两免一补”优惠政策和措施宣讲到位,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做好入学保生工作,决不能因实行寄宿而使一个学生失学,继续稳定入学率、巩固率。要加大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力度,完善学生救助体系。重点开展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补助工作,要规范救助资金保障机制,加强救助资金管理,统筹安排、专款专用。再就是拓宽救助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动员社会团体、个私企业、社会个人捐资助学,最大限度发挥社会助学能力,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4、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小学寄宿生都很小,要密切与家长的联系,除不时地家访外,还须定期召开家长会,家校合作,共同教育。同时寄宿生中的留守儿童有相当大的比例,要给予特别的关爱。要与其打工在外的父母进行电话沟通。要理清学校与家庭的法律关系,明确各方的法律责任。学生寄宿后,意味着家庭与学校的关系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这种新的关系突破了教育层面的关系,而上升到未成年人监护的关系,后一关系则是实质上的法律关系。孩子一旦出现人身伤害等问题,则应追究有关方面的法律责任。因此,学校与家长各方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订立相关法律责任书, 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5、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确保寄宿制学校长足发展。

要严抓校风校纪,加强对学生德育、心理健康和生活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自主、自理的生活能力。要健全机制,明确职责。学校要建立课外活动辅导员制,成立课外活动小组,落实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参加有益的课外文体活动,为学生素质全面提升打造广阔舞台。同时应立足农村实际,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挖掘和开发当地文化,将本土文化的精华渗透到学校课程和各项活动中,进行学校办学理念的提炼,并将其视为学校发展的灵魂,渗透到全体师生的观念和行为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绿化、美化、净化、人文化”的校园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让校园文化散发独有的民族魅力,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总之,当前在发展我县农村义务教育工作中,在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后,建好寄宿制学校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举措。这一办学形式有值得推广普及的价值和意义。而要使这一办学形式更为科学、合理和完总善,则还需要不断地关注其运作实践和发展趋向,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探讨。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