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调研报告优秀二篇

思而思学网

 2017驻村调研报告【1】

民以食为天,互联网+最容易切入的重要一环即是食品行业。食品网购市场正在成熟,互联网+作为支撑平台、技术手段,实现了跨区域交易,使得部分有心作为的农村创业者获得历史机遇。泉港区前黄镇古县村部分养殖户成功试水电商营销,实现增效创收,为广大农村养殖户电商创业提供了经验和示范。

一、基本情况

泉港区前黄镇古县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位于前黄镇西北部,西邻涂岭镇,北毗南铺,原生态保护良好,境内有虎岩寺、玉山庙、院内三宝寺、商周古文化遗址、石冠洞等人文自然景观,南有坝头溪支流古县溪流,北有坝头溪,古县段2.3公里,占地面积约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40亩、山地3000亩),下辖涂仁、亭头、社仔、东庄、溪古、古县、龙田、方厝、林厝、许厝、西坝、柏仔篮12个自然村,19个生产小组,共有1200余户,总人口5000余人,先后被政府评为泉港区生态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古县村有1200多亩农田集中流转,引进大象现代农业项目进行综合开发。

该村有一定的土鸡、土鸭、黑山羊、黄牛等养殖基础,放山鸡鸭 8 户,每户规模在1000-2000 只,放山黑羊50余户,存栏数大约1000 头。放山的鸡鸭羊在口感、营养方面确实高于饲料鸡鸭羊,但价格也远高于饲料鸡鸭羊。

二、电商探索

当地农产品营销方式主要为传统买卖,供应周边,朋友、熟客互相介绍,不过已有养殖户开始尝试电商营销。

如古县村林姓养殖户饲养放山鸡1000多只,黑羊50多头,销售方式除了熟人买卖,近一年来开始通过电商营销,生鸡销量比往常增长了20%,鸡蛋已少量销往外省。以每只鸡150元计算,每月销售100只鸡左右,月增加销售额3000元,年增收36000元。

另一位庄姓养殖户,做电商以来销售额增长30%,电商营销较为成功,可供借鉴。庄姓养殖场位于涂岭镇小坝村附近,依山而建,140亩山林地,内含成片枇杷园、茶园,4000只鸡鸭鹅散养其中,出售土鸡、土鸭、珍珠鸡、鹅等家禽以及禽蛋,品牌依托泉港知名企业大象农业。经运营分工,家中的80后儿子负责电商揽单,建微信群,朋友圈发布农场实时现场视频、照片;父母负责农场管理、宰杀烹饪,再雇佣两三名人员协助管理、送货。为了满足客户群的各种需求,既有包装妥善的土鸡蛋、活鸡鸭,宰杀完毕的生鸡鸭派送,也有泉港地道风味的炖品派送,泉港之外则由快递公司派送,周边地区当日下单当日即可享用美味。

三、调研体会

农业与电子商务原来离的最远,农村与网购原来也离的最远,农民与网店也是离的最远,但如今,这些都已经是过去式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员流动的带动,农村、农业和农民正在成为互联网世界的下一个新大陆。

1.党委政府催生作用。近些年来,党委和政府在新农村建设的软、硬件方面提供了较为有力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表现在惠农政策、道路硬化、网络覆盖、水利建设、退耕还林、山林承包、社会治安等。惠农政策、补贴使得养殖户想养、敢养;村村通路使得物流配送到达了山沟沟;山林承包给予想干事业的农村人长期稳定的立足之地;现代科技的手机、互联网覆盖不但使得中青年人乐此不疲,大叔大妈们也在学习使用。这些都是为互联网+万众创业提供了土壤。

2.农户自身发展要求。淘宝、微信等电商平台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城里人在做,农村人也在相互学习借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前,从事电商的多为70后、80后、90后,中青年触网早、学习快,他们是互联网+创业的生力军。智能手机已在各个年龄段普及使用,村里父母等长辈养鸡鸭羊,村外儿女等小辈负责网络销售是发展趋势,老中青通过互联网+创业,既可消弭农村空心化的不良影响又可促进内需,成本风险也较低。

3.信用建立源于品质。销量取决于农产品的质量信用,靠平时销售过程的点滴积累。一是自然环境条件要好,基于山林面积合理量化养殖;二是在淘宝、微信朋友圈等平台传递的视频、照片要真实,让客户食用后觉得口感明显区别于饲料鸡鸭羊;三是包装保鲜技术不可忽视,特别是跨省运输,时间长日夜温差大,就必须在泡沫盒、真空袋、冰袋上下功夫。这些步骤说难也不难,只需要将操作流程制作成教程视频,怎么使用智能手机,怎么拍照,怎么叫快递,怎么录制视频,怎么建立简单的淘宝店等等,培养一批家庭为主的农村电商、淘宝店主。

4.电商物流共促发展。互联网、物流快递行业的变革与竞争,深刻地促进食品行业发展。淘宝、天猫、阿里巴巴之外冒出了竞争对手微信电商,促使马云加大力度推进来往;顺丰快递的高效准时完胜申通圆通等快递,使得农户们、买家们更多选择顺丰快递。在调研中,庄姓养殖户已在不断扩大他的农场,在其他区域承包山地用于养殖,模式已经建立,复制即可,致富就这么简单。跨省原生态食品供应交易模式搭建逐步成熟,其他省、市人们获得原生态食品的需求将逐步得到满足,而信用也将重建。

可见,当前发展农业电商的条件已经具备。我们知道,以往农产品进入电商行列最大的障碍在于物流与信任。农产品一般质量比较大、保存条件苛刻、运输成本高,作为电子商务的品类来讲,具有一定的运营难度,过高的物流费用也打击了用户的购买欲望。不过,随着物流体系的完善,农村物流正在成型,物流的成本进一步降低,运输水平和能力都在大幅度的提高,农产品物流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在质量保证方面,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和原产地保证方式和手段逐渐得到了消费者认可,老百姓的购买更加放心,随着一些现代化质量保证体系农业企业的加入,农产品的质量可信度问题更加容易解决。

四、几点建议

被誉为最后的“电商蓝海”的农产品电商发展虽然迅速,看上去潜力也很大,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甚至亏本运营成为行业现状。因此,需要基于农产品电商自身的特点,找准问题所在,促进农产品电商从无序化走向规范化发展。

1.确定产品选择。一是不能追求过多过全的产品选择。农产品种类多,不同产品的客户定位、供应链要求等差异很大,不能以过多的种类来吸引更多的购买需求,而是应当根据客户定位、供应链支撑能力等来选择农产品种类。二是选择高品质农产品。如今的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健康,人们在网购农产品时更在乎农产品质量,更愿意选择高品质、安全可靠的农产品。三是产品选择还要关注其持续供应问题。农产品不同于其他商品,特别是生鲜农产品,地域性、季节性很强。因此,农产品电子商务选择产品还必须要关注其持续供应问题。

2.优化物流管理。一要提升冷链物流能力。像大象农业这样大型农产品供应商可以尝试自建冷链物流,小型农家养殖户选择与社会化、专业化的第三方冷链物流队伍合作更为合适。二要建立本地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基于大众化需求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必须要解决本地化问题,这就需要建立本地化的物流服务体系,与社区服务站、便利店等机构进行整合和合作。

3.建立标准体系。对农产品按照不同分类建立质量标准体系,保障农产品的消费安全以及消费者对农产品优质化、规格化的要求,建立农产品流通标准体系,其内容上至少包括品质标准、工艺标准、规格标准三个方面。很多农产品由于运输条件达不到,无法进入电子商务市场。因此,要建立农产品流通的分拣标准、包装标准、配送标准、验收标准以及管理标准等,囊括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各个部分,提高农产品在更大范围流通的可能性。

4.解决信任问题。一要实施品牌化战略。不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建设和经营管理能力,逐步提高服务内容和手段的规范性、便捷性和高效性,通过提升客户认知度和满意度来提高品牌知名度,还要实施差异化的品牌竞争策略,创建代表企业的地标性品牌产品,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二要实现原产地农产品直销。原产地农产品直销就是将农产品从原产地直接发货到消费者所在地,克服传统流通环节烦琐、效率低、损耗严重的缺点,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促进消费者的信任。

2017驻村调研报告【2】

泉港区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的湄洲湾南岸,为本省南北水陆交通要冲。东临湄洲湾,南与惠安县毗邻,西南与洛江区相连,西北及北面同仙游县接壤。后龙镇处于沿海平地向丘陵山地逐渐过渡地带,四面环山,北接岩山,南毗柳山,西对奎秀山,东临割山,东南临海;群山环抱的中心腹地为平原和低缓丘陵,面积 6.25 平方公里,有三条水源在此地聚合,注入大海。

土坑村为后龙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后龙镇中部,东邻碧霞湾、南毗福炼生活区、北与南铺镇接壤。村落建于一处南北向的土山坡。山坡坑沟纵横,溪水及雨水循此汇聚后田溪往东南注入大海。土坑村面积约1.6平方公里,总人口4000多人,为周边十余个刘姓村的起始母村。

土坑村是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第三批中国传统古村落,也是第二批福建省特色景点旅游名村,“十三五”期间列入泉州市政府拟建三大历史文化特色区域十个文化名村保护区之一,2017年以“海丝土坑港市遗址”列入泉州海丝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土坑村现存古民居群大多为清代建筑,数量较多、类型丰富、风格独特,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原有40多座的古大厝,如今只剩27座保存较为完好,土坑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基本特色

土坑村由于地处南北水陆交通要冲,而成为莆仙文化和闽南文化的交汇地。两种文化长期相互交融、渗透,在方言上呈现交错、模糊的地域过渡性特征,在民俗宗教、民间艺术、传统技艺上兼容并蓄,并逐渐发展、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

一是自然环境特色。坐西北朝东南,翁山朝拱,峰峦相映,龙虎紧抱,气脉纡舒,起伏顿挫,入局宽容,如驶马奔驰,水口曲聚停蓄,实乃闽南一带人们生存、发展的最佳自然环境。二是村落格局特色。以家庙为中心,民居分南、北两房,有序排列;繁衍茂盛,以土坑为母村,自明末起向外扩展出土坑十八村;顺依地形而建,体现人、地和谐的自然关系。三是传统街巷特色。土坑村利用重要历史环境要素(古树与古桥)与小型广场形成若干控制节点。用街巷串起,组织成为有机的村落格局网络。自由灵活的街巷走向:八排民居形成了交叉错落的交通体系,大致有四横五纵,交叉口多为丁字形或交错的十字形。四是传统建筑特色。村落建筑形式多样,有传统古厝、番仔楼、石屋及其现代式样等类型,而传统古厝建筑风格又融合有闽南、闽东的地域特色,内涵丰富。五是地方文化特色。土坑村内民间信仰呈现多元化(道教、佛教、基督教)相互交融。且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丰富,有颇具特色的地方戏剧“土坑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泉港北管、大钵文艺、小鼓队、拍胸舞、“打正鼓”、闹元宵、乞彩活动以及特色小吃等非物质文化遗存,民俗文化积淀深厚,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六是其它历史环境要素特色。主要是指村内的古树、古桥、井等能体现土坑村传统特色和典型特征的构筑物。土坑村历史环境要素种类不多。特色明晰的古桥、古树、井等体现了古村的地域特色,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一些古建筑、古街区的整体风貌遭到破坏,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处于濒危状态。

二、现状分析

 当前,土坑传统村落在保护与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保护意识不够强。随着当地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政策的不断推进,受“拆旧建新”传统农村审批宅基地政策的影响,干部和村民仍存在着对古民居建筑保护意识不够强,对它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想方设法推倒重建,以致古民居建筑物受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古建筑物的传统本色逐渐消失,一些有识之士由此感到十分的惋惜和痛心,望“古”兴叹。

(二)保护机制不健全。目前,土坑在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中,仍有存在着“重新农村规划建设,轻古民居建筑保护”的现象,没有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未形成既能保护民族文化又不妨碍村镇开发建设的工作思路,尚未制订好与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和古民居保护相配套、协调的规划和改造方案,古民居建筑文化的保护工作还没有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农村民族文化遗产日益流失。

(三)资金筹措难度大。土坑古村落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大,古民居现存数量较多,完好程度不一,基础建设及修缮加固资金需求量巨大,古民居权属人自筹资金及上级补助资金数额较小,加之上级专项资金及已承诺补助资金未到位,造成保护修缮资金缺口大,直接影响了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推进速度。

(四)古厝修缮成本高。古民居需遵循“修旧如旧,不改变古厝原貌”的修缮原则,它是一项技术要求高、难度系数大、细节要求强的系统工程,对修缮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在材料构件、质量等方面也有很高的要求,加上修缮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专业人才稀缺,导致当前修缮加固水平不高、效果不好,但修缮经费花费多。

三、保护措施

为更好展示土坑传统村落的魅力,我们充分利用相关政策和保护措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的支持,达到了预期效果。主要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领导,成立机构。按照整体规划要求,区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土坑村)保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设置了办公室和保护修缮、文化传承、环境整治、招商开发、宣传联络等六个职能组(室),同时提出了“区领导,镇主导,村主体”的保护发展工作思路,切实加强土坑古民居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二)积极筹备,制定规划。为土坑村加快编制出台历史名村保护与发展规划,去年区政府投入100多万元,聘请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国家历史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及其华东理工大学同增规划与建筑设计事务所编制《土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发展规划》;今年委托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对土坑村文化生态保护进行专项规划编制;今年下半年委托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泉州市博物馆专家编制《海丝遗产点?土坑村“港市遗迹”》列入泉州申报世遗拼盘。

(三)加大投入,修缮保护。一是制订古厝修缮计划。成立由古厝权属人、镇、村干部3-5人组成的保护修缮小组,并由各房族较有威望的老同志为修缮牵头人,负责组织募捐、修缮、保护和管理使用。二是建立健全环境卫生长效机制。聘请18名保洁员负责全村日常卫生保洁,其中3名为古民居核心保护区专职保洁员,做到村落无卫生死角,垃圾日产日清。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至今已投入 1000 多万元经费,完成了 600 米主干道硬化、2个旅游公厕、北头文体中心、白石宫戏台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省级补助资金100万元用于古民居的修缮加固,目前正在组织实施中。

(四)主动参与,提升素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与高校合作开展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传承课题研究。二是组织人员前往各地调研,学习异地成功做法和经验。三是主动承接国家、省市书法家、画家、摄影家到土坑村艺术采风活动。四是组织人员收集整理土坑村古建筑构件、民俗风情遗物、民间艺术、名人用具及典故,建设土坑村民俗文化展示馆。

(五)传承历史,打造品牌。在规划范围内加以保护,传承其历史和文化。在条件成熟时,配合泉州市做好“海丝土坑港市遗址”申报工作,扩大其影响,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利用特色民居古建筑,开发乡俗旅游产业,逐步提升其旅游价值,供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参观浏览。

四、取得成效

近年来,在省、市、区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们立足实际,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有序推进土坑村修缮加固工作,并对古民居进行成片保护及周边环境卫生整治,对村庄路网框架进行完善,较好的完成了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对接泉港区“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打好基础。

(一)全面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成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工作领导。指定专人对现存古大厝进行分类编号,逐栋登记造册并核实准确,明确重点古厝,确认古民居权属人。同时将对每栋古厝等级类别、机构设置、采取措施、内容简介作出标识说明。

(二)立足镇村实际,科学合理规划。加强与区文体新局、区住建局等业务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对原有规划编制进行优化调整,为古民居修缮保护提供规划依据。合理安排修缮工作进度,提前谋划新年修缮保护范围。

(三)注重轻重缓急,分类组织推进。按照“抢救第一、重点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的方针,采取“修旧如旧、不改变古厝原貌”的修缮原则,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先行对即将倒塌和群众呼声较高的古民居进行全面修缮加固。

(四)注重文化传承,系统建立档案。按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要求,建立健全古民居“一厝一档“管理制度。合作拍摄泉港文化旅游宣传片及《家,泉港》系列之土坑古民居专题片;与泉州市艺术馆合作拍摄泉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合作举办“泉港之夏”文艺专题汇演和“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编制土坑古民居宣传画册参加泉州“文化之都,山海泉港”县域文化展示周活动;在福厦高速公路驿坂出入口和泉港出入口处设置两块面积达36平方米的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在《福建日报》、《泉州晚报》、《早安福建》等新闻媒体报道,不断扩大土坑历史文化名村的宣传面和影响力。

(五)交流氛围浓厚,旅游潜力巨大。各地的游客及各级各部门调研工作陆续纷沓而来,对村庄的文化旅游业发展注入生机。2015年共接待游客及各级调研考察团6000多人次。

五、总体规划

古民居是地方文化传承、乡情维系的载体,修缮加固古民居有助于保护文物、传承文化、留住乡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将继续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科学统筹,全面加快古民居修缮加固工作,确保传统村落“早现风貌、早出形象、早见成效”。结合专家论证,本次规划将土坑古村落的发展时序划分为:近期、中期与远期,期限为2015~2030年。近期为2015-2020年,中期为2021-2025年,远期为2026以后,投入资金总估算4.87亿元。

(一)近期主要对保护区传统民居及其周边环境实施修复整治,主要的街巷实施整治,修复旗杆厝、白石宫、提督府、来铺、凉亭等。并进行功能置换,打造海丝商贸购物街,使得保护和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十三五”期间,土坑村共梳理出改善提升项目4个,即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民俗文化展示、提督府,拟投入资金约7300万元。2017年拟投入资金2000万元,主要抓好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民俗文化展示、商业古街整治,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环境品质。

(二)中期实施内容包括:村落主入口处修复石牌坊,重点建设白石迎宾苑、选青书院展示苑和凌云红色文化苑三处节点,修复古村祖厝、家庙、宗祠,全面维修保护区的古厝,整治建设控制地带内的环境,营造居住、旅游、文化、商业等功能混合的区域,完善刘氏宗族文化展示区,使土坑与其周围的自然山体、南侧田野融为一体。

(三)远期实施内容包括:全面整治刘氏宗族文化展示区,全面建设古村内景观节点,古村环境得到全面整治,村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古村旅游得到大力发展。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