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湄潭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优秀范文

思而思学网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湄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十二五”时期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湄潭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坚持目标、问题、需求和民生导向,主动适应大发展,积极应对新挑战,客观顺应新常态,一路艰辛一路歌,总体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为“十三五”谱写崭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经济发展稳步前行,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坚持“快字当头、扩充总量、提速赶超”主基调,实施“工业强县、城镇带动、新农村建设、旅游发展”四大战略。201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8亿元,是201年的2.58倍;人均生产总值20575元,是201年的2.61倍;财政总收入10.92亿元,是201年的3.42倍,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66亿元,是201年的2.95倍;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3亿元,是201年的7.24倍;规模工业增加值18.6亿元,是201年的3.7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亿元,是201年的2.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53元,是201年的1.92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14元,是201年的2.17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实现136.9亿元、91.2亿元,是201年的3.05倍和4.7倍。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92%。

??五年来,三次产业同步推进,经济结构日益协调。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期末的29.6:23.8:46.6优化调整为28.3:27.1:44.6。农业发展更加务实,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一产增加值从8.9亿元预计增加到22.1亿元。经开区工业主阵地作用凸现,面积从5平方公里增加到18.76平方公里,入园企业从62家增加到149家,规模企业从40家增加到95家,二产增加值从7.2亿元预计增加到21.1亿元。以交通运输业、居民服务业、电子商务业、文化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取得突破,规划建设“2554”旅游精品景区工程,“中国茶海休闲湄潭”旅游品牌效益明显提升,天下第一壶和茶海生态园成功申报4A级景区,五年预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4.05亿元预计增加到34.8亿元。

??五年来,现代农业步伐加快,“美丽乡村”声名鹊起。农业产业欣欣向荣。农业总产值从14.3亿元预计增加到36亿元,其中畜牧业产值从3亿元预计增加到8亿元;201年完成粮食种植面积70.6万亩,“优质稻+”绿色生态种养面积达4万亩。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从17家增加到63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从23家增加到65家。特色产业锦上添花。茶园从30万亩增加到60万亩,投产茶园从16.5万亩增加到40.5万亩,产量从1.5万吨增加到4.1万吨,综合收入从14亿元增加到50亿元,茶业综合效益跃居全国茶业百强县第二位;拥有优质稻基地20万亩、烤烟基地7万亩、精品水果基地5万亩、辣椒基地17.5万亩、核桃产业基地4.4万亩。农业园区蓬勃发展。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5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培育经营主体126家,完成农村土地流转14.5万亩,实现总投资21.8亿元。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实现农村电网改造率100%、综合机械化率48%,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10.3亿元,成为全省首批“水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206个、黔北民居新村示范点151个,整治村庄820个,新改建黔北民居55630户,成为全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小康寨示范县。

??五年来,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交通基础设施成效显著。农村公路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实现119个行政建制村“村村通油(砼)路、村村通客运”,完成国、省、县、乡公路提等升级规划,并获交通部批复。实施交通工程项目96个,总里程660公里; 新建、硬化农村公路300公里。实现总投资97.8亿元。住房和城乡建设纵深推进。完成城乡建设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城镇化率达44%。茶城大道、湄江大道延伸、城区道路白改黑、网线天改地、茶圣大桥、10公里滨河景观、县城区污水管网和箱涵等基础设施工程全面完成。建设公租房、廉租房7439套,改造棚户区5415户、农垦区危旧房1048户、农村危房6500户。新型城市管理惠民利民。以“四创”工作为契机,不断完善城市管理体制,突出抓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县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43%、37.2%,人均公园绿地14.5平方米。城乡规划管控措施有力。在全市率先实现土地管理“六统一”和“五规合一”,完成县城风貌规划设计。严格城市“五线”管理,依法拆除“两违”建筑8.1万平方米。

??五年来,发展瓶颈快速突破,动力活力明显增强。农村综合改革有序突破。成为第二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试点、农民股份合作等农村改革试点试验有力推进。获批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县,成功敲响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经济体制改革彰显活力。成功组建小江南国有控股集团,信用县建设、债券融资、政府与社会资本深度融合等筹融资体制创新成效明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科技园区建设强力推进,人才和科技创新活力彰显。行政体制改革切合民意。机构编制、人事、档案工作顺应时代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撤乡设镇全面完成,县域空间布局调整更加完善。实施永兴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下放县级行政审批和行政服务195项。全面完成行政许可、非许可类审批事项清理。建成全国一流县级政务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审批,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开放环境优化提升。“引银入湄”成效明显,新增金融保险营业机构10家。注重投资环境建设,强化招商项目全程服务,全力推进开放招商,成功引进省外项目96个,到位资金251亿元。外事侨务职能作用显现,来自10余个国家的友人到茶城参会参展、观光体验。创新驱动成效明显。科技、管理、产品、市场和品牌创新不断加强,“湄潭翠芽”“兰馨”“茅贡米”获中国驰名商标。实现出口创汇零突破,201年茶产品出口额达540万美元,全市排名第一。各类市场主体15788户,注册资本总量75亿元。获得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立项170个,扶助资金5000万元;申请各类专利767件,授权386件,转化运用省级鉴定科技成果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项,创造和引进发明专利技术15项,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连续两年排全省非经济强县第一名。

??五年来,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提升。教育事业成绩斐然。投入10.3亿元,新改建校舍面积85.3万平方米;创建省级校园文化先进学校2所,省、市级实验教学示范学校10所,市、县级绿色学校57所;成功组建求是湄潭教育集团;新建浙大小学及25所幼儿园,完成求高、中等职业学校、新南完小、特教学校整体搬迁,扩建湄江中学、协育中学,实现湄江中学、湄潭中学分级分离办学,茶城中学独立招生运行。期末学前三年入园率87.3%,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7%,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9.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2%,高校录取率94%。社会保障卓有成效。新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15个,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2万人,城镇就业完成目标任务的187%,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至2.8%;各项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35.4万人次,累计发放各项社保金6.4亿元,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91%;启动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获国务院表彰。扶贫攻坚精准到位。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6亿元,实施项目98个。贫困人口减少4.1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6.45%下降到6.4%;西河、鱼泉、抄乐、高台实现“减贫摘帽”,贫困镇发生率从33%下降到6.6%,完成扶贫生态移民1928户8427人,建成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库。民政兜底功能凸显。发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1.8亿元、五保供养金528万元、大病医疗救助金2763万元、各类抚恤补助资金5200万元、救灾资金2568万元;投入2400万元,完成殡仪馆整体搬迁;实现敬老院、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建成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5个、农家书屋120个。完成农民健身工程23个、路径工程8个,完成全县体育后备人才举重训练基地建设,“一场两馆”启动实施。卫计工作扎实有效。公立医院改革稳步实施,新农合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县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使用率40%以上。卫生项目实现总投资2.8亿元,完成县医院一期工程并顺利搬迁,民营家礼医院新建投用;县医院和县中西医结合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医疗机构床位数从931张增加到1813张,医护人员从985人增加到1827人。人口出生率10.1‰,出生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98.5%,人口自然增长率3.9‰。生态文明深入人心。全民生态意识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有力。实施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23.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57.6%提升至61.8%;建立湄江河流域管理专业队伍,河流水质、渔业资源得到全面保护;投入资金2亿元,整治土地16万亩;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100%,城乡污水治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大幅提升。依法治县成效明显。“六五普法”圆满收官,全县建立法律服务工作站15个、法律服务工作室101个;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20个市级、64个县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主法治示范带;组建县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和经济顾问团队。认真落实人大常委会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67件、政协委员提案361件。安全维稳措施有效。认真履行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和属地责任得到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向好。全面落实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和重大矛盾“包案化解”、集中调解机制。深入开展“打黑除恶”、打击“两抢一盗”专项行动,城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五位一体”巡逻防控机制基本建立,全县社会总体平稳,安全感测评持续提升。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