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我的法兰西岁月电影观后感精选两篇

思而思学网 2024-01-21 00:14:39

影片《我的法兰西岁月》生动地再现了邓爷爷青少年时代的光辉形象,让我们在重温邓爷爷年轻时精神风范的同时亦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对怎样爱国有了更深的理解。

邓小平《我的法兰西岁月》电影观后感【篇一】

今天要说的这个故事,是关于近代史上的一段旧闻,侃侃曾与国共鼎足而三的的兴衰沉浮。

故事呢,是从民国时期四川的一个普通班集体开始的。当时成都高等中学,有一个班级,里面会聚了一批川湘籍的学生,其中有王光祈,郭沫若、曾琦、李璜等等,正所谓恰同学少年,这批人仿“桃园结义”,结为至交。若干年后,其中的大多数人留学日本,正巧碰上那几年中日关系交恶,自然而然的,大家就开始学运,反日,这都没有什么好多说的。

在1918的春夏之交,这帮海龟回到了北平,联络上当时北大的李大钊,翌年的7月1日,模仿当年马志尼的“少年意大利”,他们成立了一个叫做“少年中国学会”的组织。里面的头头们最主要的是七个人,他们是王光祈、周太玄、李大钊、陈愚生、曾琦、雷宝菁、张梦九,李大钊。至于底下人,随便报几个名字,毛泽东、邓中夏、恽代英、刘仁静、张闻天、周佛海等等(阵容可以说是鼎盛,太祖当时还给主席王光祈洗过衣服,至于像郭沫若这样的人,据说因为有挟妓、搞同性恋、酗酒闹事种种恶习,竟不能入会,郭自己也说过自己就像是个蠕动的阿米巴,愧对同学如何)。在这里,要谈谈的是其中的曾琦这个人。

曾琦,原名昭琮,字慕韩。四川隆昌人。先是四川法政学堂,后是上海震旦大学接着留学日本,成立“救国团”,曾琦为骨干。回国和同学们筹组少年中国学会,七人当中,除李大钊外,全是四川人。因为当时北大为“士林”首脑之所在,曾琦到北大去运动,李大钊和陈独秀有意抵制曾琦。曾琦后到清华大学运动成功。“五四”、“六一”、“六三”运动,均与曾琦这一派留日学生有很大关系。其他几位创立人王光祈、周太玄、李大钊、陈愚生、雷宝菁、张梦九等分别信仰共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而曾琦主张国家主义。正好当时兴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各派主要人物相继赴法,少年中国学会进入第二阶段。

谈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也是一大趣事。先是由蔡元培等人发起,鼓励青年留洋。注意,基本手续是这样的,先是加入华法教育学会,主要是各个省份推荐,然后统一组织赴法,由教育学会联络当地工厂接受,然后再是半公半读。

全程从头到尾,勤工俭学的学生半毛钱都不用自己出。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法国在一战后形式变了,工厂不能吸纳大量的外国人工作,加上留学生本身能力欠缺,学生数量过多等等原因,失业者大量增加,生存状态趋于恶化。于是分化组合成多个派别,最重要的叫做蒙达尼派“蒙达尼派”(主张向公使馆请愿,要求政府接纳,转成公费生,每人每月补贴400法郎,四年为期,共需500万法郎。小熊按,是不是吃多了不消化的东西,自费转公费,世上有这么便宜的事吗),然后就是向大使馆请愿,失败,蔡元培赴法,这帮人要求蔡出钱,(熊按,人家免费把你带到国外,你自己不能生存,怎么还有脸面开口),失败。此时,一所中法合资的里昂大学落成,于是他们又要求优先进入学校(拜托,这是面向国内招生的大学,和各位半点关系没有啊),强行占领校舍,国内正式录取新生不能入驻。

法国警察出动。(熊按,至此,中国人的脸面被这帮勤工俭学生丢尽)。这个时候老大哥出现了,大家熟悉的周公他们成立了旅欧少共,主张依附苏俄。不久以后大批转进莫斯科。曾琦这帮人,不主张联俄,主张国家主义,于是在巴黎近郊的玫瑰村成立了,以与少共抗衡。自是共,青二党从少年中国学会正式分家。有意思的是,青年党的宗旨是“本国家主义之精神,采全民革命之手段,以外抗强权,力争中华民国之独立与自由;内除国贼,建设全民福利的国家”。所谓“外抗强权”指的是反苏,青年党的对应口号是“苏俄帝国主义是纸老虎”,“内除国贼”指的是反赤,青年党的对应口号是建“中国式”,(熊按,偶也是才知道二句口号原始出处在这,原来太祖,世宗都和小熊一样,喜欢盗版啊,感动中)。

然后就是二党相继回国,在理论,实战各个战线,展开连场恶斗。比如,在北平学界,青年党联络了苏联排华中受难华侨作讲座,结果被赤党当场打散了会场(熊按,具体参看当时偶然在场的,闻一多大大的详尽报道)。在上海,青年党开设了工人夜校,结果赤党冲进学校,打的青年党籍教师一死一伤(熊按,带头大哥,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项英,项大哥),青年党也不是好惹的,回敬赤党夜校一个沪西劳勃生路英华里血案,三死数伤。总而言之,双方在1923至1927年间,基本上难分伯仲。分水岭出现在国共合作以后。开始青年党也有联国打算,不想被CP占了先手,于是转而寻求别的军头支持,连国民党都一块反了(熊按,要论历史传承,国共是多次结拜的异姓兄弟,共青是同母异父的TWINS)。

正所谓同人不同命,国共合作,黄浦怀胎,十月期满生出了龙种。而青年党选择的是和江东孙郎合作,创办金陵军官学校。作的一套其实和他同母异父的哥哥是一样的工作。黄浦有歌,金陵也有歌,大概是这么唱的:“我车既攻我马同,男儿敌忾奏肤功,内统一,外独立,世界仰英雄。国徽五色,长使耀晴空。发轫云程钦此日,一鼓作气,先后从戎,看旌旗所指,箪指融融”。但是青年党运气不好,七月早产,生下个先天不足的宝宝,随着孙的失败,这批青年军转入东北军系统,然后就要开始下个部份。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这六年的准军事阶段。

邓小平《我的法兰西岁月》电影观后感【篇二】

今天,学校团委组织我们观看了《我的法兰西岁月》,看了后感触颇深,有不吐不快之感,特来此佳处,一吐为快。

一,艰苦的环境,造就了邓小平不屈的性格。当一个16岁的孩子在异国他乡的码头上背负那沉重的大包,当一个矮小的中国人,在法国的钢铁厂里被累倒,被工头骂为黄狗时,他没有屈服,依旧为了自己的救国梦,在异国他乡艰苦的生活着,依烤土豆充饥,却实现了自己的盗火者的梦。

二,那伟大的同志般的情谊是我深深感动,聂荣臻,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邓小平,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为了革命的梦想,而在孜孜不倦的追求者。当饥饿难耐的邓小平来到蔡畅,赵世炎(夫妻 )家时,两位革命前辈把自己仅有的两碗面推到了邓小平的面前,后来小平发现了,把自己仅有的两法郎房子了他们的壁橱里,流着泪离开了。这种同志之情是多么的宝贵呀,中国革命的火种在法国得到点燃,与这种伟大的感情是分不开的 。

三,小平同志伟大的人格魅力是我深深折服,他对法国无产阶级那深深的爱,对北洋卖国政府的深深的恨,对同志那无私的爱,对工作的无限忠诚。使我深深地感动。

在影片的结尾,当被法国驱逐的的邓小平说出“总有一天法国人民会铺着红地毯欢迎来自中国的朋友的”,镜头切到小平同志访问法国的录像,我的眼睛湿润了,有哪个人会想到,一个貌不惊人的小个子会成为13亿中国人心目中的勇雄,谁会想到一个没驱逐的外国人会再一次踏上法兰西的土地,而被最为最尊贵的国宾。

一切不可能的事,小平都做到了,这就是伟人的风采。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条件要比小平在法国时好上一百倍,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成功呢,只要我们有目标,有毅力,有追求,有信仰,也一定会成功。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