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的天空观后感心得精选【3篇】

思而思学网 2024-01-23 19:28:19

 影片《乌鲁木齐的天空》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汉等多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共同住进乌鲁木齐甜水巷1号大院,发生的一件件感人的事情,演绎了各民族兄弟姐妹之间亲如一家、荣辱与共的动人故事。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乌鲁木齐的天空观后感心得,欢迎阅读!

篇一:乌鲁木齐的天空观后感心得

乌鲁木齐,乌鲁木齐,在火车站或飞机场,这个名字是家的声音,安全又熟悉,在新闻中它是危险和不确定,在史料中它被叫做迪化(启迪和教化)。时值今日,看此部电影追忆怀念乌鲁木齐过去的民族关系,欣赏本片山寨致命ID的海报,琢磨那些被强调的或被省略的,真有种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

场景

电影中熟悉的街景画面让很多乌鲁木齐人感到兴奋,但是全片下来几乎总是美美百货,海德酒店等地,而且片中人物总是如同穿梭如意门一般来回这两个地点,连怪老头刘沛遛弯的地方也是美美,一个在艺术学院生活工作的老头不开车跨越N站来到美美散步真是很不合常理,最荒谬的是茹仙古丽开着车只说了一句话的功夫,又跨越N站从海德到了美美,似乎乌市只有这两地能看了,其他地儿都太不够档次,土得掉渣。发展的力量真是庞大到足以扭曲和统一美学思想,即只有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是美的,好的,凸显着现代化的坚挺和刚硬。

到底是谁???

电影中甜水巷的几户人家友好和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状态的确是让人羡慕和神往,唯一的争论和矛盾只有后来刘沛一生的疑问??到底是谁把他送进了劳改营?一个政治运动的年代,一个小女孩无心的错误,导向性地告诉观众,这件事没有谁对谁错,时代造就了一些悲剧,那就让它去吧。刘沛不过失去了右手,那些失去生命和尊严的,不在本片讨论内容之列。刘沛的疑问到片尾也没有得到解答,就像这个国度许许多多的其他问题一样泥牛入海。电影最后的晚宴里,众人再度表达了大家一起美好和谐生活的愿望“好好过日子”(live a better life),刘沛也似乎回心转意,和老伴和好如初,与昔日的各族邻居们共同登上红山,发出老年康乐的和谐笑声。

语言

以我对很多当年扎根建设新疆的老人们的认识,他们一般通晓维吾尔语或哈萨克语,有些人甚至说得比我要好。电影所描绘的六十年代,融洽和睦如一家人的甜水巷邻里们,族际共通语是100%纯正的汉语,无口音,无语码转换,无借词。生活在乌鲁木齐一辈子的如云,见到老邻居不过仅仅说了一句yahximisiz(维语“你好”),今天很多人就是不生活在英语国家你也不只会说一句hello吧?

刻板印象

这个院子真的很诡异,刚刚好有新疆5个人口比重较大的族,汉、蒙、维、哈、回(五个代表?),各自戴着自己民族那些刻板印象符号,蒙古族憨厚实诚靠得住,维族做馕又大男子,哈族善良好客又放牧,有个安静到只有一句台词的妻子,回族就是做生意,全场搞笑的任务就交给了他们,以小丑化的地方方言填充着电影的边边角角,那么汉族呢?汉族为什么没有这些符号了呢?

平生第一次观看有关家乡的电影,很当真,请原谅。

篇二:乌鲁木齐的天空观后感心得

因为我是新疆人,对于这部影片的喜爱必然是主观偏爱的。但话说回来对文艺的爱好本身就是主观没有标准的。喜欢理由之一,就是作为新疆本土电影,它超出了刻板的教科书式地对新疆的人情世故的表现,影片描绘的新疆基本不走样。不禁感叹,只有新疆人才能真正拍好新疆的故事。

每次看到有影视作品或纪录片,或书籍,里面每次出现新疆的片段都会关切地去看,去品,从中找寻家乡的影子。离家远了就总想去捕捉家乡的讯息,生怕断了联系。甚至是一部西北片,也努力从中体会乡音。但没有哪一部影片能够让我这样一解乡愁,从画面到故事到一些细节处理都没有让人失望。

故事用了过去与现代穿插的方式,如云和画家的爱情主线,从夫妻之间的矛盾,缓缓引画家心里的心结,蒙太奇的倒叙穿插,丝毫没有割裂故事的完整性。过度自然。细节处还将老纪录片与电影剪接在一起,感觉就像大脑中的回忆播放。

本篇对于镜头和音乐的应用也很细致,感觉很走心。比如男女主角初见的一幕,导演设计的情节是女主在画板报时,男主不小心打翻了广告色,于是五彩斑斓的色彩喷洒出来,原本是尴尬的一幕,但这斑斓的色彩却寓意了爱情的开始,观众一眼便能看懂。在另一幕,男主在劳改队里给房顶铺沥青,营养不良从房顶摔了下来,同时碰倒一桶沥青,浓黑的沥青缓缓洒向空中,也寓意着厄运的到来。如云在屋里听到心上人的坏消息后,手风琴两次下落,发出三度的不和谐之音,也是人物心里的旋律。这样的表现手法或许老套?但又感觉用对了地方。

文革题材向来是沉重的,但导演好像刻意避重就轻,突出描写了在那段艰苦岁月里,人间的真情,将厚度减轻,却增添出一份浪漫来。但我看完并没有觉得假,因为新疆人确实这样乐观和重感情的。

电影中的背景音乐有《我们走在大路上》,《好》以及手风琴伴奏的抒情音乐,时代鲜明的音乐也是中国人共同的记忆,我们新疆也不例外。就是在看到跳文革忠字舞时,将本应线条硬朗的忠字舞,跳出了弱柳扶劲风的维吾尔舞感觉,觉得这也算是大家想看到的民族特色了。

邻里之间的照料固然高尚,但是看到海里且姆不忍心孩子馋鸡蛋,便偷偷喂了孩子一口鸡蛋,更引起人们的共鸣。

影片中的一首儿歌,红山嘴子妖魔山,两个塔对地端,和平渠修得宽,中间有个西公园。不知道还有多少父母会传给孩子听,这也是我爸爸从小给我说的儿歌。片中经典的画面是一张文革时的红山远景图,红山脚下是宽广的和平渠,和平渠上有座桥,便是屹立百年的西大桥。老爸看到这幅画时,这样说,“这是五十年代的红山,这幅照片应该是在宝山路附近的高层拍的,山上那个凉亭是七十年代修上去的”,我想说,老爸真的老了。

之所以对影片有感触,因为它讲的是大院故事,小时候,常听老爸说起我们的老院子,我隐约对那座院落还有印象,只是印象中只有正房,爸爸说起的大院是个典型的中式大院,门口有石狮,入进有照壁,照壁后面是正房前院,左右两边有东西厢房,后面叫里院。后来大院不在了,但是亲戚们的称谓还是“里院”,“前院”,五奶奶,四奶奶。此片中的大院虽不是中式院落,院里的人也不是亲戚,但是邻里感情胜似亲戚,也确实是那个年代的写照。

影片的结尾也极为真实,对于指认画家一事始终没有一个在场证人出来为马合木提洗白,邻居们定格在时空里的表情,也表现了普通人对于是非事儿的判断的集体心里合影。最终对于误会的处理在于当事人内心的选择。

影片中也写到了如今邻里间老死不相往来的事实,我也想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民族之间也竖起了高墙,加之个别媒体对新疆的妖魔化报道,网络暴民对新疆粗暴的评价,真有点小三强行介入他人家庭生活的感觉。老一代的新疆人,不论汉族回族还是维族,不管什么民族,都会跳同样的新疆舞蹈,庆典上少不了集体跳新疆舞,而这种新疆味儿,在现代的新疆也越来越少见。人与人之间也有了很多误会,这部影片不肤浅,影片讲了如何处理误会,因为大家都是人,人性的选择是一样的。希望能够在荧幕上多看到一些不走样的新疆,多看到一些有新疆味儿的新疆。

篇三:乌鲁木齐的天空观后感心得

9月29日,芙蓉里西社区党支部组织工作人员在奎屯和平影城观看了大型故事片《乌鲁木齐的天空》,故事情节感人,催人泪下。

影片中感人至深的是在画家刘沛受伤期间,马合木提和海里且姆夫妇省吃俭用,自己舍不得吃鸡蛋、省下来给失去右手的画家吃,每天早晨把女儿从暖和的被?中叫出来,在离家较远的冰天雪地里排着队为汉族画家打治病的牛奶;还有吾努别克的"羊烈士",巴图尔费尽心机搞来的"古巴糖"。甜水巷1号大院里的每一个人尽全力保护、治疗着这个受伤的年轻人。

故事,主题鲜明、内涵丰富、贴近生活,是一部弘扬现代文化、表达人文关怀、富有审美价值和时代精神的优秀电影作品,通过观看影片教育了一大批人,为构建和谐新疆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让我们更加深刻的明白: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民汉一家亲。作为社区干部我们的职责更加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维护社区一方平安,打造和谐社区,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促进融合,相互帮助,团结友爱,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社区永远绽放!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