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川大本科教务系统

思而思学网

 四川大学(Sichuan University),简称"川大",是中国"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首批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是国家32所副部级大学之一,教育部批准建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研究生自主划线的34所名牌大学之一,"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被誉为西部第一学府。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川大本科教务系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川大本科教务系统

四川大学本科教务系统入口:http://202.115.47.141/login.jsp

四川大学简介

岷峨挺秀,锦水含章。巍巍学府,德渥群芳。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布局在中国西部、“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学校现任党委书记王建国、校长谢和平。

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有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050亩,校舍建筑面积254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四川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原成都科技大学是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华西医科大学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和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就两校合并为学校题词并寄予深切厚望。2000年,四川大学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四川大学。李岚清同志在考察新四川大学时说:“四川大学是我们改革最早的大学,对我国高校的改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可以说是高校体制改革的先锋。”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期间,吴邦国、温家宝等党和国家*先后到四川大学视察慰问。

四川大学承文翁之教,聚群贤英才。百余年来,学校先后汇聚了历史学家顾颉刚、文学家李?人、美学家朱光潜、物理学家吴大猷、植物学家方文培、卫生学家陈志潜、数学家柯召等大师。历史上,吴玉章、张澜曾执掌校务,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共和国主席杨尚昆、文坛巨匠郭沫若、人民作家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等曾在川大求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50余位是川大校友;2001年评选的近代50位“四川文化名人”中,有36人是川大校友。

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等12个门类,有31个学科型学院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4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4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32个,本科专业134个,博士后流动站37个,国家重点学科4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是国家首批工程博士培养单位。

四川大学大师云集,名师荟萃。截至2015年年底,有专任教师5238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1611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杰出教授”6人,国家“*”入选者65人(含“青年*”30人、“外专*”2人),“*奖励计划” 入选者51人(含特聘教授38人、讲座教授13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4人,“973”首席科学家9人、牵头“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项目获得者27人(29项),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2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9人,四川省“*”(含原省“*”)入选者86人。

四川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和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的川大精神。近年来,学校围绕创建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建立了“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新机制,提出了“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确立了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构建了体现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的本科“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3.7万余人,硕博士研究生2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3000余人。2003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25项、国家精品课程3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9门、精品资源共享课31门,获得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3篇。

四川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学校现有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研究基地,4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有9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9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9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药物临床实验机构,1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2005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39项。2015年,学校科研经费达18.2亿元。发表国内科技论文总数列全国第4位,SCI收录论文数列全国高校第5位。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学校先后编撰出版了《汉语大字典》《全宋文》《中国道教史》《儒藏》等大型文化建设成果。

四川大学积极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四川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的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2008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09年成为首批获得“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称号的4所高校之一。四川大学科技园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2012年被评为国家A类(优秀)大学科技园,已孵化包括1家上市公司在内的科技企业50余家。近年来,学校与国内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内外150多个地市和6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了100多个校地企产学研平台。近5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技术开发、转让、服务和咨询项目1.3万余项,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已成为相关行业的主导技术。学校师生依托科研成果创办领办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60余家。2009年,学校被批准成为首批13个“干部培训高校基地”之一。学校设有4所卫生部直属附属医院,在汶川特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伤员救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川大学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目前,学校已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248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港澳台等31个国家和地区的213所国际知名大学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联合培养体系。与韩国、美国、比利时的5所大学合作共建了5所孔子学院。与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相关机构建立的国际和境外科研合作平台和中心有:九寨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中德能源研究中心、中德水环境研究中心、中英材料研究所、四川大学-日立环境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意大利国家研究会国际多功能聚合物和生物材料合作研究中心、西部农村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中美大学战略规划研究所、中国西部反贫困研究中心、欧洲研究中心、南亚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等;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同组建了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与美国匹兹堡大学新建了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

四川大学图书馆藏书653万册,人文博物馆珍藏文物8.5万余件,自然博物馆收藏动、植物标本86万余件(份),档案馆和校史展览馆收藏各类档案25万余卷(其中珍贵历史档案9000余卷)。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学校还建有校园网、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国家外语考试与出国留学人员培训机构以及成人教育与网络教育学院等。

锦江黉门,弦歌铿锵。展望未来,四川大学将始终肩负集思想之大成、育国家之栋梁、开学术之先河、促科技之进步、引社会之方向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再谱中国现代大学继承与创造并进、光荣与梦想交织的辉煌篇章!

(数据截至2015年12月31日)

四川大学人才培养概况

四川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坚持方向,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的建设 者和接班人。在教育教学中牢固确立"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岗位"的观念,切实提高质量。大力加强对高等教育规律的探索与实践,确立现 代教育教学理念,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建立和完善研究型 本科教育体系和创新型研究生教育体系,已形成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为重点,其他办学形式为补充"的办学格局。目前 ,在校本科以上全日制普通学生达6万 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4万余人,硕、博士生2.1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侨学生1042人。此外, 学校还有成人高等教育学生2万余人,网络教育学生2万余人。

本科教育方面,四川大学始终坚持和确保本科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中心地位,按照这一要求,进一步实施和深化学分制改革,推进本科“412 ”质量工程,从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方式、内容和手段诸方面深入研究探索、改革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研究型本科教育体系。四川大学 确立了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新目标,充分发挥多学科交 叉融合的优势推动人才培养,通过学科专业调整、本科专业归并,本科专业结构更趋合理;以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强势带动人才培养,校内主要 科研实验室要向本科生开放,大力实施大学生科研项目训练计划,鼓励学生进入教师科研课题进行助研工作;以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方法 的改革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开发优秀课件,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推进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改革;以提高国际化教育的程度来 提升人才培养,鼓励各个学院与国外著名大学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探索实施与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培养学生的多种新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 的国际竞争力;采取一系列特殊举措促进人才培养,通过实行主辅修制、双学位制、转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以及举办创新班深化教学改革;从 2001年秋季起,在文理工各学科新生中率先试行了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投入资金9712万元,实施了"523实验室工程"一、二期建设,并将望江、 华西校区原有的200多个实验室归并为70个;世行贷款"高等教育发展"项目400万美元用于六大校级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实验教学条件进一 步改善;推进了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学校的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学生在全国性的挑战杯、电子设计、数学建模、 英语演讲、英语辩论、大学生辩论、文艺表演、高校足球赛等各项竞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5名教师获国家教学名师称号,13门课程获国家精 品课程,2005年获 国家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四川大学独立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

研究生教育方面,四川大学实施了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大改革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制度的力度,鼓励导师和学生跨专业招生和报考, 鼓励相关学院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允许高水平科研基地根据需要独立招收研究生;优化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压缩课时数,增加学术讨论和交 流活动的时间和学分;加强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要求,严格质量标准,制定并实施研究生参与科研的量化标准、质量要求和激励措施,加强 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学风,确保学校学位授予的质量;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导师的权利和责任,改进导师遴选 标准,坚持没有科研项目经费或没有高水平科研产出的教师不能招收研究生的规定;打破资历和职称壁垒,突出研究能力和研究实绩,积极增 列在科研教学一线工作的优秀年轻教师上岗招收研究生;这些措施使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一是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学校办学层次提高。截至2005年底,研究生达到18293人,其中博士生3710人、硕士生和专业学位研 究生14583人,使学校朝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人才培养层次迅速靠拢。二是研究生生源不断扩大。2005年第一志愿报考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的 考生为18366人(录取4564 人,录取比为25%),报考博士生的考生为2089人(录取1037人,录取比为 50%),四川大学研究生招生规模已进 入全国高校第6位,为学校研究生教育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三是研究生培养能力和培养基地条件迅速增强。 目前学校已拥有一级学科博、硕士 学位授权点2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4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国家重点学科37个,博士后流动站26个,使培 养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能力大大增强。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校逐步规范并提高了授位要求。近年来,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了 较大提高,不仅研究生发表的论文数大幅度增加,而且涌现了一批出类拔萃的青年学子。如口腔医学专业王大章教授指导的杨西川同学、历史 学专业罗志田教授指导的杨天宏同学、药学专业王锋鹏教授指导的陈巧鸿同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张兴栋教授指导的冯波同学、轻工技术与工 程专业石碧教授指导的廖学品同学、药学专业张志荣教授指导的张彦同学的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魏于全教授培养的2002 届的五位博士毕业生均发表了重要论文,一位的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为8.9的《癌症研究》上,另一位发表在影响因子为6.0的《基因治疗》上 ;刘应明教授培养的阮勇斌、罗懋康博士,张铭让教授培养的林炜博士等,都做出了十分突出的成绩;2001年,继皮革专业研究生林炜在全国" 挑战杯"赛上摘取一等奖桂冠并创下700万元的转让纪录后,该专业博士生穆畅道同学的"挑战杯"获奖作品又和绵阳银河集团签订了1500万元的 技术转让合同。五是研究生培养的支撑条件明显改善。2006年,学校科研总经费 达到7.5亿元,其中理、工、医科研总经费超过7亿元,人文社 科科研经费达到4587万元。科研规模和科研经费的迅速增加,为培养高水平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创造了条件。此外,近几年来,学校相继开 建或建成了生命科学楼、高材楼、皮革楼、工商楼、口腔科教楼、公卫楼、华西医院外科大楼、基础教学实验大楼、药学楼、口腔教学实践楼 、华西医院内科大楼等,特别是具有先进教学设施的19500平方米的研究生教学楼也相继竣工,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研究生培养的物质条件。

四川大学坚持"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为重点,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办学战略, 全面更新教育观念、教学制度、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十一五”期间学校将稳定本科办学规模 ,适度扩大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留学生教育,使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教学成果、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百篇优 秀博士论文等有显示度的人才培养指标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在确保质量前提下,鼓励发展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稳步推进独立学院发展。全 日制本科专业总数调控在130个左右,本科生规模大至稳定在4万人,研究生规模达到2.6万人左右(其中博士生0.8~1.0 万人左右);海外留 学生人数达到或接近在校本科生总数的8%;形成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主的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结构,基本建立研究型本科教育体系和创 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近年来,四川大学牢固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大学学生工作的管理理念,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拓展学生工作的空间,改进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措施,优化育人环境,逐渐完善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工作管理新模式和新机制,全面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有责任”的高素质人才,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思想教育工作方面,学校全面深入开展理论学习活动,促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于1998年4月10日成立了西南地区高校第一个“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2001年9月,又率先在西南地区高校中成立了学生学习“三个代表”学习研究会,现有29个学院分会,500多个理论学习小组,出版了三辑学生理论学习论文集?《理论之光》、《力量之源》、《成才之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形势政策课阵地和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公民道德、法纪教育。2004年,在四川省大学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征文比赛中,四川大学提交的31篇论文全部获奖,各等级获奖数均居全省高校之首,学校还获得了优秀组织奖。

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四川大学作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面实施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持续推进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设立学生创新基金,先后投入150万余元支持1400多名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设立“创新人才”奖,对在全国、省级各类科技文化竞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奖励。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和竞赛,本科生有1400余人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设计大赛等国家各类竞赛中获奖,还获得了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全球冠军;学校连续三年获得全国英语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的人数居全省第一。学校大力加强艺术教育工作,开设了艺术教育选修课程近20门,积极举办各类艺术讲座,开办艺教培训班,开展艺术展览、艺术表演等课外艺术教育活动。2001年以来举办大型艺术知识欣赏讲座近50期,成立了学生民乐队、合唱队等各类学生艺术团队,他们在近五年的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四川省艺术节等各类艺术比赛中,为学校争得国家级、省级荣誉40多项,学校连续四年参加教育部、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单位举办的“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大型诗歌咏唱会汇演。学校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举办有学生科技节、学生文化艺术节和川大论坛、科技论坛等系列文化学术讲座,积极举办学生社会实践及第二课堂成果展,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来共举办各类重大学术讲座800多场,参与学生20余万人次。学校学生代表队获“四川省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辩论赛”冠军、四川省“万众一心、抗击非典”大学生电视知识竞赛冠军等。大力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了“振华兴教”等扶贫、支教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学校以70余个学生社团为依托,开创让学生个性、特长、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的“第二课堂”教育模式及运行机制,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满足了学生多元化的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成效显著,在广大学生及至兄弟院校中有广泛的影响。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校建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遵循“立足教育、重在普及、预防为主、共同参与”的基本原则,坚持课内与课外、教育与引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形成了多层次、全覆盖、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或咨询活动,每年度举办心理健康讲座20余场,在个别咨询中接待学生500余人次;实施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宣传活动,每年都举办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系列宣传活动;开通阳光心理热线,建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站”;完善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方案,积极发挥“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五级网络”的功能,最大限度的防止因心理原因导致的不良和恶性事件的发生。

校风学风建设方面,四川大学围绕全面建设志存高远、厚德博学、和睦互助、服务社会的良好学风和严谨、勤奋、求是、创新的校风,进一步制定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学生课堂学习、寝室安全纪律和网络使用的检查监督工作,鼓励诚信行为,惩治抄袭、弄虚作假等学术不道德行为,建立和完善严谨、求实的学术生态环境。同时组建了四川大学学生文明检查监督队、校园网络检查监督队、学生民主管理委员会食堂监督岗等学生组织,调动学生参与校园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形成全员齐抓校风学风建设的局面。

学校顺应新时期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新情况,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以(国家、学校、社会)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校贷学金、特困补助、勤工助学、医疗保险“七位一体、联动互助”为主要内容的贫困生资助保障体系。学校根据国家助学贷款有关规定,分别与工商银行芷泉支行、建设银行七支行、建设银行九支行、中国银行双流支行签定了助学贷款协议。成立了学生助学贷款中心,加快工作进程,全面满足学生贷款需要。近三年来,为贫困生发放奖助学金3850多万元,32000余人次;发放各类贷款7400余万元,12000余人次;提供助教、助研、助管等勤工助学岗位3000余个,累计金额750多万元人民币。通过校庆融资设立贫困生奖助学金30余项,共计2000余万元。

在学生思政教育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坚持选拔、使用、管理、培养、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和“精干高效,专兼结合”的原则,在“高进、严管、精育、优出”四个关键环节构建长效机制,着力提高大学辅导员的政治理论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一是坚持标准,严把入口,认真做好辅导员队伍的配备选聘工作。二是加强培养培训,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四川大学按照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制定了辅导员培养培训规划,逐步建立起自学、集中培训、专题研讨、在职进修、挂职锻炼、学习考察、出国深造、选拔优秀辅导员定向攻读学位等多层次、多形式相结合的培养培训体系。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统筹规划辅导员的待遇和发展。四是明确岗位职责,健全管理机制,加强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和考核。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四川大学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一些辅导员在胜任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的同时,已经成为指导学生学习、成才、就业、胜任科研及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家学者。2005年,四川大学有6名思政教师获得“四川省高校2002-2004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

通过有效的教育培养途径和管理服务措施,四川大学学生中涌现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2001年来,有3个班级被评为国家级先进班集体,25个班级被评为四川省先进班集体,3名学生被评为全国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630名学生被评为四川省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学校先后获得“四川省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军事训练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国防教育先进单位”、“暑期社会实践全国先进集体”等荣誉。

四川大学学生工作的显著成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省市电视台等媒体,先后对四川大学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建工作、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学生工作新模式的措施、经验与成效等进行了宣传报道。2005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四川大学学生工作的做法、经验及取得的显著成效做了两次专题报道,这对加强学生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和示范效果,在全省、全国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