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江师范学院官网

思而思学网

长江师范学院位于长江与乌江交汇处,素有"乌江门户"、"千里乌江第一城"之称的重庆市涪陵区,是重庆市"一圈两翼"战略支点上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思而学教育网 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长江师范学院官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江师范学院官网

长江师范学院官网网址:http://www.yznu.cn/

长江师范学院大事记(1931─2006年)

1931年

涪陵县县长谢汝霖倡导筹集专款修葺扩建钩深书院,并将该年春在秦义园创立的“涪陵县立乡村师范学校”迁入书院新建校舍,聘请曾助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的涪陵教育界先驱钟伯良担任校长。

1935年

8月,四川省政府批准涪陵县立乡村师范学校与民国元年(1911)年创办于老盐局的县立女子初级中学附设师范班合并,成立涪陵县立简易师范学校(设三年制和四年制),以县立乡村师范学校为其男生部,县立女子初级中学附设师范班为其女生部。

1936年

涪陵县立简易师范学校男生部停招师范生,兴办农科班。

1937年

秋,涪陵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女生部因闹学潮,奉省政府令并入涪陵县立初级中学校。“农科班”迁石桥沟(今涪陵新光造纸厂处),改为四川省涪陵县立初级普通农作科职业学校。至1943年秋,涪陵县立初级普通农作科职业学校招收高级农业科,更名为涪陵县立农业职业学校。

1946年

1月,四川省令学校扩充,涪陵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更名“涪陵县立师范学校”,从初中毕业生中招录普通师范生,直到1949年10月末涪陵县城解放。

8月,涪陵县立女子中学在易家坝广场举行体操表演,警察以维持秩序为名,肆意打伤群众和省立涪陵中学学生赵德巍、蒋维成等。涪师与县中、益辉、涪光等校师生联合上街游行,反对暴力迫害,迫使县政府接受向师生赔礼道歉、治愈学生创伤和查办警察所长等条件。

9月20日,县师范与县中、活光、农校等校师生 1000 余人联合上街游行,反对涪陵地方法院枉法办案,捣毁法院办公室,同军警发生冲突。

1947年

秋,涪陵县立师范学校爱国进步活动组织“寒啸文艺社”成立。

1948年

春,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自学社”成立。

l950年

3月,涪陵县立师范学校更名为涪陵县师范学校,涪陵县立农业职业学校并入,为其附设农科部。

1951年

分涪陵县师范家科部成立涪陵农业技术学校,隶属涪陵专区。

1953年

秋,长寿县师范学校中师班、丰都中学初师班并入涪陵县师范学校。

l954年

秋,涪陵专区文化干部学校(开办时间不详)并入涪陵县师范学校。

1958年

8月15日,以李渡荣校校址(李渡镇太乙门)改建四川涪陵大学。

8月28日,启用“四川涪陵大学”骨质校印。

是年,在涪陵黄旗镇成立涪陵农机学校。

1959年

5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涪陵大学更名为涪陵专科学校。

8月6日,正式启用“涪陵专科学校”印鉴,废除原“四川涪陵大学”、“涪陵大学办公室”、“涪陵大学教务办公室”、“涪陵大学人事科”四枚印鉴。

1961年

上半年,涪陵师范学校中师、中幼师学生和部分职工由北岩钩深书院旧址迁李渡并入涪陵专科学校,成立中师部。初师和函授部仍留原校开办。

1962年

4月,涪陵专科学校停办,复设涪陵师范学校。

7月13日,中共四川省委决定涪陵专科学校停办,保留“中师部”,改建为涪陵专区师范学校,隶属涪陵专员公署领导,为四川省重点师范学校之一。专区师范学校当年停招新生,原涪陵专科学校(含中师部)未毕业的千余名学生停学回家。

8月,开办涪陵地区教师进修学校。

1963年

秋,涪陵专区师范学校与原涪陵高中达成互换校址协议。

1964年

2月,涪陵专区师范学校由李渡镇太乙门迁至涪陵城(乌江东岸群沱子)现师院江东校区。

1968年

涪陵专区师范学校改称为涪陵地区师范学校,隶属于涪陵地区革委会领导。

1977年

8月,涪陵县师范学校创立于蔡家坡。

11月,中共涪陵地委、涪陵地区革命委员会决定,并报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涪陵地区师范学校停办,在该校原有教职工和设备的基础上,筹建涪陵地区师范学校高师班(大专性质)。

1978年

4月23日,“涪陵地区师范学校高师班”恢复了中断15年的高等教育工作,从高考学生中选录了277名学员正式入学行课。

1979年

5月2日,涪陵地区师范学校高师班与菜场公社等单位协定了校界。

1981年

3月31日,四川省高教局副局长鲁光,由涪陵地委和地区行署*陪同到涪陵地区师范学校检查工作,察看学校地理环境。

8月19日,涪陵地委组织部同意涪陵地区师范学校高师班健全内部组织机构,设总务处、教务处和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五个科(内称科、外称系)。总务处下设总务科、财务基建科、膳食科、卫生科。

1982年

3月1日,受涪陵地委委托,为全区地、县机关培训的第一期“干部写作学习班”71名学员入学行课,学制一年。

4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由高师班改建为涪陵师范专科学校,初设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等5个科。

7月2日,涪陵地区第一所高等师范学校??涪陵师范专科学校在菜场公社原涪陵地区师范学校校址召开成立大会,属四川省和涪陵地区双重领导。

8月7日,正式启用四川省高教局制发的涪陵师范专科学校校印,废除涪陵地区师范学校校印。

11月17日,涪陵师专党委成立。

是年,涪陵县师范学校更名为四川省涪陵师范学校。

1983年

5月4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授权,省教育厅研究同意,正式建立“涪陵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

1984年

4月15日,根据国发[1982]130号文件规定,涪陵地区教师进修学院更名为涪陵教育学院。

9月5日,涪陵教育学院印章启用。

9月17日,首届干部专修科(两年制)、民族班中文专业(三年制)学员入学。

11月1日,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胡晓凤副部长来校视察。

11月25日,涪陵师专《求实》团刊创刊。

1985年

1月29日,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高教局局长胡晓风,由涪陵地委副书记任亚岚陪同来校看望教职工。

3月7日,涪陵师专决定,将各专业教学“科”改为“系”,并从3月10日起启用各系新印章。

4月11日,四川省委副书记聂荣贵来校视察工作。

5月22日,涪陵行署副专员宫家和与涪陵师专党委书记夏仕连、总务处副处长蒋永生等,在国家筹建“三峡省”的同时,专程去北京,拟同中国科学院就共办高校(拟将涪陵师专办成涪陵大学)问题,签订合同。

11月,《涪陵师专学报》(综合版)创刊。

1986年

4月25日,省顾问委员会委员原省文办主任兼高教局局长丁耿林、原省高教局副局长余涧南、原四川大学副校长何文钦等一行8人来校视察。

9月25日,根据省高教局指示,涪陵师专停办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的经济管理信息班,转交涪陵地委接办。

是年,涪陵工业学校从涪陵黄旗镇迁至实验路。

1987年

4月4日,四川省教委原副厅长向国灵等人来校视察。

9月1日,根据省高教局指示,停招干部专修科学生,体育系三年制改为两年制。

1988年

1月6日,四川省教委主任韩邦彦等11人到涪陵师专视察。

9月17日,四川省教育体制改革小组顾问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高教局长胡晓风来校视察。

是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涪陵工业学校增挂四川省涪陵工业学校校牌。

1989年

12月12日,王绍琪、吕德超等校领导与涪陵地区教委余恢毅主任等签订关于附属中学管理体制问题的协议。

1990年

4月27日,四川省教委副主任卢铁诚一行9人来涪陵师专检查工作。

5月7日,涪陵地委书记白在林,专员王鸿举陪同省委书记杨汝岱到涪陵师专视察工作。

1991年

四川省涪陵工业交通干部学校并入涪陵农机校,同时增挂中共四川省涪陵地区经贸委党校校牌,实行“一套班子,四块牌子”的建制。

1992年

2月10日,*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委员、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国家教委副主任朱开轩等,由四川省副省长韩邦彦、涪陵行署专员王鸿举等陪同来涪陵师专考察。

3月13日,由四川省体卫处组织的省教委体育课程评估专家组一行9人于13─15日,对涪陵师专体育课程建设进行复查评估,确定涪陵师专为省体育课程优秀学校。

4月3日, 国家教委信息中心副主任朱关秀由地区教委主任余恢毅陪同,来涪陵师专视察指导工作。

4月6日, 省委宣传部部长贾本乾一行3人,在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宗恒陪同下,来涪陵师专视察指导工作。

6月8日,市国土局、江东办事处会同涪陵师专后勤处负责人,对涪陵师专校界进行了重新审定,并绘制了新的校界图纸。

1993年

10月5 日,重庆市府(1993)25号文批复同意成立“三峡联合大学”,属股份制,涪陵分校设在涪陵师专。

10月12日,根据川教高[1993]67号《关于省属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更名的通知》,涪陵师专校名调整为“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仍隶属于四川省教委领导,自下文之日起启用新印章。

1994年

2月20日,涪陵师专获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授予的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4月7日,涪陵师专征用涪陵桥南开发区土地9332平方米。

1995年

4月7日,“夏仕连老师执教五十周年庆典大会”在涪陵师专大礼堂举行。

5月22日,四川美院党委书记杨圭言一行14人应邀到涪陵师专考察,两校就美术专业教学联合办学达成协议。

6月10日,在涪陵师专第四届教代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校长简大权在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兴校升位”的口号。

7月16日,涪陵师专“宏声万里行徒步长征队”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巴中出发,于9月5日凯旋,历时49天,行程2000余公里。此次活动受到团中央高度评价。

1996年

3月24日,四川省委宣传部扈远仁副部长等到涪陵师专视察,并题字“精心设计、富有特色、桃李芬芳、育人圣地”。

10月27日,四川省教委副主任徐宗钰一行来涪陵师专指导工作。

12月13日,涪陵师专征用江东街道办事处国有土地2466平方米。

1997年

4月21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无偿赠送涪陵师专一套1990年生产的,价值18.9万元人民币的VA×300小型计算机。

5月17日,受涪陵市委书记王鸿举的委托,涪陵市社科联进行了涪陵市文化教育资源调研的活动。涪陵市社科联副主席、涪陵师专党委副书记王久渊在调研报告总结会上提出了重组涪陵教育资源,建立一所本科院校的意见,得到了与会涪陵市领导和专家的赞同。

5月26日,涪陵师专申报科技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国家二级标准获得成功。

11月10日,涪陵师专举办首次学术月活动。完成学术活动项目69个,参加的师生达18975人次。

1998年

9月,*候补委员、涪陵区委书记聂卫国、副区长何也余一行莅临涪陵师专与师生共庆教师节。

10月1日,化学系96级学生李泽强见义勇为,阻止扒手行窃,被歹徒刺杀,身受重伤,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涪陵日报》、《重庆青年报》、《重庆晚报》等报纸相继进行了报道。

12月25日,涪陵师专举行了我区目前唯一一家正式期刊《涪陵师专学报》面向国发公开发行庆祝会,来自重庆、黔江、涪陵的50多位嘉宾参加庆祝活动,学校为栏目顾问颁发了聘书。

是年,涪陵农业机械学校更名为重庆市第三农业机械学校,同时增挂重庆市涪陵工业学校校牌。涪陵师专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400佳单位。

12月28日,涪陵师专第一次换届选举委员会召开。经过228名正式代表党员投票选举出新的党委和纪委会。党委书记黄贵在换届选举大会作主题报告,明确提出了“强校升本”的奋斗目标,得到全体党员、干部和全校师生的一致拥护。

1999年

3月20日,涪陵师专党委、行政决定成立升本工作领导小组。

6月,涪陵区教师进修校合并到涪陵师范学校,仍挂两块牌子,成为涪陵区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基地。

12月26日,涪陵师专党委、行政在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特别是涪陵师专的优势和短处后,分别征求了涪陵教院、工业学校、涪陵师范校的意见,决定向涪陵区委、区政府建议将涪陵大学校名改为涪陵师范学院。此建议得到区委、区府和重庆市教委领导的认可和肯定。

12月28日,涪陵师专投资600余万元的校园道路、管线改造工程开工。

是年,涪陵枳城农机校并入涪陵工业学校,四川工业学院涪陵分部并入涪陵工业学校。

2000年

2月1日,由重庆市教委副主任王开达带队的重庆市高校设置评估专家组一行11人抵涪陵对组建涪陵师范学院工作进行了评估。

3月30日,涪陵师专投资3000余万元,建筑面积为2万余平方米的教学实验综合大楼正式奠基。

7月10日,经重庆市教委批准,涪陵工业学校、涪陵师范学校并入涪陵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新涪陵教育学院大会在教育学院隆重举行。涪陵工业学校并入后成为涪陵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教学部,涪陵师范学校并入后成为涪陵教育学院师范教育教学部。

2001年

2月23日,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咸立亭、王荣顺、秦启仁、符宗胤、王雪涛一行五人,在市教委副主任余恢毅、陈流汀等陪同下抵达涪陵。专家组在听取涪陵师专与涪陵教院合并建立涪陵师范学院有关工作汇报后,深入两校进行了详细、认真的实地考察。参加汇报会和陪同考察的还有涪陵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区级各有关部门、重点企业、周边区县代表和两校校级领导。

5月11日,教育部正式发出“关于同意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涪陵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涪陵师范学院的通知“(教发函[2001]87号)。至此,涪陵师专与涪陵教院合并升本工作宣告成功。

10月17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新出版报[2001]1352号文件和渝新出版[2001]85号文件,《涪陵师范学院报》获正式批准,国内统一刊号为CN50-0825/(G)。该报为月报,四开四版,由中共涪陵师范学院委员会主办。

2002年

3月13日,涪陵师范学院全员聘任动员大会在学校大礼堂隆重举行。

3月28日,涪陵师院后勤服务集团成立大会在学校大礼堂隆重举行。

5月11日,涪陵师院校园电视新闻成功首播,为庆祝升本建校一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6月14日-15日,涪陵师院图书馆顺利通过重庆市图工委的自动化合格评估。

10月30日,由市政府组织的2002年重庆市“园林式单位”检查组来到涪陵师院,对学校申报2002年重庆市“园林式单位”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学校创建2002年重庆市“园林式单位” ,经检查组检查验收合格。

11月,涪陵师院学生参加在南京举办的“第二届‘珠江钢琴’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荣获1个全能奖和3个单项奖。

11月,涪陵师院被重庆市教委评为档案工作先进单位。

2003年

4月6日,学院领导黄贵、詹培民、王久渊、傅之平、傅显捷以及副校级调研员孙义云、校长助理王官成等前往李渡私营经济示范区考察学校新校区选址。

4月12日,涪陵师院第一次团员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在学校大礼堂隆重召开。

4月15日,涪陵师院成立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5月9日,根据预防和控制非典的需要,为了确保学校稳定和师生的健康安全,学校从2003年5月9日上午10时起,全校各校区实施封闭管理。

6月5日,重庆市教委副主任余恢毅、市教委助理巡视员张宗荫、高教处处长严欣平、发展规划处处长程明亮等一行专程到李渡考察涪陵师院拟征用新校区土地。

6月7日,涪陵师院解除封闭管理,为期29天的非典时期封闭管理宣告结束。

10月9日下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莅临涪陵师院视察工作。周部长为学校题词:“推进教育创新,办好涪陵师院”。

2004年

2月24日,涪陵师院成立新区建设指挥部,戴伟院长任指挥长,傅显捷副院长任常务副指挥长,彭规荣副院长任副指挥长。

4月8日,涪陵师院新校区土地交接仪式在李渡举行。学校与李渡双方对土地四至界限权属进行现场确认,并签署了土地交接备忘录。学校领导王久渊、傅之平、王官成、彭寿清、卢吉庆以及新区建设指挥部成员出席交接仪式。

4月26日,涪陵师院新校区规划方案通过初评。

6月6日上午,涪陵师院学校新校区场坪工程开工,拉开新校区正式开工建设的序幕。

6月7日下午,涪陵师院迎评促建动员大会在学术报告一厅举行。分管教学工作副院长彭寿清代表学校党委、行政作动员部署。自此,学校迎评促建工作全面启动。

7月23日,接受国家教育部香港邵逸夫基金会第18批教育赠款获赠400万元港币。

11月8日,涪陵师院招收的来自美国的Brooke L. Turner和来自澳大利亚的Steven Webb 、Robert Gordon Fischer、Paul Andrew Smith4名外国留学生来校报到,从11月9日起开始正式上课。他们将在涪陵师院留学两年。

11月11日,涪陵师院下发文件涪师院委发〔2004〕43号,设立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评建办”)。由彭寿清同志任评建办主任(兼),戴玄同志任评建办常务副主任(正处级)。

11月17日,涪陵师院逸夫教学楼奠基仪式在李渡新校区举行。

12月18日,“涪陵师范学院支持巫溪县教育发展项目启动仪式”在巫溪县委三楼会议室举行。启动仪式由巫溪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杨云芬主持。会上,涪陵师院与巫溪县教育局联合成立“涪陵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巫溪研究基地”,举行签字仪式,并为该研究基地授牌。

2005年

3月8日,日本国政府向涪陵师范学院捐赠利民工程项目协议书签字仪式在我校学术报告一厅举行。

4月5日,重庆市教委专家组来涪陵师院,就我校与新加坡创新计算机学校合作办学筹建工作进行项目评审。

4月23日,在重庆工学院举行的第24届“重庆大学生校园之春”系列活动歌手大赛中,我校许芳获业余组特等奖,陈跃获专业组二等奖。

6月6日,重庆市学位委员会正式发文批准我校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并同意增列汉语言文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物理学专业、音乐学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等六个专业为学士学位授予专业。

6月11日,涪陵师院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在校学术报告一厅成功开题。该项目是我校的第一个国家社科课题,由院长戴伟教授主持,并成立相关子课题。

9月,重庆市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揭晓,我校王久渊教授主持的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道德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于海洪教授的专著《我的STS观??生存与发展伦理问题》两项科研成果获三等奖。

10月11日,涪陵师院李渡新校区正式启用,中国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美术学院等六个系(院)的6500余名师生率先迁入。

10月21日,学院召开第一次校内自评专家培训研讨会暨自评动员会。院长戴伟主持会议,党委书记王久渊出席会议并讲话。

12月12日,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在市教工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彭智勇,涪陵区委书记胡健康,区长黄仕焱等领导的陪同下莅临我校视察工作。王鸿举市长高度评价我校李渡新校区:“建设得很好,花钱不多,效果不错,初具规模!”。并鼓励学校领导班子要继续鼓足干劲,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006年

3月14日,应我校邀请,日本立命馆大学师生一行26人到我校进行学术交流、访问活动。

3月22日,国家教育部公布了2005年度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名单,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科学教育、日语、应用心理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旅游管理等六个本科专业获准设置。

10月21日,根据《关于同意涪陵师范学院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的通知》(教发函[2006]233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涪陵师范学院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的通知》(渝办[2006]62号)精神,我校正式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并举行更名新闻发布会。重庆卫视、重庆日报、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重庆商报、重庆时报、涪陵电视台、巴渝都市报等均派出记者现场采访了新闻发布会。

12月25日,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等单位为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批复》(渝府[2006]251号),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被批准为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这是我校第一个市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长江师范学院大学精神释义

长江师范学院地处重庆市少数民族聚居区、渝东南贫困山区和三峡库区(简称“三区”),奉“三区”教育之需而立、为“三区”发展而兴,领养育之情、行反哺之责,身正杏坛、教书育人、立乡治学、振导地方。学校秉承“学高身正、敬业自强”的校训精神,确立了“育人为本,质量为先,重学崇术,尚知笃行”的办学理念,积淀形成了“以师为师,师从师出”的教师教育理念、“治学促乡”的社会服务理念、“厚德博学、敬业善教”的教风和“弘毅尚知、求真务实”的学风。这些精神文化共同构筑了长江师范学院独有的“大学精神”。

◎校训:学高身正 敬业自强

学高身正。“学高”,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学问、知识和技能要成为后学的师表。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师者惟有“学高”方可“传道、授业、解惑”。“身正”,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品行,在思想、行动、待人方面要光明正大,成为社会的楷模。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师者惟有“身正”方可立己树人。“学高”和“身正”是教师执业的资本,是其之所以为“师”的根本所系。“学高身正”充分揭示了德与才的内在统一,它不仅是教师从教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要求教师在学校里做学生的表率,在社会上也应成为大众的楷模;而且也是学子从学与做人的基本准则,要求学子在学校里既要学业有成,更要为人正直、品行端正。“学高身正”作为我校校训,是学校师范性质的精神阐述,也是实践“以师为师,师从师出”的教师教育理念的文化认同。既具备渊博的学识,做知识传授者;又具备高尚的师德,做道德引导者。

敬业自强。“敬业”,语出《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指严肃认真地干好本职工作,对学业?职业?志业均应敬而重之,且要立志全力追求自身能达到的事业顶点。“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即人应自强不息,保持顽强的进取精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具有一种“仁以为己任”和“死而后已”的无畏精神。“敬业自强”作为我校校训,要求广大师生时刻体现出对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自觉认同,在本职工作中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在气节、操守、品德等方面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不懈怠,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怨天、不尤人、不自暴自弃、不丧失信心,力求精益求精。

◎办学理念:育人为本,质量为先,重学崇术,尚知笃行

育人为本。从教育的意趣上讲,育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教育的机器;就是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整合学校的教育、管理资源,建立起帮助学生成长,解决学生困难,方便学生办事,维护学生权益的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困难,关爱学生进步。它要求学校把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即人才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一切都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的内在积极性。

质量为先。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培育优秀人才,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永远的出发点和归宿,集中反映人的充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质量为先,就是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立校之基、生存之道和发展之本,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重学崇术。“学”是为了“求知”,即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内在规律、法则及其抽象理论。这是一种“为学问而学问”或“为学术而学术”的态度,其旨趣是“求真”;“术”是为了“求用”,即为人类、为政治、为现实服务。这是一种“为实用而学问”的态度,其目的是“求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以为,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根本,“两者并进始可”。“重学崇术”作为我校的办学理念,强调学、术并举:既注重学理的探索与习得,又崇尚学识的实际运用;既重视学术的生成与完善,又推崇学术的实践与转化。所谓“学随术变,术因学存”。“重学崇术”还倡导教师共同营造钩深致远、精进学业的学术环境和教学环境,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尚知笃行。尚知,崇尚知识,尊重知识,进德修业,使学有所得。笃行,将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见之于行动。只有做到知行统一,才能真正学到知识、获得才干、增强能力。子曰:“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又云:“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笃行是有无所学,或学而有无所得的最后检验和落实。“尚知笃行”作为我校的办学理念,意即广大师生在学习过程中求知问学、身体力行,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知行合一。

◎教师教育理念:以师为师 师从师出

“以师为师,师从师出”的教师教育理念,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及其相应的文化诉求:我们的教师不但是学生的老师,还是今后中小学教师的老师;我们现在的学生不但是现在教师的学生,还是今后学生的老师。意即我们培养的师范生(未来的教师)以学校教育者(特别是名师、优师)及一切可以为师者为榜样和效法对象;师范生的能力素质依靠学校教师教育文化、师范专业及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和造就。这一理念始终强调师范院校的教师及今后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始终强调职业专业化养成,始终强调教师教学、生活点滴对师范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力塑造师范生“学高为师”的智慧、“身正为范”的人格、“敬业自强”的品质以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师精神,使其师出有“道”、师出有“方”、师出有“名”。它创设并完善了“以师为师,师从师出”的组织体系、教学体系、育人体系、研究体系,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教师教育文化:凸显师范生在师范文化的濡染、师范专业的训导、师范院校教师的引领下师德师能的形成和提升,彰显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根本区别:我们的师范生不仅是为学问而学,更是为教育而学;不仅独善其身,而且兼济天下。其具体内涵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彰显师范院校的独有品格。培养高质量的专业化的教师永远是地方师范院校的主题,也是彰显师范院校独有品格的基础。“以师为师,师从师出”所要表达的,就是在知行合一的教育实践中师生共同诠释“师”之要义、共同发展“师”之特质、共同经营“师”之文化、共同体味“师”之真谛。

二是重构教师教育的专业价值。突出教师教育满足教育、社会、个人发展之需要,以优质师范专业为基础,以学生专业成长为目标,走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的纵向延伸之路,走大学、中小学共同培养师范生的横向拓展之路,走师范专业与艺术、体育、文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学科专业交叉之路,着力构建和优化学生成长的学科专业平台,强化学生师范素质的养成和对教师教育的钟爱,重构教师教育的专业价值。

三是强化教师专业化教学水平的引领。强调教师个体的理论建构、教育探索和教学水平提高,重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努力构建敬教乐教、忠于职守和富于创新的教师教育伦理体系,提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学科素养、教育素养和专业态度,即教师宽广而厚实的专业知识、系统教育理论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以专业化、职业化和个人文化人格导引学生成长,促使其对学科的认知、专业的认同和对教学的认可。

四是注重教师的人格示范。注重师德师能修炼,强调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学水平的个体示范,积极引导学生对教师角色认同的不断升华,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做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五是力倡学生躬行践履。倡导学生躬行践履,亲历亲为,在教师的指导和影响下,提升师范生的知识储备空间和教育教学能力,零距离体察教育的真情,从而获取对师范教育理念、教学情境、课程理论等的情感认知,使学生真切感受师范学府的人文情怀,歆享智慧之光、仁爱之美。

◎社会服务理念:治学促乡

服务地方,是高校肩负的神圣使命,也是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治学促乡”,即潜心治学,服务乡梓。其内涵有三:一是强化科研意识,在科研盲区和学术冷门抢占滩头;二是契合区域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发展需求,注重田野经验和实验论证,体现学术的现实意义;三是把服务对象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借重地缘优势,保持前卫姿态,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视域下强调地域特色,增强区域影响力。

◎教风:厚德博学 敬业善教

厚德博学。厚德,即涵养和彰显德性。语出《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即教师需品行端正,宽厚仁爱。以高尚的道德立身,以高尚的道德承载天下重任,以高尚的道德培育学子成才。用爱心、热心、诚心、耐心、真诚、温暖、宽容换取学生的信任。博学,即广泛学习,也指学问渊博。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意即教师需知识渊博,博古通今。博学既是教师的美德,又是从教的基础。故而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博采众长,追求广博的学识和渊博的学问。厚德博学,要求教师注重师德修养,尚德厚生;坚持学无止境、创新不殆。

敬业善教。敬业,即态度认真,专心致志。语出《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意即教师需恪尽职守,一丝不苟。要热爱本职工作,工作责任心强、职业态度端正,办事认真负责。不敷衍塞责,甘于平庸,专心致志地投身于教育教学事业之中。善教,即艺术高超,善于教学。语出《礼记•学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又取意于《吕氏春秋•诬徒》:“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此六者得于学,则邪辟之道塞矣,理义之术胜矣。”意即教师需善于教学,能做“达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基本规范,严于律己,以学识充实学生,以学法引导学生,以情感滋润学生,以人格熏陶学生,使学生喜欢教师所教学科,热爱教师从事的职业,崇拜教师教坛形象,继承教师教育理想。敬业善教,要求教师爱岗敬业,钻研善教,乐于奉献。

◎学风:弘毅尚知 求真务实

弘毅尚知。弘毅,语出《论语?泰伯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弘毅”,《集解》引包咸注:“弘,大也。毅,强而能断也。”章炳麟《广论语骈枝》说:“此‘弘’字即今之‘强’字也。《说文》:‘毅,有决也’。任重须强,不强则力绌;致远须决,不决则志渝。”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尚知,崇尚知识,注重个人学养。弘毅尚知,意即胸怀知识报国理想,坚强刚毅。

求真务实。真,指符合于事物的本来面貌。实,指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求真,就是求真理、做真人、办真事;务实,就是务实际、做实事、见实效。求真务实,意即躬行践履,身体力行地追求和行动。真与实,自古就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所谓“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古今兴盛皆在于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对于广大学子而言,“求真务实”是一种精神、一种作风,也是一种品质、一种责任。

◎师德铭:

巍巍北岩,浩浩两江。钩深致远,文脉绵长。

修身立德,儒雅风尚。纷吾内美,挹以琼浆。

人生至乐,桃李芬芳。尚知笃行,振我乡邦。

双亭山青,鉴湖水漾。大爱无疆,师德昭彰。

巍巍北岩,浩浩两江。钩深致远,文脉绵长。北岩有北岩书院、钩深书院。涪陵有两江交汇。此四句起兴,同时交代我校地理人文背景。

修身立德,儒雅风尚。纷吾内美,挹以琼浆。“纷吾内美”语出屈原《离骚》,意为拥有美好的品行。“挹以琼浆”语出《诗经?小雅?大东》,意为奉献美好的知识。此四句突出师德内蕴,强调教师以德育德,以才育才,以情激情,以行导行。

人生至乐,桃李芬芳。尚知笃行,振我乡邦。“人生至乐”语出《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师的人生之乐在于桃李满天下;“尚知笃行”意即求知问学、身体力行,做到知行合一。此四句突出教师要授之以学,又要重之于行。

双亭山青,鉴湖水漾。大爱无疆,师德昭彰。此四句以山水映衬的优美环境借物起情,师德大爱激情收尾,荡气回肠。

◎楼宇、道路、场馆名字

正心楼、诚意楼、钩深楼、致远楼。正心诚意:出自《礼记?大学》,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现也泛指心地端正诚恳;钩深致远:出自《周易?系辞上》比喻探讨深奥的道理。我校扎根涪陵办学多年,文脉与涪陵理学文化相通,承袭了“诚意正心、钩深致远”的治学旨趣。用此两句命名有文脉传承之功。

崇仁楼、崇义楼、崇礼楼、崇智楼、崇信楼、?云学生活动中心。“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发展史,成为中国历史上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崇,尊崇之意。?云,指志向高远,出自李贺《致酒行》“少年心事当?云”。恰紧邻双亭山“?云亭”,且礼堂造型似一朵吉祥之云。

格物楼、格致楼、格律楼、格理楼。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或纠正人的行为;格致:穷究事物的道理而求得知识;格律:原指诗歌格式、音律之准则,也有法度、规格之意;格理:规范人生的道理。

天健广场、天一广场。天健:出自《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一:天人合一之意。沿袭天一广场的称谓,两广场以“天”命名,成系统。

天枢广场、天璇广场、天玑广场、天权广场。玉衡学术厅、开阳学术厅、摇光学术厅。北斗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星为斗,命名四个天井广场;玉衡、开阳、摇光为柄,命名三个学术厅。从形上讲,四个广场排布恰似“斗”,三个学术厅三层上下排布,恰似“柄”。且广场以“天”命名,呼应“天健”、“天一”两广场。

弘毅体育馆。弘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校学风为“弘毅尚知、求真务实”,取“弘毅”命名,呼应学风建设。

行健大道、行知大道。行健体育场、行知体育场。北部大道沿用现名“行知大道”,南部大道邻“天健广场”,且南北用“行”字头命名,故命名行健大道。北部体育场邻行知大道,故此命名“行知体育场”,南部体育场邻行健大道,命名为“行健体育场”。

鉴湖环道。绕鉴湖而成,故以鉴湖命名。

知音路。靠近音乐学院,毗邻五音台和琴韵广场,故以“知音”名。

思勤路。思勤:差则思勤,比喻比别人差的时候就要更勤奋。邻体育场,当思勤练,邻食堂超市,当思勤劳之不易。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