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我校实施学生转专业制度,且各专业当年接收其它专业转入的学生人数为本专业年级学生人数的5%左右。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申请转专业:(1)因个人兴趣爱好或确有专长,转专业更有利于发展者;(2)因疾病或生理缺陷,不宜在原专业学习者;(3)学习上确有困难,不转专业无法继续完成学业者。
广州大学座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华南经济文化中心和改革开放前沿广州市,位于国内一流大学园区??广州大学城的西南端。学校濒临珠江,三面环水,绿草如茵,环境优美,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好地方。广州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教育学院、原广州大学和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原广州大学(私立)创办于1927年,复办于1983年,原广州教育学院创办于1953年,原广州师范学院创办于1958年,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创办于1984年,原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85年。广州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于1958年开始招收普通本科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学校土木与建筑学科群、数学与信息科学学科群、区域水环境安全与水生态保护学科群等三个学科建设项目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各类基础设施完善。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880.23亩,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校本部大学城新校园建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教学楼、实验楼、演艺中心、体育馆、图书馆、网络中心和学生公寓。图书馆拥有藏书296.84万册,数字资源容量达30670GB。校园网络系统完善,网络带宽为5G,拥有50000多个网络信息点,全面覆盖了教学区、办公区和生活区,数字校园建设初具规模。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5.77亿元。
学校办学规模较大,学科门类较全。全校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30390人,各类博、硕士研究生3505人。学校现有87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设有27个学院。学校现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另有教育硕士、工程硕士、艺术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应用心理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体育硕士9个专业硕士学位点,36个专业学位领域。2010年8月,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增开展硕士推免生工作高校。同年10月,广州大学列入教育部首批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2015年,学校被列入教育部首批研究生课程试点改革单位。学校拥有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特色专业5个,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3个,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3个,省特色专业9个,市特色专业9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市级精品课程36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5门;国家级规划教材立项项目27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0个,涵盖50余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二级学科)3个;6个国家级教学研究基地,44个省市级教学研究基地。学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具有国家建筑设计和古建筑设计甲级资质,学校被批准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和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学校师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全校现有在编教职工2401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526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1022人,具有博、硕士学位者1665人,教学科研人员平均年龄为43.3岁。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海外高层次人才1人,“珠江学者”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 2010年,周福霖院士获颁首届“南粤创新奖”。
学校学生综合素质高,研究创新能力强。学校践行“三重一严”治教方略,在多年的办学中形成了“重基础、重实践、重质量、严管理”的优良教学传统,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成绩优异,连续九届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发起高校资格;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与番禺区合作成立的创业研究院,培育了一批创业团队,目前全校创业团队总市值已经突破了1亿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特色专业5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核心课程教学团队1个,国家精品开放课(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学校外省录取分数普遍超过当地一本线20~40分,2015年起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在广东省整体按一本批次招生。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学校努力建设富有岭南文化特质的校园文化,开展了多样化、高品位、多层次、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拥有芭蕾舞团、歌舞团等高水平的艺术团体和一批科技文化含量高、学生乐于参与的学生社团和文化品牌项目。2011年,我校的中华经典诵读项目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中获特等奖。广州大学歌舞团创演的音乐剧《西关小姐》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广州大学芭蕾舞团创演的舞剧《风雪夜归人》获国家第十三届“文华大奖”。
学校科研成果突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学校坚持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科研项目从合并组建初期的46项增加到的1000多项,其中包括973项目2项,863项目1项,人文社科重大项目1项;从“十五”到“十二五”,我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34项增加到248项,增长超7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从5项增加到80项,增长15倍;科研经费从合并组建初期的300多万元增加到的3.9亿元。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28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广东省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1项;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2011协同创新”也取得新进展,与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共同建立了“人权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还获批广东省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规划项目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协同创新发展中心1个;“地方高校创新性应用型土建类专业协同育人基地”入选首批40个“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大力推进科技平台建设,“工程结构抗风与结构安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被认定为19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之一。
学校大力推进“服务荣校”战略,专门设立服务经济社会工作处,致力于为政府提供高层次服务,承担了许多地方决策咨询,科技开发与服务、教育培训、信息服务、文化普及、城市建设、文物修复等方面的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充分发挥周福霖院士的团队优势,积极参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抗震技术研发成果在汶川得到推广应用,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2004年以来,学校共承担服务社会项目5200多项,到校经费累计超过10亿元,其中合同经费达2亿元。项目涵盖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内21个地级以上市,甚至延伸到香港和澳门地区。
学校注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大力推动“开放式发展战略”,对外交流成果丰硕。学校先后与30个国家或地区的200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 办学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2002年,中法两国教育部和广州市政府积极扶持,在我校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中法旅游学院,开创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新模式;2008年12月,学校与台湾淡江大学合作成立“工程结构灾害与控制联合研究中心”,创新两岸高校科研合作新模式;同年,学校还专门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大力拓展留学生教育;2011年10月,学校与台湾屏东教育大学合作建设“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创新了两岸高校科研合作的新模式; 2011年与美国华人教授科学家学社合作成立广州大学-美华学社跨学科研究中心;在7个领域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合作申报欧盟“地平线 2020 ”项目,积极搭建对外科研合作新平台;积极推进面向国(境)外专家的“引智项目”,吸引来自美国、新西兰、英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的知名专家来校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大大提升了科研国际化合作水平;先后与具有欧洲第二古老的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宋氏三姐妹的母校美国卫斯理安学院合作建立了2所孔子学院,显著提升了我校国际化办学的影响力。与美国卫斯理安学院合作成立了广州大学卫斯理安学院,引入美国文理教育理念与优质教育资源;与瑞典林雪平大学合作成立“广州大学--林雪平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着力破解当代城市发展难题;大力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共同联合培养博士生工作,特别是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研究生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彰显了我校与国际名校合作办学跨上新的台阶。加入欧亚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为该联盟目前唯一一所来自中国的成员高校,进一步提升我校丝绸之路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广州大学是一所以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命名的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高等学府,背依广东省和广州市两级坚强后盾,是广东省、广州市政府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承托着广州人民的殷切期望。在新的发展征程中,广州大学将坚持“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服务荣校”的办学理念和“立足广州、面向广东、辐射海内外、服务社会”的服务面向定位,以积极探索学校科学发展模式为主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提升办学质量,打造一流大学”的核心任务,着力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全面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高等学府”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