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吼吧黄河教学设计【集锦】

思而思学网 2024-01-18 15:51:21

 怒吼吧黄河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时代背景。

2、了解光未然眼中的黄河、心中的黄河、词中的黄河,体会创作的灵感与激情以及歌词的感染力。

3、品词析句,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重点:了解光未然眼中的黄河、心中的黄河、词中的黄河,体会光未然人物特点。

难点:品词析句,体会歌词的感染力。

二、教学准备:

1、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预习,查找相关资料。

2、教师查找相关资料,作好补充和拓展的准备。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检查预习: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老师写个词“相持”,你认为“相持”是什么意思?(了解当时的背景)

2、抗日战争进入了惨烈的相持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需要的是团结,是坚持,是决不屈服的精神。为了鼓舞中华儿女抗日的斗志,许多爱国文人和艺术家,创作出了许许多多振奋人心的文学作品和歌曲戏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黄河大合唱》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二)品读课文: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以“体会光未然创作的灵感与激情”为目的进行阅读:(你体会到了什么?相机指导理解课文与有感情朗读)

(1)体会“眼中的黄河”:气势磅礴

引读:光未然眼中的黄河是这样的--

这样的黄河让我们觉得--(生说)指导读出这种感情。

(2)体会“心中的黄河”:象征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

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谁来换个说法,意思不变。我们来合作读,我读反问句,你们读陈述句。(换任务再读一次)

你们觉得哪种表达好?为什么?(这样写更能体现出……)当你写文章想要表达强烈的感情时,不妨用上反问的手法,效果会更好。让我们再次齐读感受光未然心中强烈的情感。

(3)体会创作意图: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爱国情、创作目的)他的诗会写些什么内容呢?(歌颂、赞美、诉说、控诉、描绘)

3、“诗中的黄河”:下面我们来看看光未然诗中的黄河是怎样的,与我们的猜想是否相符。(出示八个乐章的简介)这就是《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每个乐章的歌词都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使人闻之荡气回肠。下面请同学们默读4、5自然段,细心体会歌词的魅力。(自由汇报,老师相机指导理解和朗读。)

(1)“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

A、你从中感受到了哪些情感?指导朗读每个分句(激动、悲伤、欢喜、悲愤)

B、师生合作读,体会比喻和排比的作用。

完成练习:

A、搏击长空的苍鹰翱翔 B、凄风冷雨中飘散的花香

C、气贯长虹的宝剑长枪 D、夕阳中宁静的霞光

他的声音时而低沉柔和,充满温馨,如同 ;时而激昂悠扬,无比自豪,如同 ;时而悲切婉转,如泣如诉,如同 ;时而灼灼逼人,摄人心魄,如同 ……

C、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感受这段文字的精妙。(齐读)我请四个同学来展示你的朗读(先按顺序,再随意排序读)你从老师耍的花招中发现了什么?(这就是分号的用法--并列关系的句子之间就用分号。)

(2)歌词的感染力:是的,优秀的作品往往能引起人们思想与情感的共鸣,《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唤醒了人民的灵魂,激起了人民的斗志。所以,它就有着极强的感染力。不信,你从文章中找找看。

①光未然的词感染了抗敌演剧队的队员们:对比。

②感染了他的老朋友冼星海:激动地、一把……抓、斩钉截铁、两个感叹号。

(三)布置作业:

1、仿写第四自然段的排比句。(可以写朗读声音,也可以写别的内容。)

2、背诵描写黄河的诗句、俗语各三条。

怒吼吧黄河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吕、涛、骇、禹、挚、窑”6个生字,会写“阶、陕、壶、吕、涛、骇、啸、禹、铿、锵、窑、浊”12个生字,掌握“阶段、陕西、惊涛骇浪、虎啸龙吟、大禹、铿锵有力、窑洞、浊浪”,理解“如雷贯耳、心潮澎湃、刮目相看”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

查阅《黄河大合唱》的资料及光未然、冼星海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吕、涛、骇、禹、挚、窑”6个生字,会写“阶、陕、壶、吕、涛、骇、啸、禹、铿、锵、窑、浊”12个生字,掌握“阶段、陕西、惊涛骇浪、虎啸龙吟、大禹、铿锵有力、窑洞、浊浪”,理解“如雷贯耳、心潮澎湃、刮目相看”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捋清作者思路。

3.学习1--3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捋清作者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放《黄河大合唱》的录音)这部音乐作品,以其磅礴的气势,

激发起人们澎湃的抗日斗志。你们想知道这样一部作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今天让我们走进《怒吼吧,黄河》,了解这部作品的创作经历,感受词、曲作家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二、新课

1.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19课《怒吼吧,黄河》。我们先来看生字词。

①出示:

阶段、陕西、惊涛骇浪、虎啸龙吟、大禹、铿锵有力、窑洞、浊浪

②自己读、指名读。

把生字变红。你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个字音最容易读错,需要提醒大家;如果老师听写,哪个字的字形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个词语的意思你不懂?

③同学交流:

字音:浊浪(zhuó)混浊、污浊

字形:

最容易写错的是:

窑:易与窖混。窑(穴字头。表洞穴)

形近字组词:

骇()啸()壶()窑()

咳()萧()壹()窖()

词义:

在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你不明白?(生生互动,质疑解疑)

虎啸龙吟:

你能说出几个用动物打头的词语吗?

如:虎头蛇尾、牛头马面、狼心狗肺等

拓展学习

(1)关注词语:

文中还有不懂的词语吗?

课文中还有一些四字词语,快找出来读一读,积累下来:

如:如雷贯耳、心潮澎湃、刮目相看、震天动地、竭尽全力、

披荆斩棘、所向无敌、低回婉转、抑扬顿挫、斩钉截铁、意气风发等

(2)关注句子:

关注标点

首次演出的地点是延安最大的礼堂--陕北公学礼堂。

“--”在这句中的作用?

关注表达

A.“那隆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这句话有什么特点?

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

换成陈述句:

那隆隆的巨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

朗读。体会两种表达方法在表达方面语气的不同。

B.出示:

那隆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那壶口瀑布的百丈云烟,不正是与洪水搏斗、杀出生路的大禹精神吗?

这两句话放在一起,有什么特点?(排比句)

感受排比句在文中的作用。

文中还有排比句吗?(找到文章第4自然段的排比句,读一读。)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出不懂问题。

(1)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

(2)捋出思路:

①课文围绕《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介绍了哪些内容?

光未然在黄河目睹船夫与狂风巨浪搏斗被震撼,产生写长诗歌颂祖国,描绘斗争与光明的想法,并希冀与冼星海再度合作。(1--3)板书:震撼

光未然朗诵自己的《黄河大合唱》歌词,冼星海异常兴奋,只用六天就完成这部音乐史诗。(4--6)板书:充满激情、异常艰苦。

这部作品正式公演,引起巨大反响。(7--8)板书:巨大反响

(3)默读课文,思考:光未然、冼星海是怎样的人?(旺盛的革命激情与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3自然段)

从这部分那些介绍中,你感受到光未然旺盛的革命激情与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抓他的想法,感受光未然的爱国精神。

“那隆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那壶口瀑布的百丈云烟,不正是与洪水搏斗、杀出生路的大禹精神吗?他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想法:他要写一首长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明。”

引导学生体会出:

轩辕、大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正是他们不断努力,才建立了华夏,他们身上的斗争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不屈精神。

结合时代背景,抗日战争使中国陷入深重的灾难之中。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烧杀抢掠,犯下重重罪行。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不屈不挠。光未然要写这样一首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明,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强烈的责任感。

指导朗读。

自己读,指名读。

教师引读。

小结: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深深打动了光未然,使他产生了写一首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旺盛的革命激情与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作业:读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通过自学,同学们感受到光未然、冼星海的爱国情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新课:

1.学习第二部分:

①重点学第4自然段,感受光未然的爱国

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时而行云流水,欢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过雾霭的林间小溪;时而气势雄伟,苍凉悲壮,如同那浊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黄河……

出示:链接的文章《黄河大合唱》的第八章《怒吼吧,黄河》。让学生自己读,感受光未然的情感变化。他读的时候为什么声音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喷薄而出的朝阳、暴风中折翅的小鸟、黎明中穿越暮霭的林间小溪、浊浪排空的怒吼的黄河……表现出光未然时而慷慨激昂,为中华民族而自豪;时而无比悲伤,表达着对祖国饱受日寇的侵略而无比痛苦;时而欢快,时而悲壮,表达着诗人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表现我们民族的五千年历史蕴含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力量。

朗读。指名读

②读中感悟5、6自然段

A.教师引读,学生接读,并对文本补白。(“--”后为学生齐读内容)。

在一间宽敞的窑洞里,挤满了人。光未然正在为大家朗诵他刚写完的《黄河大合唱》歌词。他坐在靠窗户的土炕上,面前摆了一张桌子,上面几盏油灯的火焰照亮了他手里的歌词稿。他的声音时而--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补白,可以多叫几位同学。)抗敌演剧队队员们的每一颗心,都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跳动着。当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整个窑洞--。掌声中,一直坐在门边的--,斩钉截铁地说--(如学生读得态度不够坚定,再次强调“斩钉截铁”,体会词语意思,读出相应的语气。)谱曲的过程异常艰苦。但是,--(读到第6自然段完)

B.想象当时的情景,在这短短的六天中,冼星海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谱写出这部中国音乐史上的著名作品的全曲?

学生可以想象体会“异常艰苦”:

他趴在一盏昏黄的油灯下,时而凝思苦想,时而奋笔疾书,时而低吟,时而振臂高歌……

他顾不上吃饭,顾不上喝水,头发蓬乱,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一干就是六天。

没有钢琴,他就想象着和声的效果,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着,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反复吟唱,直到和谐、达到满意的效果。

……

教师:为什么他能如此投入?(爱国激情)

指名读第6自然段。

2.学习第三部分。

角色换位,对话中体会《黄河大合唱》的作用。

现在,我们来到陕北公学礼堂,亲眼目睹这一盛况,亲耳聆听这激动人心的乐章。(放一段《黄河大合唱》的片断。)在抗战最为艰苦的时候,在日寇烧杀抢掠最为猖獗、惨烈的时候,听着这《黄河大合唱》,你们有什么感受?(指多名同学回答)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总结:听着着激动人心的《黄河大合唱》,无数民众拿起武器,冲向抗日的战场,用鲜血与生命,换来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同学们,在这篇课文里,作者又是怎样表现光未然、冼星海的人物品质的呢?(在具体事例中展现人物品质。)学了课文,你觉得这课的民族魂指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19.怒吼吧,黄河

震撼充满激情

光未然 时而……时而……时而……时而…… 旺盛的革命激情

爱国、爱中华民族

冼星海 异常艰苦六天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