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思而思学网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设计理念:

按照‘阅读教学的模式”,重视学生课前的预习,充分利用“预习导航”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精简教学环节,在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雷暴的可怕以及富兰克林毫不畏惧、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部分成语的意思。

3、根据“预习导航”以及课后习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4、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感受雷电的可怕以及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部分成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根据“预习导航”以及课后习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通过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富兰克林的善于观察,勇于探索。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揭题导入,解读雷暴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9课。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要问的吗?生质疑。

通过预习解决了哪些问题?

预设: (1)“天火”是指什么?(板书:雷暴,提示“暴”的字形与“爆炸”的“爆”区分)课文中有一段关于“雷暴”的介绍。

出示课文第一节: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指名读,指导读通读顺。从这一段介绍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哪些词语感受到雷暴的可怕。

小结。正因为雷暴一直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神秘,是一种恐惧,所以人们才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想搞清楚它到底是什么。但是,限于当时科技发展水平,人们无法认识到雷暴的本来面目,于是人类就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的作用,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想象出了雷公、电母这样的天神。齐读第一节。

预设:(2)谁为我们揭开了这一谜团?

(板书:富兰克林,出示富兰克林的画像)齐读这个名字,知道富兰克林吗?学生交流课前的预习。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过渡:富兰克林是如何揭开天火之谜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一)、 检查预习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

爆炸 冷嘲热讽 毙伤 揭开 拴住 钥匙 颠簸

(1)学生读。

(2)仔细观察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重点是“揭”和“颠”),学生描红。

2、出示词语:

不足为奇 难以置信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读正确:指名读,齐读。理解部分成语的意思。

3、交流“预习导航”第一题和第三题。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感受品质

1、课文的重点是第二段,那富兰克林揭开天火之谜的过程主要有哪几个阶段?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3~5自然段说一说。(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观察??推测??实验)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一则伽利略的名言:(学生一起说)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富兰克林就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课文哪一段介绍了他观察、推测?默读这一段,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1)富兰克林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学生找到句子(出示)“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说说自己的理解。引导体会“很多”等词语以及“早就”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体会到富兰克林“善于观察”。(提醒注意:三个“都”)正因为做了细致的观察,所以才做出了大胆的推测??

指导朗读。

(2)富兰克林敢于挑战、勇于探索

(预设1)学生说自己的感悟。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读了这句话,你读到了什么味道???人们在责备富兰克林,读好句子。(仅仅是责骂吗,还有取笑,人们会怎么取笑呢?出示词语“冷嘲热讽”这就叫“冷嘲热讽”)。

(预设2)他的推论在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们为什么难以置信?“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理解“冷嘲热讽”,想象人们会怎么取笑他。

出示富兰克林身世资料。结合资料,再读读上面的话,边读边想象人们嘲讽富兰克林的话语。(点出为什么写人们的取笑,这是一种烘托的手法。)

富兰克林的父亲以制造蜡烛和肥皂为业。富兰克林八岁入学读书,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由于他家中孩子太多,父亲的收入无法负担他读书的费用。富兰克林一生只在学校读了两年书就辍学当了学徒。从12岁起到他大哥的印刷所里当学徒,以后长期从事印刷工作。

面对嘲笑,富兰克林的决定是??从中你看出什么?

齐读第3自然段。

四、巧妙过渡,布置作业

1、过渡: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富兰克林退缩了吗?富兰克林动摇了吗?他决定??

富兰克林是怎么样通过“风筝实验”揭开雷电的秘密的呢?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又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3、完成《补充习题》一、二、三题。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借助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足为奇、冷嘲热讽、怒发冲冠、无稽之谈”等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实验过程。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表达上的准确与严谨,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出示雷雨图)雷暴发生时,会出现什么?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大自然中的一种放电现象,是一种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对流天气。它必定产生在强烈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有时伴有冰雹和龙卷风。)

3、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就成了一个谜。齐读课题《天火之谜》。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过渡:老师看到同学们刚才读得很认真,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检查吗?

2、是谁揭开了天火之谜呢?师板书:富兰克林

你了解富兰克林吗?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关他的资料。

出示资料:富兰克林(1706-1790)

富兰克林是18世纪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主主义主义者、科学家。1731年费城建立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1743年组织美国哲学会,1751年创办宾夕法尼亚大学。独立战争时期参加反英斗争,并参加起草《独立宣言》。1776-1785年出使法国,缔结法美同盟。1787年为制宪会议代表,主张废除奴隶制度。富兰克林在研究大气电方面曾作出贡献,发明了避雷针。他被德国哲学家庄德称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3、检查生字词。

出示:(1)天火 上帝的怒火 雷神 雷暴

指名读,齐读,说说这几个词有什么关系?(古代西方人把天火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科学上叫做雷暴。)指导写“暴”并描红。

出示:(2)击倒 劈成两半 爆炸 毙伤

①指名学生读这组词。(相机指导书写“劈”、“毙”,描红)

②读了这组词,你感受到了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组词。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雷暴很可怕?(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林劈成两半)正因为如此,所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出示第一小节: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他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③齐读第一小节。

出示:(3)推测 推论

混为一谈 无稽之谈

不足为奇 难以置信 冷嘲热讽

(推测:对于事物的一种理论判断分析。

推论:经推理所得出的结论。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无稽之谈:稽:查考。没有根据的说法。

不足为奇:足:值得。不值得奇怪。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

难以置信:置:使得、让。信,相信。事情发生得出乎意料,让人难以置信。

冷嘲热讽:冷嘲:冷言冷语,尖刁刻薄的风凉话;热讽:辛辣难忍的讽刺话。用尖酸刻薄的语言进行讥笑及讽刺。)

①指名学生读第一组词。说说自己的理解。富兰克林是怎样来看待雷暴的?他说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他推测的依据是什么?文中已告诉我们,谁能找到?

出示: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的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指读这一段话(谁能用“因为……所以……”把这段话连接起来说一说)并试着造句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混为一谈、无稽之谈”。

③这种推论在我们今天“不足为奇”的(说说对词语的理解)?但这种推论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理解“冷嘲热讽”。用分词法理解,(冷嘲:冷言冷语,尖刁刻薄的风凉话;热讽:辛辣难忍的讽刺话)想想人们会说些什么?

④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富兰克林退缩了吗?动摇了吗?沉默了吗?他坚信??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过渡:课文哪一小节写了富兰克林的实验?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四小节。

(4)学生自由读,这一小节告诉我们什么?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

①出示词语 :风筝 拴上 系着 结上 钥匙 (指名读这些词,师相机正音。系jì:打结、扣 xì:绑、拴)

②用这些词语说说富兰克林的风筝与众不同之处)

③出示词语 :乌云密布 雷电交加 大雨倾盆

一叶小舟 颠簸摇晃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④读了这些词语,指名说脑海中想到什么画面。

⑤理解“欣喜若狂”、“怒发冲冠”、并用“欣喜若狂”造句。(看到我梦寐以求的礼物时,我感到欣喜若狂。花一看到思念多年的母亲,欣喜若狂地奔跑过去。)

⑥下面就让我们回到257年前,去看看富兰克林的实验过程。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出示:⑦以上就是震惊世界的(“风筝实验”),它向世人宣告:______________ __。

4、然而,富兰克林研究、探索的脚步没有就此停止,后来,他发明了

。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了。

5、男女生赛读第4自然段。

三、概括主要内容

(1)、读词语并回顾富兰克林的故事:

天火 上帝的怒火 雷神 雷暴

爆炸 击倒 劈成两半 毙伤

混为一谈 难以置信 冷嘲热讽 无稽之谈 不足为奇

风筝 拴上 系着 结上 钥匙

雷电交加 颠簸摇晃 怒发冲冠 安然无恙 欣喜若狂

(2)、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完成课后习题

(3)、能不能根据这三段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

小结:刚才我们将课文每一段的内容归并起来,稍作整理,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这是一种很好的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以后我们可以经常运用。

(4)那么,富克兰林是怎么样通过实验揭开雷电的秘密,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又会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四、作业

1、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2、完成习字本19课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