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一篇】

思而思学网

【 教学目标 】

1、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感受柳永词“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魅力。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4、背诵这两首词。

【教学重难点】

1、 从词的章法入手,了解词的内容;

2、 抓词眼,详细分析关键语句,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宋词。

【教学方法】诵读法、引导法、赏析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习《望海潮》

一、导入:在北宋词坛上,有这样一个落魄的词人,怀揣着一颗破碎的心,在人生的旅途上辗转颠沛,游荡于楼堂馆舍,流连于歌姬舞女之间,在及时行乐中挥洒着自己的才情,在烟花柳巷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他就是我国第一位专业词人柳永。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两首词,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生平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词人,因在家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管至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后转而厌倦官场,仕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潦倒,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出入歌楼舞馆,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因而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如此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擅长歌词谱曲,创制了许多词调。他常把自己羁旅行役的经历和仕途苦闷的情感纳入词中,词风雅俗兼擅,俚俗自然,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

三、《望海潮》的相关背景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想拜见两浙转运使孙何,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词的上阙极力赞美杭州自然环境之美和城市经济之繁荣,下阙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最后直接称誉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早日被召回京城。这首词写好后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与柳永见面。

四、学生对照注释,把握节奏,进行自读理解。

五、教师做引读指导。

六、学生集体诵读。

七、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发挥学生想象能力)。

上片:“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来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故曰:“形胜”。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是对前两句的总结,杭州具有特殊条件从古到今都这样。下面是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的具体铺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作者选择了杭州最美的景点钱塘江岸和江潮这两种景物来写,这是代表。“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市列”代表了商品的丰富,“珠玑”代表了商业贸易的繁荣;“户盈罗绮”是写都市的繁华,家家都披着罗锦。“竞豪奢”,总括繁华景象。本片从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等方面描写了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下片: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对杭州的“东南形胜”的进一步描写,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 “重湖”,写湖本身,西湖分里湖和外湖;“叠?”,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二字,写山中桂花,有色有香,更增添了美。“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红花绿叶,莲子清香,花影水中,体现了江南水乡西湖的景物特点。南宋杨万里曾说:“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上写;“十里”,从空间上写。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美景。接下来写“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晚上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的总括,写杭州人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杭州官员的游乐,一民一官,与民同乐,乃是儒家最高的境界,“乘醉听萧鼓”写宴酣之乐,“吟赏烟”写山水之乐,人景同乐,自然和谐,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祝愿孙何官运亨通。本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八、课文探究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 本首词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点”即抽象评点,从全篇看,开头三句是点,“形胜”、“繁华”四字点出了杭州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染”即具体描写,通过几个具体的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大都市的风采:雕栏画栋,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平,百姓富足。

“重湖叠?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从三个方面来写,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九、集体诵读。

第二课时 《雨霖铃》

一、相关背景

《雨霖铃》是作者离开汴京,与情人话别之作。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婉约词的代表之作。词中,作者将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二、学生对照注释,把握节奏,进行自读理解。

三、教师做引读指导。

四、学生集体诵读。

五、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发挥学生想象能力)。

这首词是写作者离开京城时,与情人在长亭话别的情景。笔调恣意渲染,感情哀怨缠绵。

上片:“寒蝉凄切”,点明节令;“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气候。在一个秋天骤雨刚停的黄昏,作者做好了出发的准备,舟楫齐备、急待出发借景抒情。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以“寒蝉”“长亭”“骤雨”等形象烘托出一种凄冷沉郁的气氛。离人依依难舍,船夫催促起航,一对离人唯有泪眼相向,哽咽无语,“无语凝噎”,万千话语只能堵在心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个“念”字引出了对别后情境的设想:行人消逝在烟雾弥漫的江面上,傍晚时分,浓重的雾气使人透不过气来,极目南望,令人不胜伤感。本片词人以缠绵凄恻的感情、冷寂幽清的景色、铺叙白描的手法,把离别的情、景、事织成一片幽清的词境,写出了临别时的情景和心情。

下片:词人从实写眼前之景转到别后之情,这是预想,虚实相间,利用时间的跨越,多方位地表达了自己的惜别之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作者先宕开一笔,说离人伤别,自古如此,多情使然;忽然又转到现实中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拓宽了词的境界。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了,伊人不见,风清月冷,此情此景,情何以堪?一切景语皆情语,“杨柳岸”“晓风”“残月”本无情,但在满心愁绪的词人心中,都化成了“情语”。“经年”的“千种风情”便从此失去了意义,知音已远,良辰不再,孤独寂寥,与谁共语。本片预想离别后的情景,更添抑郁之情,离别之悲。

六、课文探究

1、举例说明本词“虚实相济”的特点?

【明确】上片写恋人离别,实景;起头“寒蝉”三句交代离别的节令(寒蝉)、时间(晚)、地点(长亭)、气候(骤雨初歇),融凄苦之情于景,暗寓离别之意。实景实事实情,“念去去”二句是他的内心独白,“念去去”写别后想象之景,茫茫辽远的空间充满了浓密深沉的烟霭,半虚半实间突出了离愁的真切。下片是虚写,写别后心情。“多情”是对上片的归结,写人间离别伤感是普遍现象,“更那堪”转入现实,“冷落清秋节”既照应首三句,以景寓情。“今宵”一句是名句,词人想象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凄清的画面使人更感孤单,以别后想象之景写离愁。“此去”四句是直接抒情,言外之意是与离人分别以后,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兴致了。下片虚写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词中的事、景、态都是实境,词人的情思就是虚境。

2、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句为什么读来分外感人?

【明确】这首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运用了融情入景的写法。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个最能触动离愁的物象集中起来成为一幅凄清的画面。更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同时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酒醒”之后,“酒醒”之后,再添离愁, “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稀留在心上,面对着前路是“千里烟波”的前路,还要继续前行,离心爱的人更远,再添离恨,将情感表现的淋淋尽致。

七、集体背诵。

八、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两首词,体悟词中意境。

2.完成“研讨与练习”及相关练习。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