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布本市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两个配套文件

思而思学网

9月29日发自上海 今天,上海市教委公布本市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两个配套文件,即《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评价实施办法》和《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两个评价办法提出专业技能与文化素质并重,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语数外考核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评价结果将作为用人单位录用和高等学校招生的重要参考。

设立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

上海中职学业水平评价办法提出,中职实施专业技能与文化素质全面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包括专业技能学习成果记录和公共基础课程考试两大类。

专业技能学习成果记录引入社会评价,记录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得的与专业技能学习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竞赛获奖证书及其他证书等,反映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水平及相关职业素养养成情况。

公共基础课程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和信息技术基础,语数英3门设立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合格性考试为学生必考,等级性考试为学生选考。英语等级性考试中的口语测试单独组织,采用人机对话方式。考试命题强调基础,突出能力,注重相关知识与技能在生活和职场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基础科目考试成绩分“合格”与“不合格”两档。凡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操作员(五级)的学生,可直接认定为成绩“合格”。

上海明确,学业水平评价对象为具有本市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的学生,评价成绩作为用人单位录用和高等学校招生的重要参考。

上海市东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师张文萍认为,上海学业水平评价没有实行“一刀切”,而是实施分层要求,语数英分设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适应学生不同发展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这样的评价方式非常符合目前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特点。

综合评价结果将用于高校自主招生

上海中职综合素质评价办法提出,将以事实为依据,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经历和典型事例作客观记录和写实性描述。记录内容涵盖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规范、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四类: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反映学生在践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反映学生各门课程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反映学生在职业规范、职业行为、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水平等方面的情况,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反映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等情况。

上海将建立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以中等职业学校为记录主体,采用客观数据导入、学校统一录入并提交实证材料相结合的方式,客观记录学生的学习成长经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形成电子档案,最后生成纪实报告。

从2018年起,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作为学校推荐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的重要参考,并推动高等院校自主招生等环节中,试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作为参考。

上海国际贵都大饭店总经理嵇东明认为,职业学校培养的人首先应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人”,上海实施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引导中职校的人才培养将逐步由单一的“知识型”“技能型”向综合的“学习型”“发展型”转变。

评价改革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牛鼻子”

长期以来,由于中职学校办学主体复杂,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差异大,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开设课程、分配课时数时难免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一些中职学校开设“升学班”和“就业班”,前者课程教学倾向于开设文化基础课和升学所需的专业基础技能,走入应试教育的套路;后者倾向于专业技能课程,对文化基础课不够重视,影响了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认为,评价方式改革使职业教育更加科学规范。“设立4门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将促使中职学校调整好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的课时比,纠正一些中职学校重职业培训而轻文化基础、重技能提高轻素质教育的倾向,引导中职学校课程设计逐步走向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并重。”邬宪伟说。

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两个评价办法适应新一轮高考改革趋势,搭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升学、就业和发展“立交桥”,支撑服务职业教育学生终身发展,培养国家和区域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数控技术与应用专业教师徐卫东说:“职业资格证书纳入评价内容,体现了把职业特性融入职业教育各环节的清晰思路,通过抓住评价方式改革这个‘牛鼻子’,将全面促进中职升学和就业两个市场质量的有效提升。”(记者 董少校)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