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学怎么办?如何为“三农”服务?是农业类大学研究办学模式的一个永恒课题。
山西省黎城县西井镇北委泉村村民江利斌领办的绿翼核桃专业合作社,选择用大棚蘑菇和核桃产业来推动全村群众脱贫增收致富。
该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底,江利斌当时是山西农业大学大三学生,在学校引导下开始创业实践。毕业后,他带着3名同学返乡创业务农。同年8月,山西农大校领导带着该校创业基金中5万元的无息贷款和两个省级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项目,支持江利斌核桃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山西农大围绕“明天谁来种地”课题,将培养高端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地方农校办学方向,以创业教育为抓手,通过创业学院教育、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实施毕业生创业助推工程等手段,形成了“创业通识教育”“创业实践教育”和“创业后续支撑”路径。
创业学院:选修课与社会化服务衔接
山西农大校园走出“田园创客”最早可追溯到2006年。当年3月,该校成立了大学生创业中心和首家大学生创业公司。在学校20亩教学实验用地上,因陋就简地创业成为10年前农大创业学子们的青春记忆。从此,随着学校加快与地方政府合作步伐,学生创业也步入广阔天地。
山西农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是该校承担社会化服务的平台,该平台围绕山西特色农业产业组建了38个领域65个团队的社会化服务支撑体系队伍。
7月,山西农大成立创业学院。学院与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三农”服务中心3块牌子一套人马运行,面向在校生招生,以创业先锋班为载体,致力于培养一批学农、爱农、务农的创业类高端新型职业农民。
这样做的好处是,学校社会化服务和学生创业教育整合起来,实现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运作,让学校孕育“泥腿子教授”和培育创业学生变得接地气,同时,教师的技术变成生产力和利润,成为学生创业的路径和捷径。
创业园区:开门办学和基地实践对接
记者近日在山西农大大学生创业园区余文博领办的直来植趣多肉植物种植团队的大棚里看到,指导教师贠剑正在和学生们交流。
湖北襄阳籍的余文博是该校林学院大二学生,大一就在教学实验用地上“小打小闹”。今年,他和学长学弟众筹了20多万元,入驻大学生创业园区,开启“现代”创业之路。他们的设计是将阳台农艺和家装结合,出售多肉植物和设计技术,实现盈利。
“我投入2万元,争取在毕业前赚回来。”余文博说,“今年五一期间卖得不错,我们已经实现了电子商务销售,还想在山西高校园区等地设立代销点,扩大销售。”
山西农大大学生创业园区占地1000亩,目前启动300亩,建成了20栋温室大棚,是该校与晋中市政府合作的产物,在为山西农大社会化服务提供广阔天地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创业搭建了更大的平台。入驻大学生创业园区的27个团队涵盖了甜玉米、黑枸杞、钙果、谷子机械化种植等创业项目。
此外,学生到企业顶岗锻炼也成为提升创业实践能力的一个办法。4月,首批100多名学生在山东省寿光市8家农业现代企业3个月的“实弹演练”,拉开了山西农大学生到企业锻炼的序幕,并成为创业教育的一种常态。
学生在企业工作学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管理,企业师傅负责学生的创业技能培训和考核,校内导师负责学生的创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远程指导和考核,实践教育以课时形式计入学生考核,指导教师也纳入工作量考核。
在校培育和毕业“售后”服务的合力助推
如果说,创业学院教育、创业园区和企业实践是山西农大对在校生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扶上马”环节,那么,毕业生助推工程是孵化职业农民的“送一程”环节。
9月,山西农大启动毕业生创业助推工程,为毕业的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帮助,提高毕业生创业比例和成功率,以此提振农科毕业生到基层农村自主创业的信心,成为该校培育高端新型职业农民探索实践的另一个抓手。
杜鹃是该校生命科学学院2006届毕业生,2007年通过村官考试在清徐县清源镇北营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2011年被“挖”到大峪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几年来,杜鹃创办了大峪红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让全村的葡萄产业走上了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道路。
2015年3月,山西农大校领导一行邀请太原市委农委领导到大峪村看望杜鹃,专家们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太原市委农委当场表示要从提供有机肥料、帮助尽快完善合作社建设、项目倾斜等方面支持联合社发展。
这次“售后”服务让杜鹃很激动:“母校的支持,让我给乡亲们解决问题时,更有信心和力量了。”
几年来,山西农大的“售后”服务惠及上百名创业毕业生,扶持了200多个学生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该校学生向高端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爱农务农的意愿越来越明显,3年的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表明,2015年,学生自主创业比例达3.97%,创业行业中农业比例达19.7%。(吴晋斌 本报记者 高耀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