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与中国人民大学通过对话的形式开展了宪法日活动。
针对中学校园宪法普及情况,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胡锦光教授指出,可从若干角度入手调动同学的积极性,比如从关系的角度,让宪法和生活紧密结合,从而体现宪法的价值;讲课不仅要讲制度,更要讲原理,从原理的角度把握可以细化为若干原则。
中国宪法学研究会秘书长张翔强调宪法和中小学教育的紧密关系,只有宪法才涉及国民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阶段。他指出,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大背景和法治意识提升的大趋势下,我们不仅要看到横比,还要看到体现历史感的纵比。
对于中学普法相关教材问题,参与了中学教材编写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旭表示,教材编写主要考虑怎样实现知识的准确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他建议,要形成合理引导的大氛围:注意游戏和儿童节目的结合;国有国法,班有班规,从班规入手理解国法;把故事和知识点结合起来。王旭强调,在中学,法律意识比法律知识更重要。
随后,人大附中政治组的老师们就普法教材、课程以及初高中阶段不同教学特点等问题与专家们进行了深入讨论。
人大附中政治教研组组长唐艳杰老师介绍了宪法内容在中学课堂的体现,比如《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以及相关选修课的开展情况。负责初中政治教学的政治教研组副组长王莹莹老师谈到,希望能通过案例,以形象思维来丰富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人大附中政治教研组副组长杨献民博士谈到,中学课本里国体、政体、民族、宗教等内容都是宪法的体现,应该充分利用,通过中西比较,把宪法讲好讲透。王晖老师谈到人大附中在普及宪法知识方面的具体工作,比如利用宪法日制作主题专栏展览。她特别提出“法商”的培养,认为这对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人大附中校长助理孙江波强调了中学普法教育的重要性。他从“行动的法律”的区别开始谈起,法治只有从纸面走到现实,从制度变成信仰,秩序才能形成,才能保障我们最基本的权利,赋予我们最基本的义务。他认为,法治思想的研究主要在大学,法治教育的根基在中学。越是根本大法,越应该成为中小学的教育内容。
座谈会后,人大附中教师王海平深有感触地说:教授所谈宪法是指导我们生活的原理之法,在我们一线教学与教育工作中深感认同!当我们的学生,现在的以致未来的共和国公民都时刻观察着发生在身边的事是否符合宪法时,那是多么大的法制社会推动力,当我们每个人习惯并熟悉运用宪法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保护自己时,依法治国的贯彻落实才会真正彻底。(管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