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小学踩踏事故 再次拷问校园安全

思而思学网

 “一个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小学里发生这样的踩踏事件太不应该!”3月22日上午,河南省濮阳县第三实验小学因学生课间集中上厕所拥挤发生的踩踏事件,造成22名学生受伤,其中1人死亡、5人重伤。不仅揪着涉事学生家长的心,也揪着社会各界的心。

近年来,类似的踩踏事故屡禁不止。而早在2005年11月,教育部就针对学生拥挤踩踏事故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中小学就预防学生拥挤踩踏事故建立专门制度。河南相关部门也多次就校园安全出台规定。如2015年1月,河南省政府办公厅转发教育厅、公安厅等14部门《关于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的意见》等。河南省教育厅还明确提出,坚决落实学校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

“既然规定这样明确,为何还会发生这样的伤亡事故呢?”一些受访者的质疑在拷问着事故的原因。他们说,事件发生后,除了免职、追责和心灵抚慰,是否更需再次向“校园安全”发出拷问,确保类似悲剧不再重演则是人们最关心的。

据了解,发生此次踩踏事件的濮阳县第三实验小学,在2008年1月还曾获得濮阳市“安全文明学校”荣誉称号。在这样的“安全文明学校”,还发生这样的事故,实在不应该。事实上,早在2017年9月秋季开学不久,就有家长在网上反映该校出行存在安全隐患。包括上下学交通拥挤,车辆横穿,摊点混乱等。濮阳县教育局长和县委书记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到,学生规模扩大,设施老化,是深层原因。濮阳县第三实验小学创建于1998年,现有学生1704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进城就读,学校班次这两年加大了。他们表示,学校发生踩踏事故,表明学校在教学安全监管上存在严重的漏洞,暴露出了学校教学设施老化、厕所太少的问题。

除了上述原因,专家认为,一般而言,群集现象往往是群体性挤踏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硬件设施设计、使用不合理是造成群体性挤踏事件的客观原因;应急准备不足是造成群体性挤踏事件的管理方面的原因;恐慌心理的出现和扩散是灾难的放大器;而安全素质缺乏是群体性挤踏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安全素质包括安全意识,也包括安全知识和技能。

为此,专家建议,首先要从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入手,避免群集现象。包括增加安全出口的数量、设计合理的安全出口的宽度、保证安全出口的畅通、建立现场信息传播系统等。其次,要大力开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文化。现在有的学校一到下课、放学,学生就你追我赶,成群结队,嬉笑打闹,而学校很少进行这方面的安全教育。专家表示,所有学校必需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保证一定数量时间的安全自护教育课程的开设,开展必要的安全自护演练。课间休息或放学后,不要急于抢行下楼;上下楼要严格按照学校对各班规定的楼梯行走;上下楼要按规则:靠右、慢行、礼让;学生下楼梯不能超过两排,上楼梯不能超过一排;上下楼梯时,不系鞋带、不捡掉在地上的物品、不攀肩而行、不搞恶作剧,不快跑乱窜;要避免在人员高峰期上下楼,集体上时切勿下,集体下时切勿上。

而郑州一些学校近年实行的“教师课间安全岗”和学生“文明礼仪小天使”等措施,在保障校园安全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每到课间,在楼道、楼梯口、操场和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佩带红色“安全员”袖标的教师和佩带“文明礼仪小天使”授带的同学在巡视,经常可以听到他们对同学的提示:“慢慢走不要跑!”“上下楼靠右行!”等等。(实习生 薛玉婕 记者 乔 地 科技日报郑州3月23日电)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