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要立志做“专家型”教师

思而思学网

教师是承担着教育使命的专门职业,教师的工作决定着儿童、社会和国家的未来。佐藤学《教师花传书》一书的目的在于“守望在职教师的专业成长”,读完我最大的感想是,师范生不妨立志成为“专家型”教师。

在现代社会中,如果给教师职业寻找一个逻辑起点,成为师范生似乎是首要的,所以,讨论教师的专业成长也要从师范生的自我成长开始,要立志成为“专家型”教师。在这里,“专家型”教师不等同于专家,而包含专家和匠人两层意思。

所谓匠人,是指技艺高超的手艺人,他们往往愿意追求更高的技术或艺术境界,愿意雕琢自己的作品,并通过不断改善技艺,升华自己的技能。什么又是专家?专家是指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的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士。匠人通过模仿与修炼来学习,而专家则通过反思与研究来学习。

于教师而言,具备显性的、无意识的、熟练的动作能力至关重要,同样,拥有隐形的、有意识的、探究式的专业技能也尤为关键。两者结合,便是真正意义的“专家型”教师。

从师范生时代的学习,到刚入职的模仿式教学,再到逐渐成为教师能手,具备娴熟的教育方法和系统的教育理论,都是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历程。“专家型”教师不是一个称号,更不是教师成长的终点和目的地。每一个要进入教育领域的人都有资格成为“专家型”教师。

师范生立志做“专家型”教师,并不意味着找不准定位,任意放大自己,相反,需要足够的“前期投入”。

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中规定,师范院校可以对符合条件的师范毕业生自行组织教师资格证考试。而在具体的实施细则中,要求高校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为合格的师范毕业生。我认为,这样的好处在于,通过评定认证的院校就能更早、更系统地按计划培养师范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前期投入”,弥补以往拿证就上岗的诸多不足。

师范生除学习学校设置的相关课程以外,在自我成长上也有了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同时需要足够的自觉和更高的格局。那么师范生该如何做好“前期投入”?

首先,在校期间善于学习和交流。教师的能力,仅仅归结为匠人的能力,或是归结为专家的能力,都是片面的。如果朝着其中一个方面发展,偏废一方就可能顾此失彼。学习交流,应该紧紧依循技能培养和研究创新两个方面。

师范生要向古今中外教育大家学习,如阅读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日记、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著作选、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论著……通过阅读他们的著作,学习体会他们对于教育问题的思考和处理方法,感悟教育的内在机理。还要向国内优秀的教师模范学习,通过观看他们的课堂录播和事迹报道,感受他们对于教育的理解,思考他们是如何“掌控”课堂、关怀学生,领悟他们成为典型模范背后的“独门绝技”。此外,要向身边熟悉的教师学习,在对照中学习他们身上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感知他们对于学生影响深远的关怀方式,在当面请教技巧和方法时,询问他们是如何游刃有余驾驭课堂的。

其次,实习期间要能快速成长起来。教师的实践研究并不是要加入新的东西(知识、技术),而是要不断砥砺真正必要的东西,下决心剔除不必要的东西。什么是真正必要的?什么又是不必要的?回答这些问题最好的练兵场就是实习期。比如,优秀教师在课堂中往往要考虑每位学生的联系,并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最为恰当的教态。

教态选择的经验需要经历长期的培养。在佐藤学的观察结论中不难发现,现实中的教育实习生或新教师中能够习得良好教态的人往往凤毛麟角。在实习过程中,刻意注意“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时,对哪些学生凑近倾听,而对于哪些学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去听”等问题十分必要。

最后,要把教育视作一门爱的艺术。行使任何一门艺术都需要一些基本的东西,木匠艺术、医疗艺术、教育艺术都是如此。“专家型”教师既然是匠人和专家的集合体,就必须做到匠心独具和技近乎道。匠心,就是态度;道,就是遵旨。教师需要的匠心和道,自然包括关爱学生、反思学习、敢于创造、认真实践等诸多方面。

从根本上来说,教育就是一门爱的艺术。但教师不是一开始就能直接学会一门艺术,而总是间接地学会这门艺术。如果凭一时的兴致去行事,则可能在短暂的教育热情过后上演昙花一现的悲剧。弗洛姆也认为,“实践爱的艺术上就意味着想成为大师的人应该把生活的每一个阶段训练纪律、集中和耐心作为实践爱的艺术的开端”。可见,师范生作为教师成长的起点,需要克服一定的心理阻力和习惯行为。

好的教育可以教出好的学生,坏的教育则可能毁掉学生未来。时代呼唤好老师,时代需要“专家型”教师。既然对未来教师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师范生保持一份基本的定力,静下心来修炼自己的才能,让自身更加知性,更具创造性,拥有使命与责任则具有重大的意义。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