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游戏”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温州市幼儿园自主游戏研究

思而思学网

在温州市第十六幼儿园的自主游戏中,孩子们在玩水区探索、尝试、快乐学习。 金全 摄

自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温州市努力探索课程建设之路。2013年温州市“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项目应运而生,在这样的课改大背景下,温州市学前教育提出了自主游戏研究项目,旨在全面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的“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这一原则与要求,让幼儿在游戏中回归本位,获得自主成长。

我们的自主游戏研究项目以游戏故事为载体,以实践反思为依托,以展示交流为平台,以团队建设为动力,从而形成具有温州特色的幼儿园自主游戏研究体系。

变单一模式为多元整合

如何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满足幼儿游戏的兴趣与需要,将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我们结合游戏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师提供的材料主观性太强导致幼儿玩游戏的持续性不够;游戏主题单一、种类固定化、区域划分明显导致幼儿的游戏情节单薄玩得不尽兴等,我们采取了变“单一模式”为“多元整合”的行动。

材料的多元整合让玩法变得更有创意。以往在游戏中,教师都会鼓励孩子一物多玩,但是受游戏主题的限制,幼儿对单一的材料想出了一两种玩法之后,没有游戏情节的延伸、没有游戏内容的添加;幼儿玩了一会儿就会说“我不想玩了”“我玩累了”等;投放的游戏材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使幼儿产生排斥玩游戏的念头。现在在游戏中,我们基于幼儿游戏的需求来投放材料,建立低结构材料“超市”,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自行设计材料的玩法,想玩什么就拿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孩子的主动性强了,他们会根据自己游戏进展的需求来增加材料,教师也会给予适时的支持,助推幼儿游戏的进展。

游戏的区域整合让内容变得更有生机。以往在游戏中,哪些游戏适合在室内玩,哪些游戏适合在室外玩;哪个区域是玩表演游戏的;哪个区域是玩建构游戏的;每一个区域都有几个人等等,都由教师说了算,幼儿只要按照教师的安排参与游戏就可以。我们打破了游戏区域的界限,去牌、去人数,将室内游戏与室外游戏进行了融合,将游戏类型进行融合;幼儿根据游戏主题的需要划分区域,布置游戏场景。游戏区域的整合,把一个完整的游戏世界重新交给了孩子。

变“你教我学”为“你商我量”

游戏是幼儿最适宜的学习方式,游戏也是幼儿最喜欢的工作。但是,在自主游戏实施中,教师总是不敢放手。其实,幼儿是游戏的主人,他们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学习最主要的呈现方式就是话语的表达,那么如何让幼儿在游戏中行使自己的话语权?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讨论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表达、学会思考,实现从“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

讨论让孩子学会表达。我们从倾听孩子的想法入手,在游戏前组织孩子讨论,倾听孩子对材料的玩法和使用规则的表述,倾听孩子对游戏主题的确定,倾听孩子对游戏规则的制定;在游戏后组织孩子讨论,倾听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在与同伴、教师的讨论中及时梳理经验,为下一次游戏做好铺垫。这一过程中,幼儿是主动的,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适时制定、改变游戏规则、情节,让游戏变得更加自主、自由。

抓住讨论的互动点,让孩子学会思考。以往教师总是从成人的视角来讲述幼儿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再依据自己的判断来告知幼儿接下来玩游戏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我们将讨论作为游戏的互动点,在交流中读懂孩子在游戏中的行为,理解孩子玩的目的、玩的过程、玩的价值。同时,讨论不仅有效激发了幼儿的思维,也促进了同伴间的相互学习,幼儿能自然地将别人的好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游戏中。教师在讨论中及时获知孩子的关键经验,帮助梳理提炼,满足孩子的发展需求,适宜地给予游戏支持,从而更加顺畅地助推游戏的进展,让幼儿的游戏水平获得提升。

变思维定式为自主创新

在访谈调研中,我们发现“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这句话似乎只是口号。在教师的潜意识里,游戏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教学比游戏重要,学知识比玩重要。如何改变教师的陈旧观念,放手幼儿、相信幼儿?

我们鼓励教师站在儿童的视角来看游戏的内容与进程,从游戏的出发点、实践、反思来重塑儿童观、教育观、游戏观,将固有的思维模式进行转换,真正去关注幼儿、关注游戏、关注经验,保护和支持幼儿享有游戏的权利,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玩什么游戏”孩子说了算。我们经过改革,让孩子知道想玩什么游戏由他们自己说了算,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确定主题,寻找玩伴,玩自己喜欢的游戏。如“红军战游戏”就是幼儿自发确定的,他们先通过随意玩发现玩的契机,再结伴玩深入挖掘游戏的内容,游戏中孩子们尽情享受射击、追逐、躲避、扶持伤员等过程,孩子能真正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刺激,这时孩子就会显得自主、自由,教师只是静静地去观察他们,放手让他们去玩去体验。

“想怎么玩”孩子自己决定。以往教师对孩子的游戏总是干涉过多,在旁边千嘱咐万叮咛,这导致孩子在游戏中显得拘束、不自信,总是问“老师,这个怎么玩?”“老师,我不会玩”等等。从这些言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的定向思维已经框住了孩子的言行,孩子成为游戏的附庸品。而现在,我们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由孩子自己决定怎么玩。游戏中,孩子们可以充分发挥想象,调整玩法,如木条跟轮胎组合可以变出滑滑梯、迷宫、独木桥;软垫跟跨栏组合就可以变成帐篷、躺椅、盾牌、安全屋等。孩子们在游戏中思维解放了,想象丰富了,行动有创意了,这样的游戏才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游戏。

“还能怎么玩”孩子自己来创造。以往,在游戏结束之后,要不草草收场,要不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告知孩子接下来可以怎么玩。而现在,我们提出了自主游戏中玩的四大策略“我想玩、我会玩、我能玩、我还能怎么玩”,其中“我还能怎么玩”是游戏最高水平的体现,也是孩子进入深层次游戏的预示。我们安排了回想环节,鼓励孩子们通过图画记录将自己“还能怎么玩”的想法表达出来,在下一次游戏的时候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实践、体验。教师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来发现孩子通过游戏可发展的关键要素,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把问题反馈给孩子,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来解决,根据孩子的需求适宜地提供材料、提供深入游戏的支架,让幼儿去探索还能怎么玩,让游戏真正成为孩子最适宜的学习方式。

自主游戏研究让我们深度认识了儿童世界。儿童是游戏的“专家”,儿童是一个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游戏是儿童内心的一面镜子。在自主游戏研究中,我们看到教师理念的革新,他们学会了放手、学会了尊重、学会了欣赏、学会了倾听、学会了理解;他们相信孩子的能力、信任孩子的决定、认同孩子的言行。我们也看到孩子游戏水平的提升,他们在游戏中学会了计划、交往、合作、探究、表达、记录,他们会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依靠自身的生命力来获得成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会玩、会游戏”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