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广州2月6日讯(通讯员 黎鉴远 记者 刘盾)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今天凌晨在香港逝世,享年101岁。“天丧斯文、国失重宝!选堂教授,一路走好!”噩耗传来,韩山师范学院原院长林伦伦在朋友圈发布了悼词。
饶宗颐1917年生于广东潮安,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80余年。他与钱钟书并称为“南饶北钱”,与季羡林并称为“南饶北季”。他达古通今,学贯东西,在学问的天地里,硕果累累。
1930年秋,14岁的饶宗颐以优异成绩考入潮州金山中学学堂。当时在潮州,考上金中相当于“举人”,享受礼遇,但他在学校总有“吃不饱”的感觉。因不愿浪费时光,他仅读一年便辍学回家自修,朝夕沉浸在家里数以十万计的藏书楼“天啸楼”中。“做学问是文化的大事,是从古人的智慧里学习东西。”饶宗颐说。
“我家以前开有四家钱庄,在潮州是首富,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个玩物丧志的公子哥儿,但命里注定我要去做学问,我终于成了一个学者。”饶宗颐曾在《我的家学经历》里自述。中学都未毕业的他,后来却当上了大学教授。
1935年,饶宗颐19岁时,应中山大学校长邹鲁之邀,受聘担任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专志艺文纂修。两年后,受文学家詹安泰委托,饶宗颐开始在潮州韩山师范学院代课,讲授训诂学、诸子百家。
由于当时的学生年龄大多比饶宗颐大,他们对这位年仅21岁的老师十分怀疑,纷纷向校长抗议,要求换老师。结果一堂课过后,所有学生都为之倾倒,没人再提换老师之事。饶宗颐开始了他的大学执教之路。
“我的学问是中山大学濡染出来的。”饶宗颐说,1939年8月,中山大学聘饶宗颐为研究员。当时广州已为日军占领,学校被迫迁往云南澄江,饶宗颐决心前往云南,不料途中染上疟疾,滞留香港。
1979年后,饶宗颐多次重返中山大学,并受聘为该校中华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和中大首任荣誉教授。“在饶宗颐先生眼中,中山大学历史系的特点就是兼收并蓄。”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高级研究员郑炜明说,饶宗颐多次表示,这样百家争鸣、不局限于一人一派的学术氛围对师生都非常有益。
饶宗颐与深圳大学同样具有深厚的学术渊源。1984年,饶宗颐应邀参加深圳大学中文系、国学所的成立会议,担任国学所顾问,并为学生授课。1995年6月,受聘深圳大学名誉教授。去年7月,百岁的饶宗颐专程来校出席见证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揭牌成立仪式。
关于人生哲学,饶宗颐曾提出“安顿说”。他认为,“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这是十分要紧的”。为此,应做好三件事:一是“天人互益”;二是“物物而不物于物”;三是“慈悲喜舍”。
饶宗颐曾写过一句广为人知的诗,“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我是弹古琴的。有一次,我和学生在海上弹琴,作了这两句诗。万古不磨,就是中国人讲的不朽,中国人讲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
对于饶宗颐的一生,有人说:“他有三颗心,第一颗叫好奇心,第二颗叫孩童心,第三颗叫自在心,一颗比一颗高。”持着这“三心”,饶宗颐在智慧的求索中执着,而不为执着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