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佳:173名各族孩子的“爸爸”

思而思学网

春节期间,新疆边陲小城特克斯,沈建佳的家很是热闹,前来拜年的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汉族客人络绎不绝。

年过花甲的沈建佳,是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一名普普通通的退休干部,住在县城南边一处不起眼的平房小院里。对于很多人来说,叩开沈家大门就算是回家了,因为沈建佳是他们最亲密的“阿塔”(哈萨克语,意为“爸爸”)。

担当:“苦孩子”同一个“爸爸”

“阿塔,您还好吗?”22岁的哈萨克族小伙儿别克阿力仔细端详着沈建佳。沈爸爸身板仍然结实,但多了些白发。

沈建佳开心地点着头,一把挽住别克阿力,穿过院内狭窄的走廊,步入一幢内室宽敞的新屋。

“这房子是你6个弟弟的卧室,政府去年给新建的。”沈建佳指着正享受寒假的“儿子们”,向别克阿力一一介绍,“他叫阿衣布尔,17岁;这是巴格兰,今年16岁……他们有的来自贫困家庭,有的是单亲家庭,和你一样都是‘苦孩子’……”

2007年,由于家里兄妹多、耕地少,不堪重负的父母要求正上小学五年级的别克阿力中断学业。

“沈爸爸知道后把我接回家,管我吃住,供我读书。”别克阿力现在已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还在县城组建了自己的小家,“是沈爸爸给了我现在的一切。”

沈建佳曾是军人,后转业到特克斯县林业局工作。从1986年开始,他陆续接收一些贫困家庭的农牧区孩子到自家住下,短则二三年,长则七八年,直到他们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32年来,他先后帮助173名哈萨克、柯尔克孜、维吾尔、蒙古、回、汉等民族濒临辍学的孩子走进课堂,其中不少人考上了大学。

其中的艰辛付出可想而知。年轻时,沈建佳多次相亲失败,原因大多是女方嫌他家“人口”太多,负担太重。而今,退休了,他月工资超过5300元,在当地算是不错了,可几乎没有存款。

沈建佳从不后悔:“不读书,苦孩子就会一直苦下去,我吃些苦不算啥。”

行动:让孩子学会感恩

1958年,两岁的沈建佳随家人迁至特克斯县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生活。由于家境贫寒,他吃着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邻居的百家饭长大。

1979年,23岁的沈建佳参军。他在人民军队努力学习,刻苦训练,多次立功受奖,入伍第一年便加入中国共产党。

“作为一个新疆人,我永远感激养育我的各族乡亲。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要永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说,一定要让孩子们学会感恩。

虽然熟稔哈萨克语、蒙古语等,但和许多父亲一样,沈建佳不擅表达。思来想去,沈建佳觉得,行动才是最好的示范。这些年,他坚持筹措资金为偏远农牧区的孩子赠送文具、书本等学习用品,几乎每次他都带上家里的孩子一起去。

沈家现在的6个孩子都亲身感受过这一课。最大的孩子地力木拉提已18岁,上初中时,他便把沈爸爸给他的交通费余额攒下来,替贫困同学买车票。

年纪最小的阿尔曼12岁,每回买文具都会多买几份,班里同学需要了,便给出去。去年春节,阿尔曼见沈爸爸脚上的皮鞋破洞了,把200元压岁钱拿了出来:“爸爸,您别老给我们花钱,快换一双新鞋吧!”

“我这样做,不求他们回报我,只希望他们能回报社会,为其他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沈建佳说。

榜样:聚合爱的力量

这些年来,沈建佳最怕的是孩子生病。“胳臂摔骨折,疝气手术,一进医院就发愁……”时常捉襟见肘的他,很多时候只有通过信用卡来“腾挪”、“补洞”。

有人劝他,通过自己的号召力,发动更多人一起干。沈建佳通过微信、QQ等动员家人、战友、同事加入爱心事业。2013年以来,他组建的博爱志愿者、退伍老兵志愿者等志愿队总人数已发展到140多人,“除了新疆的,还有内地志愿者!”沈建佳很欣慰。

特克斯县志愿者张世莉说,这些年,志愿队助力学生高考、慰问一线民警、关爱留守儿童、关注两癌妇女等,帮助了更多的人。

沈建佳的战友赵海虎4年前成了爱心志愿队的活跃分子。他说:“物质上,战友中比老沈强的人很多。精神上,老沈一直是我们的榜样!”

当年的“苦孩子”别克阿力现在也是志愿队一员。他每月向1名13岁的汉族孤儿汇去150元生活费,一直坚持了3年。他表示:“我要努力做爸爸那样的人。”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