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东在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上的致辞(一)

思而思学网 2024-01-11 06:32:52

各位学者、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在秋高气爽的美好时节,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其中既有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也有风华正茂的中青年学者,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首先,我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学者和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

世界汉学大会由孔子学院总部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举办,自2007年以来,规模逐步扩大、影响越来越广,为各国汉学家加强合作、深化研究搭建了平台,为促进中外文化对话交流开辟了渠道,成为国际学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品牌。本届大会以“东学—西学400年”为主题,回顾中外文化交流的厚重历史,把握文明互鉴的时代潮流,对促进世界深入了解中国、中国深入了解世界,将产生积极作用。

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石器时代,欧亚大陆上的各种文化就留下了交流交往的历史印迹。中国的汉唐时期,无数商贾、使节往来于“丝绸之路”,形成了人类历史上蔚为壮观的交流盛况,为东西方文化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6世纪后期开始,汉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介绍中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学科,在西方日益兴起,标志着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这400年,构筑了中外文化交融交汇的辉煌历程。通常所说的“东学”与“西学”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古代思想家管仲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西方哲学家罗素提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400多年的你来我往中,商贸往来互惠互利,文化典籍互相传播,风土人情互鉴交融,中外文化的交流从未如此频繁,东西方的距离从未如此走近,人类文明的激荡从未如此波澜壮阔。

这400年,勾画了中外文化互学互鉴的多彩篇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400年来,欧洲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地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开阔了中国人的认识疆界,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明也对西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在欧洲访问时,曾有博物馆的馆长向我介绍,中国画的写意风格融入了西方的美术创作,开创了西方画坛的新气象。而西方油画的技法也影响了近代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