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伟人的小故事【精华篇】

思而思学网

“提灯女神”

1854年至1856年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英国、法国、土耳其、撒丁王国先后向沙俄宣战,爆发了著名的克里米亚战争。

哀鸿遍野,伤残无数。

一位年轻的护士白天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护理伤员,替士兵寄信,给他们以慰籍;夜晚则提着一盏小小的油灯,沿着崎岖的小路,在4英里之遥的营区里一间病房一间病房地探视伤病员。

这位护士获得了士兵们的崇高敬意,并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神”。每当她走过,士兵们就感到有一阵春风拂来,许多伤病员挣扎着亲吻她那浮动在墙壁上修长的身影……她,就是洛芬伦斯?南丁格尔。

这位出身富有移民家庭的小姐,不顾世俗的偏见,不顾父母的激烈反对,投身于当时只有最低层妇女和教会修女才担任的护理工作;为了投身这项事业,这位聪慧端庄的姑娘竟终身未嫁。

一位伟人曾先后写过两篇充满感情色彩的通讯,称赞这位既温柔又坚强的女性:“在当地找不到一个男人有足够的毅力去打破这套陈规旧习,能够根据情况的需要不顾规章地去采取负责行动。只有一个人敢于这样做,那是一个女人,南丁格尔小姐。她确信必需的物品都在仓库里,于是带领几个大胆的人,真的撬开了锁,盗窃了女王陛下的仓库,并且向吓得呆若木鸡的军需官们声称:‘我终于有了我需要的一切。现在请你们把你们所看到的去告诉英国吧!全部责任由我来负!’”写下这段文字的伟人就是马克思。

南丁格尔一生对现代护理和护理教育等做出了杰出贡献,是现代护理工作的奠基人,“白衣天使”的先驱。

这位曾照亮苦难人间的“提灯女神”,在81岁时因操劳过度而又目失明;在90岁的一个夜晚,于睡梦中安然长逝。

南丁格尔的那盏灯,永远照耀着护理界;南丁格尔的身影,永远受到人们的亲吻。

“先生,刚才你说??”

一天,理查逊在他诺斯德的乡村别墅接待一大群客人,一位刚从巴黎回来的绅理查逊先生谈起了一个颇使作者心花怒放的场面??这位绅士看到国王弟弟的桌上摆着《克拉瑞萨》一书。理查逊发觉不少客人正在私下交谈,因此决定暂不回答。

等人们慢慢静下来后,为使所有人都听见这件事,理查逊开口说:“先生,刚才你说??”他故意停下口。那位绅士立即明白了他的意图,并对这种过份的虚荣不大耐烦,于是他狡黠地露出冷淡的表情说:“小事一桩,不值得重复。”

理查逊先生脸上顿呈羞辱之色,这一天他没说上十个字。当时约翰逊博士也在场,看上去他对这一场面颇为高兴。

但丁和铁匠

意大利中世纪著名诗人但丁(1265~1321)对自己的作品非常珍视,不许别人有半点歪曲和篡改。

有一天,但丁途径一家铁匠作坊门口,意外地听到里面的铁匠一边在打铁,一边唱着他的诗歌。但丁没有因为自己的诗歌被传唱而高兴,相反,他为铁匠任意缩短和加长自己的诗句而感到恼怒。他二话没说,径自走进那家作坊,随手拿起铁匠的锤子等工具,一件又一件地扔到了街上,铁匠气坏了,向他扑去,粗暴地质问说:“你干什么?你疯了吗?”但丁反问道:“你在干什么?”“我在干活,”铁匠说,“而你乱扔工具,使它们受到了损坏。”

但丁说:“我不毁坏你的东西,那你就不要毁坏我的东西?”铁匠茫然地问:“难道我破坏了你的什么吗?”但丁答道:“你唱我的诗歌,却不按我写的去唱,你把我的作品破坏了!”

爱出风头的将军

盟军中,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的好大喜功、爱出风头,已是尽人皆知。但因此而颇有微辞的同僚,也不得不佩服他擅长表演。与他夙嫌很深的马歇尔将军便这样说过:“如果脱下军装换上戏服,麦克阿瑟会成为一代名优。”

1944年的秋天,历史又一次为这位“上帝的宠儿”安排了施展演技的舞台。这年10月,美军经过血战从日本人手中夺回了菲律宾,流亡澳洲4年的太平洋战区司令部将迁回该群岛。无疑,迁师之日将被视为太平洋战争的里程碑而得到世人的关注。身为战区总司令的麦克阿瑟激动不已,下定决心借助镁光的闪耀一展威武雄姿。

10月20日,在菲律宾雷特岛的海滩上,站满了翘首南望的人群。尽管将迎庆仪式选在如此荒芜的海隅令人费解,但希冀一睹将军百战而归的热情使人们如期而至。

接近中午,麦克阿瑟的专机终于飞出海际,人们焦灼的心情顿时烟消云散。眼见飞机越来越近,几分钟后,机身符号已清晰可辨。激动的人群张大了嘴巴刚要欢呼,飞机却在半空中一顿,竟落在离岸近百米的洋面上。岸上的人们惊呆了,僵住了大张的嘴巴,目光里满是无助和绝望,仿佛一幕古希腊悲剧即将重演。

随后的几秒钟慢得如同静止。突然,舱门开启,一个熟悉的身躯露了出来。嘴上悠然地衔着那著名的玉米杆烟头,肩上的五颗将星熠熠生辉,这位将军在广袤海面的映衬下,显得越发的自信和神秘。

似乎无视足下海水,麦克阿瑟徐徐走下舷梯,等他站定后,海水已没过腰际。

接着,他嘴角嚅动了几下,本来微笑的表情忽然沉了下来,露在水面的上身开始雕塑般的移向海岸。脚一踏岸,便振臂高呼:“胜利的彼岸,我们到了!”人们如梦初醒,欢声雷动。

这就是麦克阿瑟煞费心机的杰作:把飞机降在膝深的海面,然后涉水登岸(当然要穿高统皮靴),以此象征在他率领下,美军已从海上保卫战转为向日本本土的进攻战。

麦克阿瑟一时间确实令岸上人众倾倒欲狂。但激情过后,人们很快发现他半身湿透的样子滑稽可笑,仿佛一个打了败仗的逃兵。麦克阿瑟窘迫地站着,懊恼自己百密一疏,遭到了大海的戏弄。

原来,潮汐的变化已使预先测定的膝深海水涨到了腰部。

爱国的超级明星

格丽达?嘉宝,是30年代美国好莱坞的一个非凡的超级影星。她在美国电影界工作了16年,拍了24部影片,拥有传奇般的声誉和荣耀。然而正当她还是光彩夺目的时候,1941年她只有36岁就过早地退休了。40年来,再也没有拍过电影。

嘉宝的提早退休,历来就像谜一般的令人困惑不解。最近美国出版一本名为《埃洛弗林秘章》的书,作者查尔斯海姆在书中用许多事实说明格丽达?嘉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为同盟国方面搜集情报。

查尔斯海姆说,早在1940年初,嘉宝就和匈牙利的导演亚历山大?柯达,应英国情报局首脑威廉?史蒂芬生爵士的征召,到好莱坞执行任务。嘉宝是以明星身份做掩护进行谍报工作。1942年,嘉宝曾用好几个月的时间,在巴拿马群岛调查一位瑞典富豪的行踪。隔了两年,她又奉上级指示回到瑞典,再度跟踪这位瑞典名流,以防止他有叛国行为。

嘉宝作间谍工作不是为了利。由于拍电影和在其他事业方面投资,她拥有大笔的钱财。她是为了要做比拍电影更有意义的事。在战时,出于对希特勒法西斯的憎恨和强烈的爱国心,她利用一切机会和灵活的外交手腕,以及与瑞典皇室贵族的良好关系,得到她所要的一切资料。据查尔斯海姆说,这也是嘉宝提早退休的原因之一。现在,人们正急切地等待着嘉宝的自传出版,以证实她的勇敢事迹和爱国情操。

和嘉宝一样,另一位风靡世界的超级巨星玛琳黛德丽,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明星身份为美国联邦调查局搜集情报。玛琳原是德国贵族,她痛恨纳粹的专制独裁。1936年希特勒曾向她求婚,但遭玛琳拒绝。希特勒恼羞成怒,把玛琳的姐姐关进了监狱。直到希特勒完蛋后,玛琳才与姐姐重逢。

玛琳在好莱坞比佛利山庄豪华的旅馆中,与美国联邦调查局始终保持联系。她在往来繁杂的旅馆中负监视之责,以便查找由欧洲来到美国的艺术界人士中潜伏的德国间谍。在玛琳的工作中,至少查出了6个著名的女明星涉嫌为德国做谍报工作。

永恒的和神圣的??爱因斯坦之死

在纽约哈德逊河畔,有一所大教堂。白色的石墙上,雕刻着人类有史以来六百人的肖像。有贤哲、君王、大将、智者,还有14位科学家。其中就有提出相对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据说,筹备雕刻的时候,曾请各国的著名学者推荐十四位科学巨人。寄回的名单很多,选的人也各不相同,但是每一份名单上都有这个名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是,14位科学家中唯一活着的巨人,在洁白的墙上,对着前来向上帝祈祷的人们,投下了怀疑的目光。

现在,1952年,这位巨人已年近古稀,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一道道皱纹。

人类的痛苦,使这张布满皱纹的脸孔,染上了悲哀的色彩。

爱因斯坦现在已经退休了。但每天大约十点半,他都要步行到高级研究院,对着他写在小黑板上的一行行公式出神,他又陷入无休止的研究中。中午,他步行回家。下午,他处理书信事务,或者接待客人。最近很长一段时间他不再拉小提琴了。这位当年的第一小提琴手写信给第二小提琴手比利时王太后伊莉莎白:“我不拉小提琴了。这些年来,听我自己演奏,越听越难受。希望你没有类似的感受。”

195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晚上9点,爱因斯坦接到了以色列大使的电话:“教授先生,我想请问一下,如果提名你当总统候选人,你愿意接受吗?”大使说。他奉以色列共和国总理之命前来探询。

“大使先生,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也不了解。我这样的人,怎么能当总统呢?”

“教授先生,已故总统魏茨曼也是教授,你能胜任的。”

“不,魏茨曼和我不一样的,他能胜任,我不能。”

“教授先生,每一个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个犹太人,都在期待你呢!”大使的话是很真挚的。

“那……”爱因斯坦被自己同胞的好意感动了,他很少这样激动。他想到的不是自己,是在想怎样才能拒绝大使和以色列政府,又不使他们失望,不让他们窘迫。他决定立即动身去华盛顿。见到了大使后,简单地、几乎是恭顺地向他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1955年,最后的日子来到了。

4月11日,最后一次在和平主义宣言上签名。宣言是由英国哲学家罗素起草的,呼吁一切国家放弃核武器。

爱因斯坦老了,身体越来越糟,他知道时间不长了。他有时想到死的问题。对于任何问题,他都希望得到一种简单、和谐、合理的答案。对于人人都要遇到的问题??死,他也找到了一个简单、和谐、合理的答案:是的,人人都要死的。在这一点上,也只有在这一点上,人人都是平等的。那些政治家说什么人人生来平等。

亿万富翁和乞丐之间,哪有平等!富贵的白人的孩子和贫穷的黑人的孩子,从他们来到世上的第一天起,就是不平等的。在上帝面前,他们是不平等的。只有在死神面前,才是人人平等的。

“是的,人人都要死的。死,是最终的解脱,永恒的自由。死,解除了我们身上的一切枷锁??物质的、精神的、有形的、无形的。谁看到过死人痛苦呢?只有死人和没有出生的人,才不必惧怕明天的不幸和灾难。可是,人类普遍惧怕死。实在没有道理。只有个体生命的结束,才能保证物种生命的延续。大自然安排得多么巧妙、多么合理,可是大家都怕死。真是愚蠢。然而,即使知道死不可怕,人还是没有办法摆脱对死的惧怕。又是一个难解的谜。世界上、宇宙中、有多少难解的谜啊。……还是抓紧时间工作吧。”

4月13日,爱因斯坦病倒了。主动脉瘤已经扩散。医生曾在几年前就关照他注意身体健康,主动脉随时有可能破裂。当时他说:“让它破裂去吧!”

今天,他问医生:“死亡的过程可怕吗?”

医生说,或许没有什么痛苦、或许要痛苦几分钟、或许几小时、或许几天。

4月16日病情恶化。这期间,爱因斯坦常常不让注射,坚决拒绝一切外科手术。

“我想去的时候就去了,用人工的方法延长寿命,实在没有意思;我已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是我去的时候,我将平静地等待死神。”

爱因斯坦谈到自己身后的事情,他说,切不可把他的住处变成人们“朝圣”的纪念馆,他在高等研究院里的办公室一定要让给别人使用。他希望,除了他的科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他的一切都将随着他一起死去。

4月17日夜,他睡着了,他太累了。4月18日凌晨1点10分,护士小姐注意到爱因斯坦呼吸异样,她叫来了另一位护士,帮忙支起床头。爱因斯坦此时嘴里在说着话,听不清楚讲些什么,但知道他在讲德语,这是他父亲和母亲的语言。

爱因斯坦决不原谅德国人,自从他确切知道纳粹匪徒屠杀了占欧洲犹太人总数一半的他的同胞时,他便和德国人一刀两断。从此,他失去了祖国的语言,这也是他终身热恋着的语言。最后他深深呼吸了两下,像是带着忧伤,便溘然长逝了。此刻是1955年4月18日凌晨1时15分。他终年76岁。

上午8点,电迅传遍全球: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逝世。

爱因斯坦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嘱咐家人,不要举行葬仪,不要设立坟墓,不要建立纪念碑。

下午两点,尸体运到了普林斯顿的马瑟丧葬场。没有仪仗,没有花圈,没有乐队,没有悼词。没有演说,只有最近的几个朋友。90分钟后,尸体火化,骨灰撒在一个未透露的地方。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